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交流的读心术,正在剥夺我们的沟通能力
你在公众场合与自己的Siri或者其它语音设备对话过吗?
根据Creative Strategies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98%的受访iPhone用户都表示用过Siri,但是,其中仅有3%的人在公共场合或其他人面前使用这款语音助手。由此可见,在公众场合跟设备交流这件事仍让人们感到不适。
新技术在这时派上了用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开发了一款名为AlterEgo的智能设备,可以在你开口之前就知道你要说什么。其原理在于通过内置的电极,读取脸部神经肌肉中的电流信号,从而知道某个人想表达的内容而无需任何可见的外部操作。
显然,AI的应用能帮助我们与设备“无声交流”,避免了人们在公众场合与设备对话的尴尬,还能加快人们写作、计划和沟通的进程,此外,如果将AI应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还能直接读取别人的心理活动,促进互相的了解。看起来,AI不管是读自己的心还是读别人的心,都十分便利,但就目前而言,AI读心的现状还难以让人满意。
无声交流是脑机交互的终极战场吗?
虽然AI读心术在近几年才进入公众视野,但脑电信号检测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看到电鳗发出电气,认为人类身上必然有相同的现象,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几十年来,人们能够检测到脑电波的不同形式,但一直缺少解释脑电波的能力,直到AI和机器学习的介入,我们才终于可以通过脑电波来了解人们内心的想法。但是,自这项技术面世以来,就面临着“侵犯隐私”等技术伦理问题。而就智能相对论来看,不管是技术本身还是技术的应用,AI读心术其实还存在着更多的问题。
1. 心脑同一论,所见即所得?
目前,AI读心设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扫描大脑的,外部设备与大脑直接形成了通信通道,能够直接又快速地读取脑信号,包括将芯片植入脑中。马斯克就曾经创立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新公司,致力于研发“全脑接口”(whole brain interface),即一连串与大脑相连的微型电极,可让人们与世界进行无线交流。
另一类则与文章开头提到的AlterEgo相似,通过检测与获知与大脑活动相关的外界信号来推知相应的心灵状态甚至具体内容,基本步骤有三步,一是汇总和整理个体外部表现出的各种数据资料,二是将个体外部表现与心智活动一一对应,三是根据已知的对应关系来解读人的心理活动。
一个例子是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给被试者播放视频,使用人工智能来预测视觉皮层的大脑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只根据大脑活动便能够判断出这个人在看什么。
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检测脑电波只是对大脑物理状态的一种检测,然而,一方面是脑的活动及其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人们在解读内容时很容易片面化,另一方面,心脑互译的可靠性还有待商榷,脑信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表达心理活动,但并不是心灵本身。就好比我们说话能表达内心思想,就不一定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所以,通过脑信号来确定心理状态甚至具体内容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2. “无声读心”造成地位鸿沟
利用AI读心,往往会产生两个主要对象,一个是“读心”的主体,一个是“被读取”的客体。在这个技术落地之前,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读心的主体而非客体(当然也存在一些想要充当客体的人),即便在刑侦领域,嫌疑人的人权也要得到保障。于是,问题产生了,客体要如何产生?
在财富、权利、思维等差异性还较明显的现代社会,很可能会出现大部分人被少部分人读心的现象。长此以往,最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因互联网而产生的数字鸿沟还未填平,因人工智能而产生的地位鸿沟和隐私暴露又开始呈现。这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对读心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差异造成的社会分化问题,而且更为尖锐的是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因AI产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智能时代的南北问题,其本质是当今时代的社会公正问题。
还有一个情况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读心”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控心”,人们的认知体验会被直接控制。如何避免“AI读心术”“AI控心”被一部分人不正当使用,就成为新技术要面临的社会问题。
那么,谁成为这个客体才最为合适?就智能相对论来看,动物显示是个更合理的客体。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科研人员的一项研究证实,狗会通过面部表情直接回应人的关注,因为它们希望与人沟通。例如当狗睁大眼睛时,它很可能是在向主人暗示它需要安慰或者出去溜达。利用AI读心,那些想要与动物沟通的爱心人士,显然就有了好的通信渠道。
读心技术落地,人们的沟通能力被剥夺?
读心,并非是一个玄幻的本领,而是人的一种本能,从婴幼儿开始,我们就不断在展示和磨练这一本能,就好比小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家长一个眼神就能让他们变得“安分”。无需语言就能迅速领会他人的意图,由此作出符合特定语境的反应和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在脑信号还不能被技术读取的时候,读心是通过较强的主体能力,包括观察力,领会力等,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实现的。
可以想象,如果读心技术发达后,人们开始借助技术手段去了解别人的心理活动,久而久之,就会懒于通过自身去与他人实现心灵沟通,积累与人共情的能力。而人类思想的进化来自于交流融合,思想交流的载体就是“语言”。一旦习惯了利用技术去“无声读心”,人们就不具备或者被极大地弱化与他人沟通和互动的能力。就好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国民体质中的机能和身体素质出现的不合格率呈一种逐年升高和上升趋势。
通过AI来读取人们的心理活动本质上还是一种科学认知,而人的本能读心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认知。分析这二者的关系,人的读心本能还是应该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由此形成自由的人类读心与受限制的读心技术之间的主次分明的结合。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层意义上去理解技术读心的必要性——当前或未来的人类,已经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在看待人这个个体时,应该把汽车、互联网、智能设备等看做人体的一部分。以技术进化论来讲,人们在以摩尔速度不断进化,而生理性的人类,部分功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语言沟通、记忆储存和行走奔跑,比不上机器的部分将会被无情抛弃。
但是,人类的沟通是构成人文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把人文社会也纳入技术淘汰的范畴中,下一步被取代的又会是什么呢?
文 | 颜璇
来源 | 智能相对论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火热报名中>>> STM32全球线上峰会
-
即日-12.18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Automation1微纳精密运动控制系统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