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AI之都”,上海元宇宙“疾驰”
来源 | 零壹财经
前不久,北京连发两项重磅人工智能政策,从战略、策略、操作层面打造“AI第一城”;上海则在元宇宙方面政策先行,不仅着力打造元宇宙超级场景,还印发了“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明确了主攻方向。
不论是打造“AI之都”,还是冲刺“元宇宙之城”,北京和上海都颇具“数字”实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在数字化产业方面,上海相对而言更具优势,其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数量、新兴数字技术企业数量都位居全国第一;在数字技术方面,北京略胜一筹,其数字技术总量、数字技术密度都领先于上海。
01
重磅政策连发,北京“AI之都”打造进行时
当下,我们正处在全新起点,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新时代正在到来。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5月28日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目前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至少已发布79个,北京占38个,位居第一。
在政府层面,北京市高度关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近段时间陆续出台政策举措,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创新步伐,探索通用人工智能新路径,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 5月19日,启动《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下称“《伙伴计划》”);
· 5月30日,印发《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
· 5月30日,印发《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
1、战略层面:《实施方案》描绘蓝图和方向
《实施方案》从战略层面为北京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文件指出,到2025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为此,北京市提出了“五新”发展思路:布局一批前沿方向,技术创新实现新引领;推动一批国产替代,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构建一批产业方阵,产业能级完成新跃升;塑造一批示范标杆,场景赋能驱动新应用;营造一流创新环境,生态构建形成新成效。
围绕这一蓝图,北京市将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人工智能理论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通用人工智能雏形显现;自然语言、通用视觉、多模态交互大模型等形成完整技术栈,关键算法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算力布局初步形成,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和深度学习框架等基础软硬件产品市场占比显著提升,算力芯片等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国产硬件比例显著提高。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并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科研投入持续增加,初创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企业总数保持国内领先,新培育独角兽企业5至10家。北京市还将发挥各区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发现、重大民生需求等,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广的重大应用场景。
《实施方案》从突破关键技术、夯实底层基础、构建产业方阵、推动场景建设、构建创新生态五大方向,提出了16项重点任务。
2、实行层面:《若干措施》围绕算力、数据等提出21条具体措施
同步印发的《若干措施》,围绕算力、数据、模型、场景和监管五方面,直面热点关切、直击发展裉节,提出了21条具体措施,为通用人工智能理性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
一是直击发展褃节,针对算力、数据、算法、应用、监管等产业发展核心要素及关键环节的难点、堵点,提出具体举措,五个维度协同发力,突破发展瓶颈,推动本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二是直通未来布局。通用人工智能是目前和未来国际人工智能研究的焦点。《若干措施》体系化布局大模型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同时前瞻布局通用智能体、类脑智能、具身智能等其他新路径,通过支持创新主体突破关键“点”、支持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拓宽服务“面”,三位一体协同布局,推动本市全力构建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全栈自主技术体系及产业生态。
三是直面产业关切。市场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若干措施》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牢牢把握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的战略机遇,充分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特点,引导创新主体在智慧城市、科学研究、智慧医疗等一批重点场景实现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强监管技术和政策创新,为北京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和发展环境。
3、策略层面:启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首批39家成员单位入选
《伙伴计划》从策略层面,推进北京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和应用,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文件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要素齐全、技术领先、生态完备、可有力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
文件显示,伙伴共分为算力伙伴、数据伙伴、模型伙伴、应用伙伴和投资伙伴等五类。第一批伙伴成员共有39家,包括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等2家算力伙伴,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9家数据伙伴,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达摩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模型伙伴,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海淀城市大脑等13家应用伙伴,以及IDG资本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智源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投资伙伴。
02
进一步细化,上海明确元宇宙两大主攻方向
5月底,HTC全球副总裁黄昭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大家往往从媒体报道去感受产业趋势,近半年关于元宇宙有比较多负面报道,但我不赞同元宇宙降温的说法。”
黄昭颖说,外界对于元宇宙的非议主要来源于行业龙头Meta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业内人士,他认为元宇宙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远不止外界眼中的虚拟社群或游戏等。随着行业技术加速发展,越来越多厂商加入到元宇宙赛道中,“我们对此非常乐观,目前也有很多项目在进行。”
他表示,元宇宙底层是VR、AR、5G、AI、区块链等所有相关技术的整合,因此AI是构筑元宇宙体验的底层技术之一。
事实上,围绕着元宇宙技术与应用的探索,一直都在进行,尤其随着今年苹果发布外界期待已久的首款MR设备Apple Vision Pro,让越来越多的公司进一步坚定了XR沉浸式空间路径的可行性。
此次上海发布的《上海市“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攻关行动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项关键技术,并首次明确了两大主攻方向,即沉浸式技术和Web3技术。
这份政策被认为是“去年上海‘元宇宙’相关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天风证券全球科技首席分析师孔蓉度对上海证券报表示,相比之下,去年的文件更多是概念性的,“这次文件可以看出政府层面的一些思考,包括经过观察验证,哪些技术可以落地的,这次都具体写进文件里。”
《攻关行动方案》显示,围绕沉浸影音和沉浸计算领域,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跨尺度采集重建、空间计算、智能编码等关键技术攻关,降低场景构建成本、提升“元宇宙”内容制作灵活度,并在引擎技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同时也将围绕新型显示和感知交互领域,重点布局近眼显示、多模传感等技术和终端设备研发,带动上海市芯片、零部件与算法技术研发应用,深化内容与硬件联动,抢占“元宇宙”关键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攻关行动方案》将AIGC的内容生产方式也纳入发展方向。文件显示,要研究人工智能通用生成模型、多模态协同生成、内容可控生成等技术,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沉浸影音内容生成体系,实现敏感生成信息可控和可识别。
到2025年,实现文本、图像、音乐、视频和三维模型等多模态内容间的关联对齐与互生成,实现多模态沉浸影音内容的高逼真、高效率和可控生成,实现内容智能生成过程中的敏感信息规避能力。
作为最早发布元宇宙扶持政策的地区之一,上海在元宇宙布局方面动作不断。零壹智库发布的《中国元宇宙产业政策汇总(2023年03月版)》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全国已有 18个省级单位及 24 个市级单位发布了约 114 项明确支持元宇宙产业的政策。其中,上海在政策上进行了全方位地密切支持,不仅政策出台时间早,而且数量最多,达到16项。
03
北京 VS 上海:数字实力,谁更强?
不论是打造“AI之都”,还是冲刺“元宇宙之城”,北京和上海都颇具“数字”实力。在部分细分领域,两城你追我赶,旗鼓相当。
(一)数字产业化:上海更具优势?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在2021年全国GDP排名TOP50的城市中,上海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均颇具优势。
1、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数量:上海最多,北京第二
第一,2013—2021年,上海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数量的增速显著快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前者比后者高5.72个百分点。第二,上海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数量增长更为稳定,这也可为上海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国际数字之都”提供稳定基础。
图1: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上海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数量(万)走势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计算机软硬件是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和数据化的基础,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后劲。我们统计了50个大城市的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数量并进行了排名,排名前5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与成都。从具体数字看,上海在2021年拥有计算机软硬件企业81.3万家,拥有国产计算机CPU生产及相关企业21家。北京排名第二,拥有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总量达到68.3万家。
图2:2021年中国城市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数量(万)TOP20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2、新兴数字技术企业数量:上海榜首,北京第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2021年50个大城市新兴数字技术企业数量排名前5的城市分别为上海、重庆、北京、天津和东莞。2021年上海拥有新兴数字技术企业3.7万家,在50个城市中占比约为38%;北京约有1.2万家新兴数字技术企业,排名第三。
图3:2021年中国城市新兴数字技术企业数量TOP20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3、信息产业“小巨人”企业数量:北京第一,上海第二
报告统计了50个大城市的专精特新信息产业“小巨人”企业数量(第一到四批,第五批已启动但尚未公布)并进行了排名,排名前5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宁波与重庆。从具体数据看,北京拥有信息产业“小巨人”企业596家,上海所拥有的数量仅次于北京。
图4:中国城市信息产业“小巨人”企业数量(前四批)TOP20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二)数字技术:北京略胜一筹?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2013—2021年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由1000点增长至5610.60点;同期,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亦呈上升趋势,由5067件增长至74656件。
图5: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量走势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学界和业界通常以专利申请数量表征技术实力,我们从智慧芽采集各城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5项数字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进行对比分析。
1、数字技术总量:北京第一,上海第四
我们统计了2021年全国GDP排名TOP50城市的数字技术总量,结果显示:前10名城市分别为北京市、深圳市、杭州市、上海市、广州市、南京市、成都市、武汉市、苏州市、济南市。北京市、深圳市凭借超过一万件的数字技术申请数量冠绝榜单前两名,与其他城市拉开了较大差距。
图6:2021年中国城市数字技术数量TOP20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北京市一流高校、互联网企业众多。全国共有147所双一流高校,而北京市就有34所双一流高校,数量遥遥领先江苏上海等省市。优质的教育不仅给北京市带来了顶尖的人才,更为北京市的数字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大动能。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指出,北京市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接入资源量、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市在全球科技城市集群中排名第3,较上年上升1位。
根据《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48家,占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总量的29%,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北京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人才超4万人,占全国的60%。人工智能论文发表量居全国第一。在专利授权数量全球排名前100的机构中,北京总部机构30家。
2、数字技术密度:北京、上海分列第二、三位
数字技术规模固然重要,按人均口径计算的数字技术密度也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们统计了2021年全国GDP排名TOP50城市的人均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即数字技术密度,结果显示:前10名城市分别为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广州市、济南市、武汉市、合肥市、苏州市。
图7:2021年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密度TOP20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3、数字技术占比:上海第一,北京第三
除了规模和密度,我们再看看数字技术占比,即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占各类专利申请数量的比重,可对比各城市对数字技术的重视程度。我们统计了2021年全国GDP排名TOP50城市的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占各类专利申请数量的占比,结果显示:前10名城市分别为上海市、南京市、北京市、深圳市、杭州市、昆明市、南宁市、广州市、长沙市、济南市、武汉市、成都市、郑州市。
图8:2021年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占比TOP20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其中上海市数字专利占比高达11.3%,上海市在数字化赛道上投入最大。正因为相比其他城市而言上海市最为重视数字技术发展,所以上海市拥有全中国综合技术最领先、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拥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核心企业1000余家,上海市还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参考资料:
[1]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零壹智库
[2]《北京凭什么“叫板”ChatGPT?哪个城市数字技术实力最强?》,零壹智库
[3]《没有BATJ,上海市打造“国际数字之都”靠什么?》,零壹智库
原文标题 : 北京打造“AI之都”,上海元宇宙“疾驰”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1月8日火热报名中>> Allegro助力汽车电气化和底盘解决方案优化在线研讨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