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下的工业智能,红红火火又恍恍惚惚
前言:
根据《2018 年中国制造业痛点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仅为 39%,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普及率只有 18.1%。
“新基建”范围正式明确
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
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称,经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新基建板块随即上涨
近日A股强势上涨,主要股指几乎都以最高点收盘,美中不足的是成交量较上周五大幅萎缩1230亿元,只成交6173亿元,显示市场仍然谨慎。
盘面上,新基建板块再次全面开花,数据中心、云计算、区块链、智能交通等板块涨幅居前,电力、银行、酒店餐饮等板块微幅下跌。北上资金净买入0.5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7.67亿元,深股通净买入8.17亿元。
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周一数据中心板块指数盘中一度放巨量直线拉升,截至收盘涨3.2%,省广集团、达实智能、龙宇燃油涨停。卫星导航板块指数放量上涨2.96%,中国卫通、天银机电涨停。
云计算板块指数涨2.58%,彩讯股份等涨停。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基因检测、软件服务等板块涨幅也居前列。
AI技术加速工业4.0进程
AI技术正在加速与我国工业4.0时代进程的融合,不同的科技水平形成不同的生产模式,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得到极大发展。
关于落地的场景应用,在AI赋能生产方面,工业瑕疵检测是一个应用前景广阔的领域, 智能视觉瑕疵检测技术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可快速复制不同行业的质检环节。
未来,瑕疵检测技术在跨工厂、跨价值流与跨产品三个层面都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智能视觉瑕疵检测将复制、推广到电子制造、服装制造等传统生产制造领域。
通过对产品瑕疵的分析,大数据分析还可以进一步做产品质量溯源,识别上游的问题工序,并通过关键因子识别与参数调优,对生产工艺进行改善。
面对新技术,企业在选择大数据与AI落地场景上,从实用性强、数据采集难度较小、数据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且收益明显的场景入手,这样才能确保投入项目的成功率。
工业是一个特别讲究ROI的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延长生产时间、保障安全生产,这些对工业来说都特别重要。
工业互联网被列入新基建,正是因为它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加速流程再造,达到提质、增效、降本的效果。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得以更加凸显。
随着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以及逐渐走向企业内部,企业对工业物联网的期望和效用也越来越高,针对客户场景需求的工业物联网建设难度也越来越大、建设成本也越来越高。
工业场景特殊导致普及难
如今很多人都在提及的产业协同、平台协同,在疫情之下被证明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摆在面前的现实情况是,工业智能化企业短时间内也没办法覆盖到所有需求,能下定决心花钱引进技术的企业也并不多,这两点总结下来就是,工业智能落地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容易。
工业场景与其他场景相比特殊的一点是,工业场景的定制化比较严重,不同的垂直领域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很难去找到一个大而全的通用的解决方案。
另外,由于企业对数据保密性比较看重,大多数工业项目都以私有化部署为主,对设备、人员都存在限制,因此业务上云是将来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小企业并非工业智能首要群体
中小企业并不是工业智能化的天使用户,大企业才是。像工业 AI 项目,在跟某企业做一些用神经网络、用机器视觉和 AI 的部分去代替人工检测。
这种体量的项目一般在一年半以内能够收回投资,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愿意接受的。但实际上,这条产业链上的环节都不足以完成这个目标,或者说企业无法算清楚。
根据艾瑞在 2019 年发布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路径研究报告》,全国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工业企业当中有 84.2% 属于小型企业,规模以下尚有 200 余万家小微企业。
由于自有资金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相关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部分小微企业只能围观大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自己却很难融入智能化制造的浪潮。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数字化改造都是需要资金,安装传感器、加装数采的盒子、数据通讯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中小制造企业引进工业互联网的最佳路径,应先从横向协同制造出发,把企业内部的以订单流动为主的信息流和物料流打通,解决它协同制造的问题,提升交付准时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库存等等,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过程。
结尾:
新基建及带来的新技术应用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且面临着市场快速变化的挑战,在技术上秉承科学严谨的同时,快速因对市场变化,实现落有效应用,是未来面临的核心机会和挑战。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