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阿里云,在AI战场鸣枪

2023-04-18 09:22
节点财经
关注

文 / 零度

出品 / 节点商业组

阿里史上最大一次组织变革后,内部传达出一个信号:所有业务,只要干得好,都能独立融资上市。

一时间,市场众说纷纭。对于谁将成为当前阶段阿里体系第一个独立上市的项目,大家都在猜测。由张勇带队的阿里云,成为市场最关注的独立业务线。

两个线索,其一、阿里云已经在国内云服务第一的位置上良久;其二由张勇亲自带队,说明阿里内部对这一业务的重视。

过去十余年发展,阿里云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已经跻身云服务赛道的榜首位置。作为未来所有产业的数据底座,云服务对于阿里未来战略的布局,有着至关重要的特殊位置。

从近几年的发展看,阿里云强调产业深化和协同,“让客户赚钱”打造阿里云生态森林已经是当前最重的打法。

日前的2023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首席商业官蔡英华表示,阿里云将继续“坚持伙伴优先”战略不动摇,同时在伙伴政策上要与“实”俱进,用务实的政策给伙伴更大的合作空间。

怎么给?阿里云的答案是,全面投身AI浪潮。对新一轮AI浪潮的判断和投入,或将为阿里云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和更多独立的筹码。

AI时代到来,云计算的新机会

数字化迈向智能化,是云计算新一轮变革的主线。这可能是阿里云未来5-10年,最大的机会。

阿里云的方法论是,以云计算为基石,以AI为引擎。要达成这一目标,有两个必由之路:其一、算力的普惠,其二、AI赋能的生态覆盖。从产品层面,这将决定阿里云的广度,而从战略看,这将决定阿里云的高度。

与前几次GPTs推动的经济转型相比,人工智能带动的经济转型会发生的更快。落地到各个行业,几乎是一种超强引擎的存在。对于云服务,AI能力更像是数字化发动机,通过更好的算力和理解力,帮助企业推进数字化上云。

新一轮AI浪潮正在席卷云服务领域,参与者不仅仅是阿里云。

就在4月13日亚马逊推出了一项名为“Bedrock”的云服务,允许开发者使用类似于ChatGPT聊天机器人的人工智能系统,来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软件。

作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亚马逊不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商机拱手让给谷歌和微软等竞争对手。众所周知,微软和谷歌已经开始为开发者提供可以利用的大型语言模型。

在逐浪上,阿里云从不落后。早在2019年,阿里内部就已经开始投入大模型研发,凭借算力优势突出,阿里已经是全球首个完成10万亿参数AI大模型训练的企业。

过去十年,阿里云通过自研核心技术,服务数字化进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本在阿里云上发生,企业从买计算机到按需购买算力就能开始创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随后更多企业觉醒,各行各业在云上对全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形成了风起云涌的数字化时代。

可以说,过去是数字化的十年。而阿里云则是数字化的推动者。

未来十年,阿里云如何继续?

全面拥抱智能化时代,这是阿里云的选择。

张勇表示,智能化时代带来算力的爆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阿里云将为AI时代提供好算力基础和大模型能力,全面服务智能化进程。

对于未来十年的路径,张勇也给出了两个重点:

第一、让算力更普惠,推动自研技术和规模化经营的正循环,持续释放技术红利;

第二、让AI更普及,让每家企业的产品都能接入大模型升级改造,并有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属大模型。

如何理解这两点?先给出节点的结论:第一点,在释放技术红利的同时,加速阿里云自身技术不断“锻炼”升级;第二点,在普惠行业的同时,让阿里云渗透到更多产业中。

再看这样布局的原因。

大模型虽然被炒的异常热闹,但是在云基础设施上的落地,还非常早期,阿里云的开放和普惠背后,有两个关键词——开放和生态。

从开放看。

根据阿里云CTO周靖人表示,“未来所有软件都值得接入大模型升级改造,我们将开放通义千问的能力,为每一家企业打造自己的专属GPT,欢迎所有人用阿里云开发自己的大模型。”

这意味着,未来每一个企业在阿里云上既可以调用通义千问的全部能力,也可以结合企业自己的行业知识和应用场景,训练自己的企业大模型。比如,每个企业都可以有自己的智能客服、智能导购、智能语音助手、文案助手、AI设计师、自动驾驶模型等。

在开放的过程中,阿里云以平台赋能,提供算力和大模型基础设施,让包括创业公司在内的所有企业和机构更好地实现创新,更重要的是,阿里云在这轮开放的进程中,也不断训练自身的算力,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增强。

从生态看。

阿里云在积极建设开源的AI社区生态。早在去年11月,阿里云就正式提出“Model as a Service”理念,并推出国内首个AI模型社区“魔搭”。

根据介绍,开发者可以在魔搭上下载各类开源AI模型,并直接调用阿里云的算力和一站式的AI大模型训练及推理平台。发布不到半年,“魔搭”社区总用户量已超100万,模型总下载量超1600万次,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AI模型社区。

看似是开放,实则是产业落地。

通过不断的开放生态,阿里云能够触达的产业更多。这使得大模型真正能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一种“聊天工具”,通过赋能产业,实现更加智能化。

这一点上,张勇给了一点提示“智能化时代带来算力的爆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阿里云将为AI时代提供好算力基础和大模型能力,全面服务智能化进程。”——过去十年,阿里云服务数字化,未来十年,阿里云必然不会错过做智能化的重要参与者。

全面拥抱,AI所有产品都可以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随着ChatGPT引爆整个行业,“大模型创业热潮”正从国外涌向了国内。王慧文点燃了国内大模型的讨论后,大厂纷纷入局。

4月7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超大规模语言模型“通义千问”,并定向邀请用户测试体验。与百度于3月中旬上线的“文心一言”大模型工具类似,“通义千问”也具备与用户进行多轮对话的能力,并支持代码编程、文案创作等功能。

虽然阿里错过了首发,但是“通义千问”却可能是最早通过各个场景应用融入人们生活的一个。据张勇透露,钉钉、天猫精灵将于不久后正式接入该模型,未来阿里巴巴全系产品都将用上。

阿里云+AI大模型=?

按照张勇的想法,所有企业在智能化时代都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互联网公司和非互联网公司不存在先进或者落后的区别,传统企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他认为,所有产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未来将看到应用爆发、效率革命,AI将成为各行各业新型生产力。

大模型创业如今是投资人的香饽饽,几乎所有大厂都在布局,要完成上述梦想,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阿里?阿里云有什么优势?

首先,为什么是阿里?

事实上,大模型一次运算的费用就高达450万美元(约人民币3000万元),这一开销外,还有相关领域人才的高昂月薪,昆仑万维CEO方汉曾表示,“每年5000万到1亿美元的花费,是千亿级大模型训练的入场券。”

就连一些美元基金的投资人都直言,AI大模型高昂的训练成本和研发投入,让众多入局者“望而生畏”。

财力雄厚是第一梯队玩家的入门门槛。

其次,技术研发上具备实力。据公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每年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均在百亿元规模,研发团队人数破万。这样的基础,让阿里可以迈入大模型的赛道。

面对全新的AI时代,阿里云已经做了多年准备。十多年来,阿里云已经累积了从飞天云操作系统、芯片到智算平台的“AI+云计算”的全栈技术实力。“一家企业的想象力终归是有限的,释放AI潜力要靠无数人探索。”张勇指出,超万亿参数的大模型研发,并不仅仅涉及算法问题,更囊括了底层庞大算力、网络、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性工程,需要有超大规模AI基础设施的支撑。

“今天,阿里云将把这些AI基础设施和大模型能力向所有企业开放,共同推动AI产业的发展。”张勇解读。

一个关键是,算力需要不断训练和复制,可以说,聪明的AI都是喂出来的。而阿里云,作为未来数字化的底座设施,是具备汇集生态的能力。

除了生态力,场景更关键。阿里的电商基因,和TO C端的通路,让其最有可能、最有机会,率先将大模型的能力,推给B、C两端。最值得想象的是,当能力体现在C端场景上,那么就是阿里云规模式爆发的一天。

将C端的能力再进行吸收,赋能在阿里云平台上的B端企业,直接将阿里云的天花板提升了一个维度,而这才是阿里云的核心能力。

驱动规模和成本正循环

云产业的竞争,就像是平静的水面,看似和缓,水面下则是波涛汹涌。

对于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巨头而言,云服务就像是未来世界的水、电、煤。作为一切信息技术服务的底座,云服务的市场争夺不会停止。对于“老大”的阿里云,竞争是常态化。能数年蝉联“一哥”席位,阿里云在塔尖已经探索了多年。

阿里云之所以能在中国云市场蝉联桂冠,有两个根本原因:出发得早、技术优势。

2009年,马云在听取了王坚对于云计算技术的见解后,坚定的支持阿里搞云计算技术,并且表明态度,“每年投10个亿,先投10年,做不出来再说”。

如今,布局云计算走过14个年。

通过提早布局,阿里云提早探索云服务行业,并占领了市场。

从技术和产品看,阿里云的产品形态从发布云邮箱、飞天系统的打造、首款自研云原生处理器CPU——倚天710,再到去年云栖大会上的云数据中心处理器CIPU ,阿里云的技术不断沉淀、迭代。

从市场角度看,对于云服务而言,从行业属性看,开端都是巨额的研发成本,中间是薄利竞争,末端则是通过先发技术优势带去的成本降低。简单理解,将云服务想象为一台虚拟服务器,入场最开始需要购买大量硬件设备,人为的护理、研发、维修成本也同样高昂。不过,越多的客户群,越能摊薄成本——这是市场规模驱动的成本正循环。

出发得早,让阿里云率先建立市场先发优势;技术优势,让阿里云始终保持前瞻布局,得以快对手一步。这两个优势带来一个结果——阿里云能通过更久的技术积累和试炼,创造更低的成本,以螺旋上升的节奏,拿下更多市场份额。

通过提早布局,阿里云的业绩不断做实。

2022财年的业绩报表,数据显示,在阿里众多业务中,云业务的表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22财年,云业务同比增长23%,这是13年来首次实现年度盈利,营收规模8年时间增长了57倍。就在几个月前,阿里巴巴集团公布新一季度业绩,其中阿里云季度营收在跨分部抵消前和抵消后分别为266.93亿元和201.79亿元,经调整后EBITA利润为3.56亿元,同比增长166%。

在产品技术方面,财报透露,阿里云正在采用自研的软硬一体技术重构数据中心,实现更高性能、更低成本。其中,自研CPU倚天710已在阿里云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算力性价比提升超30%,单位算力功耗降低60%。

技术的支撑,让阿里云走到今天。从数据看阿里云似乎已经扛过了艰难时刻。但对于阿里云而言,当前最重要的还不是大规模盈利,而是继续大规模拓展市场。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意味着只有池子够大,才能有更高的边际效应。

阿里云深知这一模型。

在大会上,阿里云向开发者推出“飞天免费试用计划”,开放全栈云产品体验,首批推出50多款核心产品免费试用,时长最多可达3个月。除了帮助用户优化成本外,阿里云还向开发者们抛出橄榄枝,推出“飞天免费试用计划”,面向1000万云上开发者,提供包括ECS、数据库PolarDB、机器学习PAI等在内50款云产品的免费试用,让开发者“零门槛”体验云服务。

对于阿里云而言,此举不仅是吸引更多客户的方法之一,也是算力的练习。

“成本是企业上云的核心关注点之一,阿里云进一步释放技术红利,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优质算力。”周靖人在会上表示,阿里云将进一步深挖“飞天+CIPU”体系潜能,用技术和创新惠及更多中小企业和开发者,降低创新成本。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对于云服务行业,唯有放下成本,才能实现规模化盈利。阿里云当前的方法论,正在推进其快速走向规模盈利的新阶段。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原文标题 : 阿里云,在AI战场鸣枪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