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I“套壳”OpenAI,“请外援”才是AI手机的主流?
在刚刚结束的 WWDC24 主题演讲中,Apple 终于公布了自己「AI 大业」的起点——Apple Intelligent(苹果智能)。由于自身 AI 能力处于业内初级水平,Apple 请来了外援 OpenAI ,计划将其先进的 AI 技术 ChatGPT 融入苹果生态系统。在 iOS 18、iPadOS 18 和 macOS Sequoia 中,用户能直接通过 Siri 获取到 ChatGPT-4o 提供的智能回答,同时用户还能在不同应用程序内部利用 ChatGPT 生成内容。
Apple Intelligent 还停留在开发阶段,Apple 将让 ChatGPT 于今年晚些时候先登陆 iOS 18 等系统。由于苹果走了“外援式”AI路线,有些人「急上了头」:
Tesla、X CEO 马斯克就在 X 上表示「如果苹果在操作系统层面整合 OpenAI,那么苹果设备将被我的公司禁止使用。这是不可接受的安全违规行为」,此外,「游客必须在门口检查他们的苹果设备,然后将它们存放在法拉第笼中」。
图片来源:X
但很显然,在 X 这种没有「友善度」的地方,这种「网络喷子」发言很快就迎来反噬。大量用户在马斯克的评论区声讨「X 将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输送给与以色列情报机构相关的企业」,并用「虚伪」「荒谬」等词语向 马斯克发起「冲锋」。
图片来源:X
图片来源:X
那么,苹果请外援的“合作AI”真的如此不堪吗?
Apple 「合作 AI」的来龙去脉
在 X 和微博上,不少网友都认为,马斯克如此生气只不过是 Apple 用的是 OpenAI 的 ChatGPT-4o,而不是马斯克自己的 xAI 公司提供的 Grok。考虑到马斯克本身是 OpenAI 创始人之一,并在 2018 年因意见不合而离开董事会,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更怕兄弟开路虎」的可能性。
就算抛开马斯克与 OpenAI 的爱恨情仇,仅仅是从 Apple Intelligent 的实现方式来讲,马斯克的论述也站不住脚。
图片来源:X
首先,Apple 与 OpenAI 确实有合作,但合作方式并不是营销号口中的「套壳」「换皮」。
根据 Apple 关于 Apple Intelligent 的技术文档,Apple 开发了一个在设备本地运行的、约 30 亿参数的基础模型,用户请求会先在设备本地进行识别和处理。对于需要更多算力的任务,Apple 也会使用私有的云算力进行运算。如果任务复杂度更高,Apple Intelligent 也可以将任务处理后交给 OpenAI,但调用 ChatGPT 之前需要用户进行二次确认。
这样看,Apple Intelligent 这种先让本地来、本地做不到再让私有云来、自己做不好经用户确认后再交给 ChatGPT-4o 干的做法,确实比 X 直接将用户身份验证交给与以色列情报部门有关联的企业更为妥当。
图片来源:OpenAI
当然了,OpenAI 在 AI 行业也不是「白莲花」,在补充说明中,Elon 马斯克也提到了 ChatGPT-4o 声音与著名演员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过于相似的事情:
部分用户在使用 ChatGPT 4o 进行语音互动时,发现其声音与约翰逊的声音几乎无法区分,引发了对其声音模型合法性的质疑。斯嘉丽·约翰逊的法律团队对此提出抗议,指责 OpenAI 未经授权使用了约翰逊的声音数据,侵犯了她的肖像权和声音权利。
OpenAI 则回应称,ChatGPT 4o 的语音模型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生成的,并未特意模仿任何个人的声音。尽管如此,OpenAI 表示会重新审视其语音生成技术,确保不侵犯任何人的权益,同时也通过更新移除了这款与 AI 行业「必看电影」——《Her》中萨曼莎同款的声线。
不过话说回来,手机品牌和外部 AI 企业合作“请外援”,真的那么丢人吗?
AI“请外援”,并不丢人
Apple 并非唯一一家通过合作提升 AI 能力的公司。行业内的许多厂商都在通过合作的方式提升 AI 能力。非要说有哪家手机的 AI 能做到「完全自研」,也只有家大业大、移动与AI 两头都有产业的 Google和华为有这个底气。
因「术业有专攻」,这种与外部合作的情况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手机厂商。三星在中国市场推出的 AI 手机,背后就有百度的技术支持(海外版本合作伙伴为 Google Gemini)。
图片来源:三星
通过与百度合作,三星手机在中文语音交互、图像处理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成功地迎合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 AI 合规化方面的硬性要求。
vivo 的 AI 蓝心大模型则得到了阿里云通义大模型的加持。通过与阿里云的合作,vivo 在 AI 算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上都得到了增强,使得其 AI 功能更加智能和实用,推出了AI美图、“vivo看见”等杀手级AI功能。
与外部 AI 企业合作之所以会成为主流,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自然是经济层面的选择。AI 技术的复杂性和高研发成本是推动合作的关键因素。开发顶尖的 AI 技术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高水平的人才、先进的计算资源和巨大的研发资金。对于很多手机厂商来说,独立承担这些成本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通过与专业的 AI 技术公司合作,可以共享研发成本和技术资源,从而降低开发风险和投入压力。
图片来源:Apple
其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促使厂商选择合作 AI,以便让功能以最快的速度上线。通过引入先进的 AI 技术,厂商可以在语音助手、拍照、用户体验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然而,单靠自身力量进行 AI 技术的突破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入,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通过与 AI 技术公司合作,厂商可以更快地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产品中,抢占市场先机。
最后,与外部合作也有本地化与合规方面的考虑。不同地区和市场的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中国市场用户对中文语音识别和本地化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欧洲市场用户则更关注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通过与本地化的 AI 技术公司合作,手机厂商能以最快的速度保证自己的 AI 功能在各主要市场合规落地,同时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苹果不能再“躺赚”了
然而,合作 AI 模式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致富道路。
首先,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是合作 AI 模式的一大隐患。合作 AI 涉及大量的数据共享和处理,尤其是在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领域,需要收集和分析用户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面临被泄露或滥用的风险。即使部分 AI 会在手机本地模型中先对用户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但如果数据管理不当,用户隐私可能会受到严重侵害。
这种风险在跨国合作中尤为突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数据在跨境传输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厂商和合作伙伴需要建立严格的数据保护机制,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其次,技术依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削弱也是合作 AI 模式的一大缺点。通过与外部 AI 技术公司合作,厂商可以快速获取先进的 AI 技术,但也必然会对合作伙伴的技术产生依赖。长期依赖外部技术会削弱厂商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创新动力,影响其在技术领域的自主性和竞争力。如果合作伙伴的技术路线发生变化或终止合作,厂商将面临技术断层和产品开发停滞的风险。
这样看,苹果选择“合作AI”路线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多年来苹果习惯了“躺赚”,在A处理器后再没有重大技术突破,而是挤牙膏似的修修补补,产品缺乏创新突破不说,也疏于对AI、自动驾驶等等技术的布局。在前沿技术上吝惜投资,让苹果拥有领先业界的利润率,然而如今却吃到了苦果,砍掉汽车业务后聚焦AI,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只能求助于外援,不知道苹果会吸取教训吗?
用户永远是 AI 的中心
但归根结底,无论是自主研发的 AI 还是通过合作引入的 AI 技术,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创造新的价值,让智能手机的功能突破传统的界限,真正实现智能化的飞跃。无论是 Google 那种一体化自研 AI,还是与外部企业合作的合作 AI,手机必须拥抱 AI 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
根据 Statista 的市场研究数据,搭载 AI 功能的智能手机用户满意度显著提升:语音助手的使用频率增加了 30%,其中 60% 的用户表示语音助手的准确性和反应速度显著提高;AI 辅助拍照功能使照片质量提升了 40%,用户对拍照体验的满意度提升了 5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AI 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
图片来源:Apple
通过引入 AI 技术,智能手机不仅能够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服务,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机会。可以肯定的是,未来 AI 手机将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带来更多创新和惊喜,引领智能手机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Anyway,不管苹果的AI iPhone以及Apple Intelligent 表现如何,苹果都一次次努力用行动证明了浪潮的方向:手机硬件行业甚至全世界,都必须拥抱AI。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苹果AI“套壳”OpenAI,“请外援”才是AI手机的主流?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13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限时免费下载】TE暖通空调系统高效可靠的组件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