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大跃进”
人工智能一词,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持续火热的词汇,且有着越烧越热的趋势。
从一些宣传内容和报告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且具备了和美国一争高下的资格,加上政策上的扶持与奖励,让人们对这个“舶来词”有了盲目的信任,甚至有些信仰。
然而,人工智能就真的那么智能吗?
从眼下来看,国内的人工智能都处于研发和测试阶段,真正能投入使用同时还“智能”的,其实没有或者说微乎其微。举几个例子,来自手机上的智能语音助手,厂商打着人工智能的旗号大肆宣传,然而上手使用后却发现都是“人工智障”,顶多也就用来播一播天气预报;来自科大讯飞的同传翻译,同样宣传靠强大的人工智能实现实时的同声传译,然而一次大型会议的翻车现场,却让所谓的“智慧同传”被扒了个底朝天,真相就是,强大如斯的人工智能根本就是口译工作者现场翻译,再录入到语音系统。
可见,我们见到和听到的那些人工智能都是“假的”。
那么,现有的这些人工智能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一切的基础都得益于薄弱的隐私保护法律及其执行,使得一些互联网公司能轻而易举的获取大量的数据。李彦宏在2018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说过:“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虽然在当时引发群众的不满,但是你不满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还不是继续享受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有了海量的数据基础,再投入一些人工加以训练和编译,简单的人工智能就实现了,只是实现的方式有些简陋,无异于通过数据比对来做到对号入座,注定成不了多大的气候。
人工智能兴起的同时,也促成了许多数据工厂的建立。经营着一家大型数据工厂的梁睿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很简单:“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他们所在的数据工厂曾帮助许多知名的人工智能公司做过数据标签,包括图片、视频、声音的识别和“贴签”。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在人脸识别的终端前,你比朋友更快的被识别,那么恭喜你,你的脸早就在原始数据库里了。亦或当你感慨某个人工智能极具智慧时,可能它的背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看似调侃却极具深意。
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能量如此,智能亦如此。智慧能凭空产生吗?不能,通过学习,通过教育、训练才可行。
那么,中国的人工智能要如何实现超越美国,称霸一方呢?
除了获取更多的数据外,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工。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过程从来没有停止。2018年11月28日,中消协在京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从报告来看,100款App中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收集大量用户资料,而这正是前文所述的关于收集数据。另一方面,数据工厂等人工投入也在急剧攀升,从2018年各大科技、互联网企业的招聘计划来看,都在不同程度的扩招了从事AI设计、AI研发等人员的岗位,且都是高薪优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演化,人工智能也在不断进化。更多的数据进入数据库,更多的数据标签被工厂贴上,更好的设计、更系统的训练从被工程师注入,彼时,人工智能的大跃进就宣布完成。(作者:小哒哒)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推荐专题
-
10 中国AI的“六便士”时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