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限年薪争AI人才,大企“抢人”,小企为难
想要在北京三环内买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首付两成计算,律所应届生需要8.3年,四大应届生则是6.9年,如果恰好是AI领域毕业生,那么恭喜了!3年太长,1.25年才是他们征服房价的方式。
有的人一毕业就失业,有的人一出校门年薪至少30万起。
最近一张2019届校招高薪清单流出,一眼望过去都是人民币,尤其是算法岗位相当吃香。
联想到此前“AI应届博士年薪80万起步”的新闻,AI人才薪水水涨船高,不知道现在转专业还来得及吗?
不过,那些年收入还在百万线内徘徊的初创公司却有点瑟瑟发抖,人才这么贵,招不起怎么办?
优秀应届生=薪资无上限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算法工程师的薪资水平就直逼30W。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AI相关从业人员平均薪资达到了32.95万元;在第四季度,互联网技术岗位平均年薪达到了28.16万元。
今年秋招期间,多家科技企业也爆出了最新的“行价”:硕士应届生的年薪是30万元左右,大部分博士是50万元,优秀博士能拿到80万元。
80万元的高价已经很具备吸引力,但BAT们接受采访时还要哭诉招不到人。
竞争之激烈,各家也是绞尽脑汁变着花招来吸引求职者,如签字费10W,入职后人才补贴160W,拉动地方政府资助,甚至免费送股票。
这种现象从去年就已经初露端倪,而且在企业、产业、人才这条循环链上,人才招聘是最基础,也能第一时间反映行业趋势现状。
去年,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的报告,在AI人才细分岗位集中度上,像算法、机器学习以及图像识别是大企业目前比较缺乏的。
很快,今年的招聘基本上补全了之前的不足。
根据公开信息,今年BAT校招都接收了非常多的算法工程师简历:
百度的AI岗位校招上,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以及计算机视觉算法研发工程师较多。
阿里接收到最多的是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算法工程师。
腾讯则是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岗位的比较多,超过所有申请AI相关岗位的80%。
其中,腾讯表示做计算机视觉的实验室太多了,但是市场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建议后两届的同学早做打算。
字节跳动发给求职者的回邮也显示,今年算法工程师的简历已经超需求,反倒是工程类的岗位供给一直没跟上。
上文也提到,今年校招比较集中的职位在算法,甚至已经出现了一些算法职位过热的情况。求职岗位的过热在某种程度可能也意味着这个领域也在“过热”中,比如CV。
少年AI也有高薪资的烦恼
但同时,欣荣景象也并不代表着算法工程师就是“金饭碗”。
行业人士指出,另外只会一些简单的、非高精尖的算法工程师自身已经面临着被机器替代风险。
整个行业大致上会形成两极分化,高薪人才的对立面就是偏基础功能的一般算法程序员,这类人的薪资不但要不上价,还有失业风险,他们可能被能够用复杂模型和强人工智能的程序员所设计的算法替代,最终被裁员。
同时,校招还面临着一个问题,优秀人才出校门前已经被抢光,同时虽然有不少高校已经建立了独立的AI学院,但人才的培训体系仍待完善。
即便是走在前面的美国,也不得不面对未来人才稀缺的难题,根据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报告,许多大学,在AI及相关领域,空缺教师职位比在职职位还要多,博士培育人数与填充职位之间的差距也是众学科中很大的,填充的职位数量比博士培育量多6%。
治标还需治本。
另外,在公司层面上,除了传统的BAT之外,一些新兴的AI独角兽也加入了抢夺人才的大战中,比如地平线、Pony.ai、商汤、依图、旷视等,它们也不得不拿出诱人的薪水,和巨头们争夺人才。
旷视高管称:“有些公司为了抢人甚至不设上限。”
优秀人才不设上限,本是一心求贤,但也使得行业出现薪资水涨船高至不可控的乱象。云从科技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就感慨道,“AI人才薪资,差不多是相同档普通软硬件公司的两倍。不过好在大家都融到资了。”
其实对于包括商汤、旷世等多家独角兽在内的众多新兴科技企业在内,盈利是一件短期内难以实现的事情,人才成本的水涨船高无疑让其负担重了许多,但人才市场的行情却让他们不得不大步迈进高薪俱乐部,和有着深厚资本的百度、阿里、华为等巨头竞争。
AI人才大战的战火向外围进一步蔓延的同时,也影响到了那些还在“温饱线挣扎”的初创企业们。
钱少的创企怎么办?
高涨的人才成本对于那些“财不大气也不粗”的AI创企来说是雪上加霜。
创企在知名度、薪资待遇等方面根本无法与BAT等巨头竞争;在AI个人上升空间层面又比不过快速发展的明星科技企业。他们想要获得人才,起码需要在薪资上不能落了下风。而AI人才成本的提升,也不仅提高了创企的入局门槛,同时,也逼迫着创企要尽快获得融资才能跑得更快,把握住时机。
在镁客网的多次采访中,越来越多的创企在谈及融资资金的用途时,必谈的用途之一就是团队扩充人才成本,不少公司创始人都表示“AI人才的价格越来越高了。”
当前,许多创业公司组建团队都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有些是与同一个实验室、或者就研究同一个项目的人说服他们一起创业;有些离职创业人士则是拉来自己的同学、朋友、前同事、圈内人士一起创业。总之,他们早期的团队几乎都是靠人脉和“一张会讲故事的嘴”所组成的。
但是等到“人情用完”后,伴随着公司逐步发展,迈入AI行业的明星企业队伍之前,在AI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仍然是创企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如何在巨头、明星企业的“虎口”抢人才?
首先是老路子,创企或许可以通过股份、期权+薪资的方式吸引人才;其次是在研发上与高校师生进行合作,如此,创企既有人才做研发,高校师生也可借机做研究报告,一举双赢。最后,在政策补贴方面,除了给予企业租金乃至税收等优惠之外,也可以为这些创企内部的员工提供一定的补贴。当然,不排除人才独具慧眼看到那些有潜在实力的创企,愿意将自己“投资”在企业。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