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千亿级市场无人配送:如何从风口到浪潮?
无人配送正在从风口演变为新的浪潮。
按照美团官方对外发布的公告,腾讯以4亿美元的价格认购美团1135万股,资金主要用于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前沿技术研发。大众认知里擅长“送外卖”的美团,已然开始在无人配送领域进行紧锣密鼓的布局,和毫末智行、赛格威、优地科技等推出了多款配送机器人或无人配送车。
简单回顾下无人配送在2021年的热度,腾讯和美团的野心似乎不言而喻。经历了无人车在疫情期间的练兵、“解放外卖小哥”的呼声,以及政策上的系统性利好,无人配送迅速成为互联网巨头和资本追逐的新焦点,毫末智行代表的自动驾驶公司也在“舍命狂奔”, 试图拿到更好的“生存筹码”。
只是外界也出现了对无人配送赛道过热的质疑,到底是资本推波助澜下的虚火,还是技术和场景融合的必然?透过无人配送行业在2021年上半年的一系列里程碑事件,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确切的答案。
01 巨头们释放的信号
外卖和物流大军的出现,曾经深度改写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格局。面对无人配送这样的新兴物种,利益相关的互联网巨头们可谓相当谨慎,纷纷在资本和技术层面展开角逐,生怕错过潜在的机会窗口。
巨头们一次次脱虚向实的落子,也为外界提供了窥探无人配送市场的视角:新一轮的“圈地运动”正在有序进行中。
一向“善战”的美团,在无人配送赛道表现出了势在必得的攻势,仅在过去半年中就向外界释放了两个标志性信号:一是在4月20日的时候发起了近100亿美元的募资计划,并宣称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创新,无人车和无人机配送被重点提及,也就有了文初的一幕;二是在4月底推出了新一代无人车魔袋20,这款由毫末智行提供量产服务的车规级无人配送车,已经具备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
嗅觉敏锐的阿里,同样将目光盯向了无人配送赛道,在力道和速度上可以说丝毫不逊于老对手美团:去年9月份的云栖大会上,阿里首次向外界演示了可量产的物流机器人小蛮驴,主要向园区、学校、小区等场景提供外卖、快递等最后三公里配送服务;一个多月前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首席技术官程立正式向外界宣布将在一年内投入1000辆“小蛮驴”进入校园和社区的菜鸟驿站。
京东和苏宁也跃跃欲试。前者宣布和行深智能、锣卜科技、智行者、高深智图等企业合作的无人配送车已经进行实验性部署,其中京东物流的无人配送车“大白”在武汉跑了超过6800公里的街道,运送了约1.3万件包裹;后者进行了“卧龙”无人车的路测,包括自动识别路标并通过红绿灯路口,在100米开外就能够发现障碍,行进过程中自主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返回充电等等。
巨头们亲身下场的同一时间,无人配送领域的创业派也动作频频。比如前面提到的毫末智行,除了为美团提供量产服务,自身也推出了小魔驼、小魔盘等产品,以及一系列场景化的定制方案,包括帮助人类解决繁重的物品运送工作的“自动跟随载物平板机器人”、 为主人运送物品、衣物等功能的“自动跟随载物出行机器人”。
可以看到,尽管不同玩家的技术成熟度还有些差距,但“落地”已经是一种行业共识。相较于外冷内热无人驾驶汽车,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无人配送车似乎有了规模化量产的可能,哪怕短时间内在成本上仍高于人工。
乃至于可以根据巨头们整齐划一的动作,给出一个大胆的预测:2021年下半年开始,无人配送车将陆续出现在校园、园区、社区等特定场景中,既是为了广泛地教育市场和用户,也隐藏了巨头们的野心,在无人配送产业中搏一个有利的站位。
02 商业化的最后一步
巨头们的战略布局和市场卡位,为无人配送的前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可这股热度能够维持多久,最核心的变量还是商业化进程。倘若只有几十台的演示性产品,规模化落地的门槛不被扫除,市场进程终究会再次放慢。
新冠疫情时物流配送的“压力测试”,无疑是无人配送行业跨周期崛起的主要诱因,并逐渐衍生出了三个利好因素:
一是无人配送车身份的“合法”。
5月份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颁发了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首次给予了无人配送车相应的路权。“合法身份”的价值在于无人配送车的制度性规范,比如借道、超车、倒车等上路通行规则,尺寸、载重、速度等上路车辆标准,以及安全监管和车辆保险。监管和标准层面的市场空白被填补,等于为无人经济业态的出现培育了“土壤”。
二是无人配送车的加速量产。
和产业分工高度成熟的汽车工业不同,无人配送车的量产可以说是整个产业最大的短板。不仅要在车辆稳定性、非实时操作系统、决策规划和运动控制技术等方面持续优化,还要逐步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向一些上游供应商定制零部件。利好的消息是,国内无人配送车的产业链初步成型,毫末智行等有传统汽车工业背景的厂商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量产的全流程,设计产能每年 5000 辆。
三是无人配送车的成本下降。
辰韬资本曾在《末端无人配送赛道研究报告》中认为,当下制约无人配送车大量投入使用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因素,包含软硬件成本、运营成本、运营效率等。目前单台无人配送车的成本在20—25万元左右,相较于外卖小哥普遍6000元上下的月收入,一台无人配送车的造价约等于4位外卖小哥的年收入。但外界普遍认为,单车成本将随着规模化量产下降,预计在三年内降至10万元以内。
商业化被证实是最切实的驱动引擎,商业化落地的最后一步有了破局的可能后,市场作出反应不可谓不激烈。
京东、阿里、美团等巨头均表示在年内投放千台级的无人配送车队,并在三年内投放上万台车辆。同时冷静了一段时间的资本市场,也在2021年重押无人配送赛道,毫末智行、白犀牛、行深智能、PIX等均在上半年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其中毫末智行在Pre-A轮融资的规模就达到3亿元,是多家公司里最高的。
03 被验证的配送场景
倘若互联网巨头们如约履行目标,资本市场保持已有的激情,无人配送赛道大概率是自动驾驶最先爆发的细分市场。由此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对现有的配送协作链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甚至是全面重构。
毕竟电商、外卖等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配送环节的供需失衡也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中披露的数据,如果将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定义在16—59岁的话,国内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近3000万。而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2019年国内即时配送的订单量已经达到182.80亿单。同时艾瑞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餐饮外卖产业的年度增长高达39.3%。
同样的还有快递行业,即使是疫情肆虐2020年国内,快递业务量的增长照旧高达30.8%,以至于北京、广州、上海等30多个城市出现了配送人员短缺的情况。
一增一缺的背后,无人配送逐渐从痒点升格为痛点,至少在快递、外卖、商超零售等场景中,无人配送的价值正在被验证。
在外卖场景中,美团和饿了么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也是驱动美团、阿里抢占无人配送市场的直接诱因。何况外卖配送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产业,边际成本深度影响着平台的营收状况,美团的策略正是借助无人配送车降本增效,进而降低配送的边际成本,尽管现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快递场景中,阿里、京东和拼多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有足够的动力自建一套物流无人配送体系,菜鸟的小蛮驴、京东物流的大白就是对应的例子。就已有的案例来看,阿里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立了22台无人车组成的阿里小蛮驴车队,负责将包裹从菜鸟驿站分送至27栋宿舍楼。
在商超场景中,虽然市场份额高度分散,零售前100企业的市场占比只有20.9%,但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用户习惯的变迁,依旧有不少头部玩家在无人配送领域布局。比如物美和毫末智行的合作,由毫末智行提供整车服务,用户在多点APP下单后无人配送车能自动送货,对短缺的人工运力进行了有效的补充。目前已在北京顺义地区进入常态化运营,累计服务近千单。
借用毫末智行CEO顾维灏的观点:“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有三个规律,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
可见无人配送的商业化落地,并不是资本催熟的产物,而属于需求撬动的场景变革,同时也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注脚,被验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运营、产品和用户体验。
04 下一个千亿级市场
根据快递和即时配送的业务量和增长速度,5年后将是一个日均配送10亿单的巨大市场,即便按照快递业末端配送1.2元/件的价格计算,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的量级,等待无人配送行业的将是千亿级的市场。
正如恩格斯的观点: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无人配送恰好符合这一逻辑。人社部在4月份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100个最短缺职业排行”中,看似低门槛的快递员却位列第八。考虑到快递配送人员工作流动性大、雇佣难度高的特征,无人配送所迎合的不仅仅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宏观态势,也在满足近乎棘手的需求。
正是千亿级市场的诱惑和越发刚需的诉求,为无人配送产业链的理性成长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合理的社会分工。
在初步成型的产业链中,上游是硬件和零部件供应厂商,涵盖线控底盘、激光雷达、摄像头、计算平台等等,出现了禾赛科技、地平线、毫末智行等企业;中游是解决方案公司,一类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基于场景进场的互联网巨头,一类是白犀牛、新石器、行深智能、毫末智行等有自动驾驶研发和技术背景的创业者;下游是电商、商超、快递、外卖、本地生活等配送需求方。
其中一些参与者横跨上游和中游,也有一些玩家同时布局中游和下游,但市场上并未充斥无序的竞争,合作的态度远大于对抗。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团和毫末智行,在二者联合打造的魔袋20上,美团的优势是自研技术、丰富的落地场景和积累的运营经验,毫末智行定位于无人配送车生态平台的助力者,解决生产组装、供应链、方案落地等量产环节的核心问题,同时业务范畴也涵盖系统工具、车辆服务和运力服务。
这样的合作案例也印证了毫末智行COO侯军的观点:“未来物流车的市场非常庞大,现在都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大家要抱团取暖,一起培养这个生态。”
市场早期的竞合氛围,对无人配送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由于国内人口密度较大,订单的配送距离相对较短,相比于美国等市场有着订单密集度高的优势,为无人配送提供了加速普及的天然优势,不排除像电商行业那样先在国内高速增长,再逐步向海外市场扩展渗透的可能。
05 结语
无人配送在2021年上半年迈出了落地的重要一步,然而整个配送市场还存在诸多的困境和痛点,譬如配送物品的种类繁杂、配送场景和路径复杂、无人配送车上路的问题未彻底解决、配送成本偏高等等。
上下游的玩家们可能需要五年乃至十年的时间教育市场,在一次次的验证中找到规模化普及的拐点。所幸无人配送的市场前景足够诱人,根据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未来十年80%的包裹交付都将采取自动配送,彼时可能是一个万亿级的大蓝海市场,包括美团、京东、阿里、毫末智行在内的玩家们,没有一个愿意错过从中分一杯羹的机会。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