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路:在创新爆发与秩序冲击之间寻找平衡
我们从未对科技的未来,陷入过如此的纠结。
一边,是科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爆发。
量子通信、元宇宙、星链、脑机接口、人工智能、mRNA、触感网络、万物互联、引力波、上帝粒子、新能源……
从广阔无垠的宇宙边缘,到人体深处的基因密码,从基础理论到应用产品,几乎每一个领域,研究边界都在不断向前推进。
另一边,是政府、民众与资本对科技力量的警惕与约束,已经达到新的高潮。
从欧洲、北美到中国,在大数据立法、网络整治、科技伦理、反科技霸权等领域的政策与思潮,都在不断推陈出新。
这种纠结背后的根本逻辑,正如先贤所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们要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力创造的红利,就必须承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关系冲击。
更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一直在不断提速。
这意味着,秩序变革的激烈程度,也会与之共振,不断加剧。
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无论是组织与流程,还是生产与生活,乃至潮流与伦理,每一个世代的社会秩序,都已经发生深刻巨变。
然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处身于这些红利与冲击之中,却只关注于短期的、局部矛盾变化,却忽略了长期的、系统性的趋势演变。
在现实中,往往只有三类人,对技术的前沿最为敏感。
一类,是富有理想主义的创新者,他们希望以此来改变世界;一类,是富有冒险主义的创业者,他们希望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另一类,富有鼓动能力的欺诈者,他们以此为噱头进行韭菜的收割。
正如刚刚过去这一年,最火热的一些概念:元宇宙、NFT,也都大抵如此。对这些新兴的概念,从行业到公众,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我更认同的观点,来自腾讯研究院司晓院长:
“元宇宙这个概念,本身叫什么并不重要,本质上来说,它只是一种技术渐进式发展的趋势,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和应用的集合与孵化池。”
“我们不会因为某个单点技术的突破,或者某个颠覆性产品的横空出世,就一下子进入元宇宙时代,但元宇宙涉及的传感、边缘计算、感知交互、全息影像、仿真引擎、空间声场、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等技术,会扎扎实实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腾讯正在深圳大铲湾建设的新总部。
现在,这个总部连名字都还没有敲定,预计几年后才能完成首批交付启用,但在虚拟世界,它已经有了一个完全仿真的数字孪生体。
腾讯按照设计方案,在一款沙盒游戏里搭建了这个新总部的数字孪生,然后用游戏来作为一个拟真环境,来去验证他们的交通、能源等规划设计是否合理,并将根据反馈来调整未来的实际建设。
在这个游戏里,公交车不再是传统游戏里那样,按照固定轨迹自动循环,而是像现实世界里一样上下客、等红灯、避让行人,甚至在满载的时候“甩站”以提升效率……
而随着更多技术的突破,未来还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从提供触感反馈的手套,到人工智能的嗅觉检测,甚至是植入式的脑机接口,都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未来将为数字世界的交互与体验,带来新的质变。
比如,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里,具有触觉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开始用来远程精确操控机械设备,应用到海底文物打捞的深潜机器人领域。
而在爱立信刚刚发布的一份全新的白皮书里,我们在2030年将有更多全新的生活方式。(参见科技杂谈昨天的文章《“春节元宇宙”:在2030年,我们将这样生活》)。
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洪流,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关注。
过去,我们从“离线”到“在线”,是互联网对效率的必然解放;
未来,我们从“在线”走向“在场”,也正是技术升级和演进的必然。
而且,这个趋势并非只在数字科技领域出现,而是在各个学科广泛存在。
比如,因为新冠疫情而得以加速应用的mRNA技术,不但已经在疫苗领域展现出强大实力,而且已经让我们看到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罕见病等传统医学手段无能为力的疾病,得到全面根治的曙光。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科技创新提速对社会秩序带来的影响。
比如,互联网的整治风暴背后,本质上就是对于过去很多年来,行业丛林式野蛮生长导致的大量问题,进行的一次系统性纠偏。
比如,北大教授施展说,在农业时代,我们可能需要95%的人口工作,来满足5%的人消费;在工业时代,是95%的人口生产,同时95%的人在消费;而未来,普遍的“机器换人”以后,可能会变成5%的人生产,95%的人只能消费。
在这样的新时代,经济循环与社会秩序要如何才能保持稳定,和谐运行?而我们需要怎样的生产关系,才能与之匹配?
面对这些影响,我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逐步理解,逐步适应。
就像是汽车量产 50 年之后,第一条安全带才发明出来,都是一样的道理。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以整个人类为观察对象,以10年甚至100年为观察周期,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最终还是福祉。
比如,在1800年,美国的每1000名幼儿里面,有462人会夭折;到1900年,这个数字降了一半,只有238人;而到了2000年,更是下降到了9人(数据来源:《纽约时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代医学,尤其是疫苗技术的进步。
如果具体到我们个体,更应该为活在当下,身在中国,而感到庆幸。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说,未来的三十年,将是中国过去一千年以来,最好的三十年,因为中国已经重新回到了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
这次新冠疫情就是一面镜子。美国因为新冠的累计死亡人数已经接近89万人,而得益于高效的防控技术和机制,中国的累计死亡人数至今只有5700人。
就当下而言,我们所需要做的,既不是沉湎于科技创造的便利,一味冒进,而忽略它们的负面隐患;也不是因噎废食,或是为了当下的利益而放弃创新变革。
而是要在积极推动每一项技术的落地和应用的同时,着眼于国家利益和社会价值,从公众权益、隐私、伦理等各个方面做好治理与风险规避,让它们在全社会的各个领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地,以科技的力量,特别是数字化转型的力量,解决过去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我们过去难以创造的价值,使人类变得更强大、更幸福。
从本质上来说,科技只是力量,如何运用,关键还是在于人。
唯有向善而行,方有价值。
原文标题 : 科技前路:在创新爆发与秩序冲击之间寻找平衡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