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WAIC:大厂拼落地,小厂拼应用
前言:
现阶段的大模型竞赛焦点已转向应用层面。然而,各模型厂商在应用方面的尝试仍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和早期POC特征。
就这些常规场景而言,即便是较成熟的厂商也未对其商业化落地情况做出深入介绍,而进度较慢的厂商则仍处在Demo阶段。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AI竞争走向基础设施层与应用层
经过详实的统计数据分析,仅在2023年,一级市场中对人工智能的投资金额高达224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越了过去十年的投资累计总和。
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资金被用于支持从事基础设施或模型开发的企业。
换言之,这一趋势明确地显示出,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已经从模型层的激烈竞争,进一步扩展至基础设施层与应用层的广泛布局。
所谓基础设施层,指的是那些能显著提升模型训练与推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能效的AI计算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适配AGI的芯片研发。
而应用层,则涵盖了从提升生产力效率的工具,到端侧AI、机器人、汽车等多元化的垂直领域。
在模型层,除月之暗面、零一万物、深言科技外,中国Tier 1与Tier 2的多数大模型团队均积极参与展示,包括智谱AI、面壁智能、百川智能、阶跃星辰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议内外,并未出现新增的中国大模型公司。
在计算层,阿里云、华为云、无问芯穹、壁仞、遂原等中国企业纷纷展示了围绕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最新成果,显示出AI模型在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趋势。
从金山办公的WPS AI,到[十八金刚],AI模型与实际场景的结合愈发紧密。
在WAIC的行业论坛中,有专家提出,AI创新应用的发展正逐步从提升效率(Save Time)向获得愉悦(Kill Time)转变。
尽管今年的WAIC已经出现了一些[Kill Time]层级的应用,但此类应用尚不普遍,当前提升效率的AI工具创新仍是AGI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大模型厂商应用大规模试错
在今年的WAIC展台上,无论是底层的AI芯片公司、中间层企业,还是模型层及产业落地层的企业,均将[实际应用价值]置于核心展示逻辑之中。
举例来说,往年AI芯片领域的燧原科技主要聚焦于展示其历代AI芯片及性能特点。
然而,今年该公司则重点呈现了AI芯片与智谱大模型在代码场景的实际应用,并介绍了与宜昌点军智算中心合作的算力中心建设进展。
在模型层,阿里巴巴推出了[通义十二时辰]系列,旨在全面展示通义大模型在对话、效率、智能体、视觉等多个场景下的实际应用。
科大讯飞不仅展示了其最新迭代的大模型4.0版本,还特别介绍了在医学场景中的讯飞晓医体验。
百川智能则针对医疗场景推出了医学问答产品,为用户提供了医学健康知识的查询平台。
阶越星辰通过其最新发布的Step-1.5V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详细阐释了视频理解与搜索的能力。
商汤科技在本次WAIC上发布的多模态交互大模型日日新5.5,不仅展示了模型的能力,还通过合适的产品化方式在展台上进行了对外展示。
在中间层,无问芯穹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基础设施论坛上发布了全球首个千卡规模异构芯片混训平台,该平台能够支持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元芯片上的高效、统一部署。
在产业应用层,B站、Soul等社交社区公司也在WAIC现场展示了他们在AI领域的探索,如利用AI进行线上狼人杀搭子等尝试。
网易则在游戏中引入了AI copilot,帮助玩家分析战局,共同参与游戏。
具身机器人抢位[柔性物体]任务
在今年的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共有45款智能机器人参展,其中人形机器人占据显著位置,达到了25款。
去年,特斯拉携其擎天柱机器人亮相WAIC展台,迅速成为机器人区域的瞩目焦点。
今年,尽管擎天柱机器人依旧以盒装形式展出,但其顶流地位与超高人气依旧不减。
此外,岩山科技展出的机器人通过增设摄像头和引入大模型,实现了与人面对面的实时语音交流,标志着机器人交互能力的显著提升。
在机器人B端场景的落地应用方面,今年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除了传统的电力巡检,亚马逊公司已将机器人应用于工厂产品良率检查场景,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商汤科技打造的可控人物视频生成大模型Vimi荣获WAIC展览展示最高荣誉[镇馆之宝],成为本届大会最具创新性的展品之一。
在展会上,中国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正式发布。
该机器人由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具备28个主动自由度,支持灵活运动与精准抓取,是通用人工智能软硬件开发的理想平台。
特斯拉带来的Optimus二代人形机器人同样是展会焦点。
在AI大模型的赋能下,第二代机器人体重更轻,身体控制能力更强,手部关节活动更自然,甚至能完成抓鸡蛋等精细操作。
特斯拉预计将于明年开始限量生产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将其成本控制在1万美元左右,售价预计为2万美元。
傅利叶机器人在行业内率先实现量产交付,已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机构和医院。
其人形机器人GR-1的升级版以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ExoMotus M4的亮相,为康复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达闼机器人研制的最新人形双足机器人XR4[七仙女]小紫在大会上首次发布。
该机器人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拥有超过60个智能柔性关节,能够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移动,展示了未来机器人技术的潜力。
Mover Mini INS配电室巡检机器人也在本次大会上首次公开亮相。
该机器人基于[云-网-端]一体化构架设计,为电力系统的室内复杂环境提供了高效、智能的巡检解决方案。
云深处公司的Lite3和X3机器狗在现场展示了其卓越的直立行走、倒立行走能力,以及抗干扰平衡能力和AI视觉感知地形自主选择运动姿态的能力,体现了机器狗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大厂伸向To B,独角兽开拓To C
在AIGC时代之前,已经拥有稳定现金流业务的公司,正积极利用AIGC技术为这些业务赋能,以实现业务形态的升级与优化。
对于大模型企业而言,价格降低的益处显著,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用户,增加在线用户时长,扩大流量,还能基于这些流量价值探索更为理想的商业模式。
传统互联网科技大厂倾向于现阶段以To B业务为重心,这一选择源于其在To B领域的客户资源优势。
不论是大模型还是以往的新概念新技术,其在商业化初期往往首先在To B场景中取得成功。
在ToC应用方面,一个典型例子是快手的可灵大模型与快手app的紧密结合。
而在ToB领域,各科技公司则通过与能源、交通、通信等行业的有机结合,推动AIGC技术的应用。
通过自研AIGC模型和技术,企业可以构建相应的AIGC应用,包括平台和App等,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出特定的AIGC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与传统深度学习时代的AI解决方案类似,主要面向ToB市场。
对于在客户资源积累上相对落后的独角兽企业而言,直接面向To C市场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他们正参照OpenAI的方向,积极拓展C端市场,而国内的一些独角兽企业已经采取了这一策略。
关于国内大模型的未来进化路径,关键在于与广大用户在通用场景中实现自主共创。
用户的主动权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而这在To B的两种合作模式中难以实现。
目前,月之暗面的Kimi聊天机器人在C端的应用表现颇为亮眼。
根据SimilarWeb的数据,2024年5月,Kimi的访问量已跻身全球AI产品第23位,成为排名最靠前的国产大模型。
在当前各大模型竞相公布平台访问量的背景下,这一数据颇具客观性。
展望未来,大厂继续深耕To B市场,而独角兽企业则积极开拓To C市场的趋势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
直至大厂推出新的C端平台,或独角兽企业在C端市场取得规模优势后反哺B端场景,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格局或将迎来深刻变革。
结尾:
当前,AI厂商在应用探索上呈现出一种全面铺开、追求多元化的态势,但许多厂商尚未找到适合自身且经过验证的产品路线。
预计在未来一年,AI产品的市场化验证将成为众多厂商的主要战略方向,同时市场上的AI产品数量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部分资料参考:机器之能:《落幕再谈,[WAIC 2024]的一些细节与预判》,理解商业:《机器人[围堵]大模型,AI赋能千行百业》,新立场Pro:《2024WAIC:大厂To B,独角兽To C》,蓝洞商业:《国产大模型 WAIC 竞技:大厂拼落地,中厂显焦虑》,雷锋网:《WAIC 2024 已落幕:大模型再无新玩家,AGI 下半场是计算与应用》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热点丨2024WAIC:大厂拼落地,小厂拼应用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