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狂欢后,大模型的风吹到了硬件,谁有机会?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3月18日,北京,首钢园!
荣耀春季旗舰新品发布在这里举行,荣耀在国内市场正式发布全新AI使能的全场景战略。推出AI PC荣耀MagicBook Pro 16等一系列智能设备。
荣耀不是第一家推出AI加持智能设备的厂商,2024开年至今,加持AI大模型元素的硬件产品层出不穷,AI手机、AI电脑、AI汽车横空出世,新型AI终端设备也登上舞台。智能手机已经不是随身伴随的唯一AI 设备了,众多硬件和终端,都誓要分一杯大模型硬件的羹。
或许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无AI不硬件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目前的局面来看,AI硬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以传统渗透率较高的终端为载体进行升级的厂商;第二阵营,重新打造终端形态,致力于研究一款划时代产品的厂商,如AI pin、Rabbit R1等。前者以业内知名大厂魅族、华为、吉利等为主,后者则是以创业团队为主要赛道参与者。
在大模型竞争初期,两股势力远未到分出胜负的时刻。
短期来看,传统硬件厂商确实具备先发优势,极高的渗透率和技术储备是进行大模型升级的基础。但长期来看,新形态的终端设备,确实更具有想象空间,虽然先发优势不足,也饱受“智商税”的争议,但谁也不能保证新产品是否真的会诞生下一个“i Phone”式的划时代的新品。
时代的发展没有“先知”,但我们仍能从使用者的视角,去预判未来会鹿死谁手?
首先,无论是硬件还是大模型,想要真正掌握下一个时代的话语权,渗透率和使用成本更低才是重中之重;其次,要更具商业想象空间才能打开天花板,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将这些前提代入当下的局面来看,或许可以管中窥豹,找到答案。
新AI硬件登台,划时代之前先撕下“智商税”标签
“给科技界,一点小小的震撼!”这句话足以诠释当下新面市的AI硬件的影响力。
形态各异的AI硬件,满足了外界对于新技术带来的赛博感的期待。诚然,新AI硬件潜力巨大,但如何量产且普及到日常生活中才是头等大事。相较于创新性,问市场要渗透率,让用户接受,是新形态AI硬件最需要迈过的门槛。
当下最火的新AI硬件莫过于Rabbit R1。
今年的CES展会,Rabbit R1带着“干翻所有APP”的目标亮相,旨在重塑人机交互方式。据介绍,Rabbit r1是一款手掌大小的AI智能设备,仅重115克,售价为199美元。其可以理解为,具备ChatGPT功能的掌中机。内置Large Action Model模型,通过语音交互。
Rabbit R1正面有一块2.88英寸的触摸显示屏,配有按钮、滚轮、麦克风、扬声器、360 度全景摄像头。内置搭载了2.3GHz的联发科处理器,支持蓝牙和Wi-Fi,还支持 USB-C+SIM 卡槽,但不能拨打电话。
科技感满满的Rabbit R1,让微软CEO纳德拉毫不吝啬地赞美,他表示Rabbit R1是继iPhone之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产品之一。科技媒体TechChurch说道,忘了苹果Vision Pro吧,Rabbit R1才是2024至今最激动人心的发布。
虽然在形态上,Rabbit R1确实有所突破,但其在使用层面优势并不大。核心卖点也就是语音下发指令,操控App,省去上手操作的过程。抑或是拍张冰箱里的食材,反馈出食谱。简单来说,Rabbit R1能做到的,手机上下载一个大模型APP+语音助手同样能做到。
尽管如此,Rabbit R1仍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创始人吕骋对R1的销量预期为3000台,走红后订单数量飙到5万台,大超预期。由此可见,消费者对于新终端是有所期待的,也愿意为之付费。这对于新AI硬件厂商而言,是件好事。
同样具有极高话题度的还有AI Pin。AI Pin是带着“杀死智能手机”的愿景问世的。设计者Imran Chaudri曾公开表示,“上一个时代发展了16年,已经停滞不前了”。
这是一款类似胸针的大模型终端设备,可以理解为别在衣服上的可交互小型投影仪。通过语音操控,将画面投影到手上。可以拍照、收发短信、打电话。Ai Pin也配备了聊天助手Ai Mic,内置AI大模型。主要技术离不开GPT-4的支持。
AI Pin的设计者,是苹果前设计总监Imran Chaudri,该产品售价为699 美元,另外还需每月支付24 美元的订阅费。
无屏幕的设计,让其在交互方式层面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革。但目前 AI Pin仅支持720p的分辨率,在清晰度上和手机相差甚远。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Rabbit R1还是AI Pin,都具备取代手机部分功能的能力。但其主要取代的还是偏功能性部分,手机的娱乐消遣能力暂时还难以取代。
就连备受期待的苹果Vision Pro也是如此,其也属于新AI 硬件的范畴,还叠加了VR眼镜概念。但即便强如苹果,也无法使其彻底成为下一代终端设备。尽管苹果在手眼交互、软硬一体等多方面取得了领先成绩,但佩戴的不舒适问题,苹果暂时也无法给出最优解。
这也是这类AI 硬件目前最大的难题。
有创新性但不够,不足以彻底取代手机,毕竟它们能做的手机也能做到,手机能做的它们却做不到。因此“智商税”的标签,牢牢地焊在了新AI硬件身上,进而导致其很难快速提高渗透率。
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能比手机更方便的集成和使用各类功能,成为消费者的“标配”,才是新AI硬件成为划时代产品前的关键命题。
手机、电脑暂时无法替代,也不够颠覆
相比创新AI硬件的市场推动困难,手机和PC(电脑)更具备明显优势。
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大部分工作在电脑上完成的当下,手机和PC被认为是当下AI 硬件无可替代的选择。手机和 PC进化至今,已经具备基础的智能化能力,想要在此基础上变革,需要拿出更颠覆性的技术,以及对用户使用习惯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诚然,大模型走红后,在硬件侧最多谈论的就是大模型+手机的结合。AI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对手机新样式的最佳幻想。根据Canalys预计,到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5%将是AI手机,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45%。
从手机厂商的角度来看,与其说手机是大模型当下的最佳载体,不如说手机行业太需要大模型这副解药了。
自从乔布斯在iphone 4发布会上演示滑动解锁后,智能手机再无颠覆性创新。近年来,手机厂商只能在影像、芯片等方面做性能提升和改动,不过这也使得产品趋于同质化,内卷愈演愈烈。
厂商亟需一个突破口,来完成差异化布局,向深水区走去,AI手机就是最好的破局点。
OPPO创始人陈明永曾说,未来5年,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
如今市面上有着各类AI概念的手机产品:三星推出主打AI概念的手机Galaxy S24;华为宣布在HarmonyOS 4操作系统中融入了大模型加持的小艺助手;小米将AI大模型植入澎湃OS系统;vivo发布了自研“蓝心”大模型;OPPO推出了AndesGPT;魅族更是直接放弃传统智能手机,ALL IN AI。
然而,AI手机虽然足够性感,但从当下厂商打出的概念来看,似乎还欠点火候。
当下厂商实现AI手机的途径为端侧大模型、云侧大模型、端云协同大模型,在终端或者云层面部属大模型。虽然实现途径不同,但反映出的结果相差不多。根据各厂商的产品介绍,目前应用场景,主要为文档总结、图片处理、文本翻译等等。
比如,三星的Galaxy S24系列手机,可以实现AI同声传译,支持十多种语言。根据OPPO官方介绍,其大模型可以协助总结通话内容,提炼重点信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在手机便签中。此外,支持照片一键消除路人。
再比如,各家厂商的大模型,基本都支持对相册图片进行检索,输入关键词即可找到对应的图片。例如街景、美食等。
从使用场景来看,只能说有点突破但不多。
毕竟无论是文档总结还是图片处理,目前都有对应的软件可以实现,AI手机能做到的只是减少几步操作而已。更重要的是,以上的功能均不算刚需场景,实时翻译、总结内容等功能,只是利好部分办公需求强烈的人群,不具备普适性。
同样的发展曲线也出现在AI PC上。根据IDC预测,2024年AI PC的出货量将达到近5000万台。而到2027年,这一数字将迅速增长至1.67亿台以上,将占全球PC出货量的近60%。
AI PC同样具有想象空间,目前大多数厂商已经投身新一轮竞赛中。
前不久的CES展会期间,联想一口气展出了40多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新设备和解决方案,其中包括10余款AI PC产品;宏碁发布了AI PC新品,涵盖Swift系列、AspireVero16等;惠普也宣布,在两款新品中将AI 技术植入摄像头的应用。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AI PC可以辅助用户完成文生文、文生图等创作过程,具体使用场景也较为有限。
对于手机和PC而言,更为棘手的是如何真正实现颠覆。虽然已经凭借普及率成为终端设备的王者,但倘若一直无法完成颠覆性创新,AI手机、AI PC就会成为概念式的营销。
AI 汽车诞生,我们需要更智慧的汽车吗?
当我们在谈论AI 硬件的时候,很多人会忽视另一个潜力股载体——汽车。
其实从终端的角度来看,汽车是一个不错且更具有想象空间的AI 硬件。一方面,汽车智能化的浪潮翻滚至今,已经具备一定的智能基础。另一方面,汽车的普及率较高,用户接受成本也更低。虽然不是便携式终端,但AI 汽车的实现,能让AI 硬件以另一种姿态环绕在用户使用场景中。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下半场,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是个过时的概念。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等从业者开始探讨“AI定义汽车”的概念。而当下正是AI定义汽车的时代,以AI为核心的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汽车的技术架构和发展曲线。众多主流品牌纷纷布局,争做用户第一台AI汽车的首选。
近日,极越01顶着全球首台AI汽车机器人的标签问世。其语音助手融合了文心一言4.0的能力,在交互层面取得新进展。
极越01将“可见即可说”这项功能覆盖到全车,不仅在车内可以和语音助手交互,还支持车外语音场景。比如消费者站在车外,就能够通过语音控制它开关车门/车窗,车外语音功能也变得更加贴合消费者真实的用车场景。除了语音交互外,极越01还支持远程预约出发时间,自动提前打开空调、座椅以及方向盘加热等功能,到达目的地之后,还支持雨雪天气自动关闭车窗功能。
奔驰发布了“全新MBUX虚拟助理”,基于MB.OS操作系统打造,具备“自然”“可预测”“个性化”和“有共情力”四大特性。可实现更自然的语音反馈和对话,并可根据驾驶员的心理状态来调整其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根据用户的习惯和场景进行“贴心建议”,让汽车更懂驾驶者。例如早晨播放新闻,或者启动驾驶员喜爱的按摩程序。
宝马则是选择基于亚马逊Alexa大语言模型,推出新一代BMW智能个人助理。同时,宝马融入了增强现实概念,用户可以在驾车过程中亲自体验AR眼镜的导航指令、危险警告、娱乐内容等。
可以看到,AI汽车将在交互和体验角度进行深层次迭代。使汽车在出行工具基础上具备“智能体”的概念,以终端的形式发挥人工智能在驾驶中带来的新体验。
然而并不是所有升级功能都是有用的,目前仍有大部分车主苦于语音助手听不懂需求的痛点。尚未能完全理解用户需求,又叠加更多新概念,使得汽车“智慧体”面临“花里胡哨”的争议。
想在汽车上实现更智能的交互并不难,但想要弄清楚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交互不容易。对于汽车而言,实现AI汽车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洞察。冗余的交互,只会增加后期故障率,并不能真正实现智慧第三空间的概念。
总结:
新技术的出现总是令人心潮澎湃。
大模型的东风吹到硬件后,其颠覆性不亚于软件。这是一个属于终端洗牌的故事,其胜者并不属于某一家企业,而是某种终端载体。我们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阶段,一定有幸成为见证者。
原文标题 : 软件狂欢后,大模型的风吹到了硬件,谁有机会?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ImSym 开启全流程成像仿真时代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