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全国首个海雾智能观测实验室在杭州揭牌,成果已在舟山、宁波等地应用

被雾笼罩的海岸线很美,但对于海上航行的船舶来说,却是“美丽的危险”。海雾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海洋灾害,明显降低的能见度,容易让海上航行的船只偏离航线,从而引发搁浅或者是碰撞,甚至对渔业、海洋油气开发等活动都有影响。

image.png

海雾景象,图片由浙江省气象局提供

1月3日,全国首个海雾智能观测实验室在杭州正式揭牌。这是在中国气象局指导下,由浙江省气象局和海康威视联合共建的“中国气象局海雾智能观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双方将基于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研发气象观测产品,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对海雾的发生、发展和消散进行监测和分析,保障海上活动的安全,提升交通运输、工业、渔业生产等方面的效率,并为气候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image.png

据了解,该实验室成立以来,已经开发了海雾观测单光子雷达,该产品即便在恶劣天气时,也能“看清”浓雾的分布情况,从而保障海上航道和港口安全,目前已经在舟山港、宁波港、台州大陈码头等地应用,为地方海洋防灾减灾、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气象助力。

image.png

海边的海雾观测单光子雷达,图片由浙江省气象局提供

“海雾是威胁海上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加强观测、预报是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说道。据了解,海雾的特点是生成消亡快、局地性强,有时覆盖范围广、厚度大、持续时间长,有时分布不均匀、变化快。比如舟山普陀山的雾很大,但是沈家门却晴空万里,两者航程只有短短10分钟。

海雾不仅变化快,危害性也大。据统计,60%至70%的海上船只事故是海雾导致的。遇上海雾天气,不仅会导致游客滞留,还会出现大量货物积压在港口等情况。因此对于海洋相关行业来说,通过精准的海雾监测数据来科学决策十分重要。

“相比传统站点式能见度设备,海雾观测单光子雷达监测的范围更广,能够成功捕捉到海雾形成、扩散和消散的全过程,提供全航程的实时能见度信息。”实验室主任、海康威视副总裁陈继国介绍,该产品选用了对人眼无伤的1550nm红外波段,不仅更安全,还有更强的透雾能力,在恶劣天气下效果优于传统雷达。“它将探测手段从原本点式监测升级为360度全周期的面式扫描,只要8分钟,最远半径可达15公里,最大精度到达15米。”

image.png

数据回传平台显示情况(宁波武港码头为例)

应用海雾观测单光子雷达之后,如今浙江省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在船舶启航前就可以提前“看清”航线情况,通过后台 “一屏掌握”全航程实时能见度信息,提前对突发性海雾事件做好预警准备,减少航道等港口区域的交通管制时间,减少滞留游客的情况,提升岛屿旅游航线的服务水平与港口运营管理的效率。

据了解,实验室未来还将持续研发和创新,利用海康威视AI、大模型等技术能力拓展气象智能观测产品,联合浙江省气象局推动成果实践到海洋经济、渔业养殖等更多场景中,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收获。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