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所见到的智能中国
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电商官微,经常在半夜发微博,第一句话经常是,“夜深了,跟大家说点掏心窝子的话”。时值年末,我们也不妨效仿一下,来说一点掏心窝子的话吧。
就像往年一样,这一年脑极体团队去了很多地方,探访了中国各地的智能化项目。从码头、工厂,到银行、煤矿,大到事关十数万员工的企业智能化升级,小到只有一个人的AI开发者项目;北到东北老城的智慧供暖,南到云南边境的数字口岸。
每一年我们的探访体会都有不同,今年格外如此。
疫情之后,提振经济的紧迫感;AI大模型爆火之后,各个地方、企业想要把大模型用起来的急切感;外在压力下,推动科技自主化的隐忍感。这些内在情绪交织在今年的智能化发展中,导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智能化项目,都是带着一种劲头,一些感情在做。这也让今年的走访变得特别不同。
所以我想,有必要把这些点滴见闻收集起来,放在年底做一个总结。本文记录的每一幕,都是我们走出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有的在“打卡智能中国”系列,或者其他内容里做过展示,也有很多还没有。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些见闻只是顺着我们的记忆融合排列在一起。其中没有什么内在逻辑,没有一个整体性的判断,也缺乏标准答案。我们只能保证,这些内容有足够多的真实。
幸好,真实,有时候就是答案。
那让我们整理行囊里的记忆,回头一望2023年的智能中国。然后继续出发。
算力,真贵
我们曾经听说过,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但今年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感觉这句话说错了,至少2023年最贵的是AI算力。
AI技术的普及性应用,恰好遇上大模型突然爆火。这就导致过去一年中,应用层、研发层、平台侧、终端侧全都对AI算力有旺盛的需求。这一年我们的探访经历里,有非常多的事情都绕不开“算力贵、算力荒”这个主题。
比如说,我们在上半年走访了中部某省的一座县城。这里建设部署了整县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包括AI红绿灯调节,交通智慧中心等。该县的数字化负责人告诉我们,在全县数千万的智能交通项目预算中,AI算力的投入占了正好一半。
近几年,科技行业无人不关注东数西算工程。但提起东数西算,我们的注意力可能更多放在宏大叙事、未来规划的层面。但当我们来到这座县城,却会发现东数西算是那么地接地气。它瞄准和解决的,就是那一半算力成本的问题,是一座县城,一个乡村,一家小企业能不能承担智能化成本的问题。
就是这些“小问题”,才能组装成智能中国的大答案。
这一年里,关于AI算力的印记太多了。3、4月份,市面上一度一张企业级GPU都没有,AI算力进入了炒楼花、炒期货的特殊现象。接下来,有企业开始囤积游戏级显卡,有企业用卡池作为资本融资,GPU租赁市场开始火爆。到了下半年,高端AI芯片禁售风波鹊起,一时间AI算力变成了非常敏感的话题。
总结这一年的算力记忆,可以得到一句话:有算力,就是硬道理。
这是中国科技行业的隐忧,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机会。
肉眼可见的成熟
如果你连续多年探访中国的智能化项目,并将一些同类项目进行前后对比,会发现2023年很多领域的智能化都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成熟。
其实以往在谈起智能化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说的是一个PPT上、实验室里、样板点中发生的事情。这种理论上、试点中的智能化,当然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部分。但显然还是会觉得有点发虚,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
但在2023年,能发现很多事情都变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智能化成熟表现,发生在广东的一个渔村。这里由运营商、华为以及当地行业组织牵头,搭建了完整的海洋5G网络基础设施,并以此为基础,为每一艘渔船都搭载了5G+卫星的数字化系统,实现了救援、监管、防丢失等一系列功能。同时,近海5G网络还在海产品养殖、海洋动物保护、海洋旅游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并为码头的智能化升级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一张5G网络就将渔村、渔港的多种数字化、智能化能力盘活了,组成了产学研非常丰富,应用特别落地的体系。
看到每条渔船上都有的智能化设备,你不会觉得突兀和违和,而是觉得这些能力已经生长进了当地的潮汐中,就像海里的养殖球,像渔民交货时扫的二维码。
智能化这件事,就是当你真用上了,就一点不觉得它过分高大上,或者过于遥远。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福建,我们看到了真正投入使用的无人机+AI进行电力巡检。AI代替人工爬塔巡检电网,已经说了很多年,直到今年才看到了大规模应用。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老师傅用手机APP操作无人机驾轻就熟,带我们演示参观的师傅说,这个操作难度也大概等于用滴滴打车。
在西北的戈壁上,我们看到了密集分布的智能光伏电站。此前,我们参观过很多大型光伏电站,特点是地处偏远、规模大、人与设备高度集中。但在今年,可以看到小型化、分布式、无人化的光伏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可能沿着戈壁公路随便开一开,光伏电站就会出现在眼前。分布式、小型化的智能光伏,意味着光伏发电在储能、输电、入网等环节的成熟。距离可再生能源的主流化,我们在2023年又近了一大步。
回顾这一年,会发现很多智能化项目都在变。原本只能聊的,现在能看了;原本可以看的,现在能用了;原本在大型园区里、企业里的,现在随处可见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项目中与网络强相关的,明显发展最快,而与云计算、AI强相关就慢一点。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领先,正在高速转化为智能化进程的成熟。
在规划未来时,这一点更需深思。
年轻人
探访各地的智能化项目,总会遇到让人惊讶的人。
你以为人才都在北上广深?不是的,二三线城市,乃至乡镇农村都大有懂数字化、智能化的能人。你以为智能化专家应该年纪不小?不是的,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往往更有想法,并且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好的执行力。
在今年的智能中国探访中,同样让我们认识了很多了不起的年轻人。
几个月前我们和很多媒体,一起去到了陕西北槐中心供电所。这里探索了大量配电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比如设备可感知,让供电所维护成本极大降低;数据检测能力,可以提前预测用电峰值,进行预判调节。
而在项目本身之外,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所长李晔介绍,北槐供电所其实非常小,只有15个人,但都是年龄30岁以下,对智能化、数字化有经验有兴趣才被调了过来。
或许,把他们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最大化发挥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探索精神。事实证明,这在需要将未知和已知结合的行业智能化中至关重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年AI大模型火了,很多年轻人开始探索基于大模型开发应用。在大模型的泛化理解能力和AIGC代码生成帮助下,AI开发者的门槛正无限降低。我刚刚去了百度举办的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现场的AI开发者可谓人山人海,而他们开发的AI应用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用AI帮助听障人士恢复听力,有人用AI进行学习辅导,有人用AI教不会谈恋爱的朋友怎么谈恋爱……好吧,这可能也是个刚需。
在今天,想要成为AI开发者。没有同伴,可以;在校学生没有经验,可以;根本不会写代码,也可以。众多年轻人正在用大模型鼓捣出非常酷,或者非常能赚钱的点子。他们把智能中国的少年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个非常能看到“年轻人”重要性的地方,是数字乡村。今年我们探访了不少数字乡村项目,发现数字化、智能化做得好的乡村,无一例外都有一位有想法,有见识的村支书。事实上,目前阶段运营商、ICT企业、AI企业,都希望打造数字乡村的样板点。只要有人牵头,善于找资源,沟通平台,很容易就能获得技术与资源的支持。
这就导致乡村智能化,说好做也好做,一个人就可以带动一个项目;说难做也难做,一旦陷入无人牵头,层层推动层层审批,事情就很难进行。这客观导致,很多智能化项目都因为个人能力影响了整体建设水平,而未来差距还可能继续拉大。
推而广之,在今天中国的大量行业与领域里,一位负责人有魄力,有广泛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发展规划的眼光,是一定能在智能化上做成一些事的。时代的馈赠,终究要靠人来把握。
智能中国需要年轻人。
注意,这个年轻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心态。
“要光腚”
2023年,智能化还有一条主线,是AI大模型与行业的结合。如果我们了解大模型,从宏观趋势、全球科技发展这些角度看,大模型与行业在中国有着天然的结合必要性。甚至会理想化地认为千行百业将如饥似渴地拥抱大模型,争抢大模型。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走进行业,深入行业,可能会发现远没有那么简单。
中国企业对智能化的热忱确实更高,但一个行业的复杂性,却往往不是外部的AI技术供应商在短时间内能够想象和理解的。
今年对这件事最深刻的领悟,发生在海拔负800米的一座矿井下。当时我们与其他媒体一同进行煤矿智能化的参观。在作业面40°以上的温度中,媒体一行人走了4个多小时。下井时大家兴高采烈,上来之后已经没有人能说出话了。要知道,我们仅仅是参观,而煤矿中工作的采矿工人与工程师,他们面临的工作环境显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这时我就在想,每天跑数据,调模型的AI技术供应商,真的了解这座矿井吗?他们真的能知道这里的需求是什么?了解这个行业的复杂性吗?
站在门外看行业,你可能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这条经验同样来自这次井下之旅。在我们下井之前,需要先更换井下防护服。带领男士这组的,是矿上一位豪爽、热情的领导。在换衣服时,他跟我们说:“穿防护服里面一定要光腚啊。”
出于那根深蒂固的羞耻感,我们并没有听他的,结果下井之后发现,煤层是有很多水渗出来的,会顺着防护服流进去,把里面所有衣服都染成了黑色。等出井后洗澡时我们发现,好吧,没有干净衣服可穿了。
这个教训,或许可以在AI大模型+行业的旅程中做一个微小的反面教材。
很多AI企业,事实上并不能对齐行业需求。他们希望自己的算法以一当百,希望能赚最快的钱,与最头部的客户合作,希望能马上解决行业最大的问题。但这并不现实,你并不了解行业智能化的内核,就像你不知道一句质朴的“要光腚”,背后隐藏着多少经验和预判。
同样,AI不懂行业,就如同行业也不懂AI。今年在参会走访中,我们和很多行业代表交流过。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是大模型,用小模型不行吗”,有人抱怨“才来个行业+AI,现在又来个行业+大模型,你们真是没完没了”。
总而言之,大模型进行业确实是正道,但需要摆脱发展过快带来的浮躁感。
需要敬畏行业,走进行业,持续与行业交流。持续去了解井下、厂里、码头中发生的真实情况,关注每个行业的复杂与特殊。探索智能化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倾听企业是否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
大道维艰,行之则易。
Make It Possible
快写到结尾的时候,我在想这一年的旅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案或许是,2023年我看到了很多事情,由原本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大大小小的“不可能”。比如说电视和机顶盒,这么近的两个设备,居然要用两部遥控器,事实上十分麻烦,且这一麻烦就是多少年。但在今年,可以看到长虹发布了搭载星闪技术的星闪电视,可以让两个遥控器合而为一。
再比如,医院里有大量数字化设备。仅仅在一台医疗小车上,就有呼叫系统,监控系统,检查系统等。但这些设备都来自不同国家,相互之间无法连通,非常不便。而如今,鸿蒙操作系统开始解决这些问题,医院也在更加关注数字设备的国产化问题。
国产技术,自主可控,就是这些改变背后,我想要略加讨论的那个起因。
在2023年,我们看到了银行、券商、大型制造企业,纷纷替换了国产数据库;看到了国产AI服务器实现了规模化出货,能够撑起市场一角;看到了在自主芯片、自主数据集、自主框架上训练的文心大模型,能被无数中国人真正用到。
2023,自主化科技替代,在沉默中,在静谧中,高效地,迅猛地,甚至有点悲壮地发生着。
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将这种蔓延整年的情绪推上高潮的那一天。那是9月25日,华为在深圳召开发布会。
在那之前,华为的Mate 60系列被网友评为“争气机”。但不出所料,这场发布会依旧没有过多介绍华为手机,甚至根本就没提手机。那发布会做什么了呢?答案是唱歌。发布会开始,唱起了已经有四年没唱过的《我的梦》。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执着地,勇敢地不回头
穿过了黑夜,踏过了边界
路过雨,路过风,往前冲
总会有一天,站在你身边
再把这几句歌词念一遍,你会发现这确实是一场手机发布会,是华为手机的发布会。对了,这首歌的英文版本叫《Dream It Possible》。
站在2024的门前,好像已经没有什么不可能。
以上,就是我们在2023年看到的智能中国。其中的风景,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出发,一次又一次思考和感动。
如果说,旅行是去看自然界造物主打造的风景,人文景观中古人打造的风景。
那么智能中国的旅行,看的就是我们自己亲手打造的风景。
还是那句话,你所在的地方,你所改变的事情,就是智能中国。
原文标题 : 2023,我所见到的智能中国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13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限时免费下载】TE暖通空调系统高效可靠的组件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