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思必驰闯关科创板:对标科大讯飞,发展阶段落后逾10年

2023-04-21 10:56
柒财经
关注

4月17日,人机对话解决方案提供商——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思必驰”)已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恢复了其发行上市审核。

2022年7月15日,思必驰向科创板递交IPO申请。今年3月底,思必驰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上市之路暂时搁浅。

据柒财经了解,思必驰主要提供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以及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围绕着“云+芯”进行业务布局。

此外,思必驰基于自主研发的全链路智能对话系统定制开发平台和人工智能芯片,服务于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及以数字政企类客户为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领域。

01

AI硬件产品收入占比增加

毛利率不足30%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思必驰录得营业收入1.15亿元、2.37亿元、3.07亿元,对应归母净利润为-2.51亿元、-1.8亿元、-3亿元。

此外,思必驰就上交所问询所提交的回复函中更新2022年的业绩。具体而言,去年,思必驰实现4.23亿元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37.8%;净亏损为2.97亿元,同比有所收窄。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起到2022年四年间,思必驰综合毛利率持续下降,分别为72.17%、69.74%、58.15%、57.91%。

对于毛利率整体呈下滑趋势,思必驰给出解释: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毛利率相对较低的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也称“AI硬件产品”)收入占比增加。

思必驰表示,由于AI硬件产品较其他类别产品毛利率较低,且随着公司进一步推进智能硬件产品战略,硬件产品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因此未来2—3年毛利率存在进一步下降可能。

根据招股书,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19.27%到2022年上升至29.54%。

2021年,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超越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中技术授权服务,成对收入贡献最多的一项。到了去年,后者在收入占比中再次高于前者,不过规模上相差微小。

思必驰在回复函中称,随着主营业务产品结构逐渐稳定,不断推出技术迭代后的AI硬件新品,将提高公司议价能力,保证实现较高毛利率,未来5年综合毛利率稳定在40%左右。

可需特别指出的是,思必驰产品结构中,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在2020年、2021年、2022年毛利率为86.31%、95.71%、92.08%,而2019年甚至达到100%。

另外,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中技术授权服务录得的毛利率逐年下降,到2022年降至53.15%;另一个方向——定制开发服务2021年毛利率超过70%,到了去年突破80%。

相比,2019年至2022年,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毛利率为28.75%、24.74%和19.12%、22.07%,走势虽有小程度回升,不过整体处在下滑趋势,且低于30%。

柒财经了解到,思必驰与行业内的客户基本均是双方先在软件类产品上开展合作,待合作融洽并进一步挖掘客户需求和洞察市场潜在机会,在此基础上研发新型的AI硬件产品。

目前,AI硬件产品已形成了AI芯片、AI模组和AI终端的产品形态矩阵,思必驰负责AI硬件产品的设计、研发,通过委外代工生产该类硬件,并根据产品销售数量向客户收费。

进一步来讲,相较公司其他类产品,思必驰软AI硬件产品成本较高,来自硬件的材料费,主要分为OEM产品成本、ODM产品成本和外购硬件成本。

此外,思必驰部分AI硬件产品在市场拓展的初期阶段,采用低价销售策略,定价相对较低。

02

与阿里云、科大讯飞存差异性

能否成为增长动力?

同行业公司中,云从科技、商汤科技、寒武纪及云天励飞同思必驰一般,均处在发展阶段,收入高速增长,不过目前处于持续亏损阶段。

在思必驰方面看来,其所处的智能语音语言行业与科大讯飞最为相似,不过公司AI硬件发展初始逻辑与科大讯飞有所差异。

按前述所言,思必驰与客户是在泛软件类产品上开展合作。在此基础上,部分客户提出让思必驰提供定制化AI硬件产品。

同时,思必驰推进软硬件一体化产品战略,打造相对标准的AI硬件产品,面向B端为主;其一家子公司的AI硬件产品的终端用户集中在C端,通过电商平台与渠道商对外销售。

而科大讯飞以智能语音为切入点,布局各类垂直赛道,实施“平台+赛道”战略。

具体而言,平台即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是以智能语音和人机交互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在开放平台基础上,科大讯飞持续推展行业赛道,C端、B端、G端同步发展驱动增长。

针对上交所二轮审核问询函,思必驰在回复中提到,相较于同行业其他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与科大讯飞更为接近,但发展阶段更接近科大讯飞2008年上市前,收入规模相对接近。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科大讯飞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83.14亿元-201.45亿元,归母净利润4.67亿元-6.23亿元,与同期的思必驰相比,形成“云泥之别”。

另外,从产业结构看,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基础支撑层、核心技术层和场景应用层。而思必驰从人工核心技术层入手,专注人机交互智能语音语言技术研发。

对于此,上交所进行了问询,思必驰缺乏基础层的计算力及支撑性服务的硬件平台,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且与具有生态优势的互联网巨头科技企业百度、阿里云以细分龙头科大讯飞等相比,上交所提出,思必驰是否处于明显竞争劣势?

思必驰回复道,公司虽从核心技术层切入,但已自建基础层的计算力及支撑性服务硬件平台。

除此之外,思必驰提到,传统的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倾向于利用建设通用型技术平台及产业合作的方式来构建人工智能生态,把智能语音语言技术及产品作为重要的布局手段。

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势能和业务基因,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生态合作伙伴的聚合力。相比,思必驰指出,行业场景落地能力及覆盖深度是其重要竞争优势。

03

股东阿里两次减持

又是竞争对手

通过IPO上市的方式,思必驰能否受到资本青睐?尚不得而知。从以往融资历程来看,思必驰共获得超10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联想、富士康、中信证券、美的资本等。

其中,阿里巴巴子公司阿里网络于2015年11月首次入股,并一度成为思必驰第一大股东。

不过,到了2020年,阿里网络相继在4月和10月减持思必驰部分股份,为了获得收益并收回投资成本。目前,阿里网络掉落到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3.2%。

需指出的是,阿里云同样布局智能语音语义产品,是出于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考虑,侧重数据服务领域和底层基础建设。

阿里巴巴从与思必驰开展合作,到之后独立向外输出AI技术服务并双方终止合作,思必驰表示均未实际影响到公司业务进展,近年收入变化与阿里合作进展关系较小。

另2012年4月,联想通过子公司天津联想之星投入股思必驰,后投资主体变更为孙公司苏州联想之星,并在2014年及2015年期间通过受让方式进行三次增持。

可2018年11月、2020年4月及10月,苏州联想之星相继减持了思必驰股份,同样出于获利考虑。而思必驰表示,联想仅作为财务投资者,除行使股东协议等约定权利外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思必驰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高始兴、俞凯,对应分别直接持有11.53%、7.96%的股份。此外,高始兴、俞凯、林远东和达孜积慧已签订一致行动协议,林远东和达孜积慧分别持有思必驰3.1%和14.18%的股份。因此,高始兴和俞凯合计控制36.8%的股份。

       原文标题 : 思必驰闯关科创板:对标科大讯飞,发展阶段落后逾10年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