清华教授薛澜:我国人工智能的两大短板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暨专题研讨会(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在清华大学举行。该《报告》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组织撰写,集合了国内多家领先研究团队的智慧,分别从人工智能的科技产出与投入、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发展战略和政策环境,以及社会认知和综合影响等四个方面,综合展现中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趋势,以达到提升公众认知水平、助力产业健康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目的。
会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就人工智能相关话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我国AI的两个短板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实际上是对中国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工智能资金、人力的投入,论文、专利、产业发展的产出都进行了综合的描述。还有一点,就是对各个国家的相关战略、政策,还有整个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和相关的一些影响,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
总的来说,这份《报告》有几个特点。首先,其视角既立足于现状,又放眼于未来;其次,报告虽然聚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但是也有国际数据来作比较,这样就能看出在全球发展当中,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第三,这个报告联合了相关领域最权威的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其数据是一手的,并且是比较权威、可靠的。
通过阅读报告,可以了解到中国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也能掌握在未来发展中,我们有哪些长处,又有哪些短板。
我觉得从目前来看,我国人工智能的短板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这方面,应该说中国创新的基础还不是十分的牢靠。从《报告》分析来看,不管是人工智能论文的发表,还是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的产出,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跟国外同行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与学术研究形成对比。在全球AI论文产出最多的20家企业中,中国只占了一席之位,而且还是大家想都想不到的国家电网。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他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却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说到底,我们关注人工智能,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怎么把人工智能巨大的潜能转化为生产力,能够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发挥促进作用,这是中国企业值得多去努力的地方。
第二个方面,是人才短板的问题。从国际人工智能人才投入数量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投入在全球是领先的,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是,人工智能杰出人才中国占比很低,美国在人工智能杰出人才占比遥遥领先,累计高达5158人,占据世界总量的25.5%,是排名第二英国的4.4倍。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非常大,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不光要培养出人工智能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同时还要有大量顶尖的领军人才,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发展AI产业 切勿追求“短平快”
我觉得人工智能由于最近这两年的发展,确实在各方面应用的机会大大增加,其风险投资等方面也是增长的比较快。
如果有个别企业从投资的角度讲,追求“短平快”的效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尤其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如果大部分企业还只是追求“短平快”,那么我们长远发展的基础就不会牢靠。
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不光企业要改变这种态度;另一面,国家政策都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
就企业而言,如果短期跟风,这种企业是没有雄厚基础的,碰到金融危机、贸易战的话,就很有可能经不起风浪,整个都会被颠覆。但是,如果企业能够有长远的眼光,及早去布局,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打下牢靠的基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从政府的政策来讲,一是要鼓励企业能够做好研发工作,目前的研发投入加计抵扣就是很好的政策。另外就是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我觉得金融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如果说整个市场有大量的挣热钱的机会,就很难保证企业愿意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去。所以把整个大的金融环境进一步净化、进一步清理是非常重要。
AI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类技术,但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光有人工智能,也包括生物科技、新能源等。
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实是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生物空间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如果要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哪一个时间点到来的,我们当代人很难做出判断,说不定50年、100年之后,大家来研究人类发展史的时候,可能会说21世纪某某年某月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点。当然,人工智能是一个有标志性的技术,可以从中找到答案。索菲亚是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一台机器人,去年沙特阿拉伯授予她公民身份,这也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人工智能确实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里非常突出、有亮点的一项技术,但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仅只有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还不是强智能应用,而只是弱智能应用。我觉得今后出现和人类智能相当的较强人工智能并不是没有可能的,这一点也是社会种种担心的源头。但另一点,我觉得值得庆幸的是,在离强人工智能发展还比较远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公众就已经开始非常关注这个问题。这样就在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上,我们就有可能通过社会各方来讨论、协商,有意识地引导科学技术往更好造福人类社会、带来风险最小的路径上去发展。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