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大厂疯抢AI眼镜:一场注定“九死一生”的入口战争

2025-02-19 09:10
市值榜
关注

图片

作者:小戎,编辑:贾乐乐

2025年,被公认为AI眼镜的“爆发元年”。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也是AI眼镜的“筑底之年”。

从年初的CES展会,到即将问世的小米AI眼镜,这一年,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AI眼镜注定成为各家互联网大厂争抢的下一风口。

1月,雷鸟创新在CES展会上发布了一款名为雷鸟V3的AI拍摄眼镜,搭载的是阿里通义千问定制大模型。

无独有偶,国内智能AR眼镜企业Rokid也依托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推出了全新的Rokid Glasses AI眼镜,主打智能语音交互、实时信息查询。

此外,李未可、莫界科技、舜为科技等多家国内厂商,也展示了自己的AI眼镜产品或解决方案。

两年前苹果Vision Pro问世时,人们还曾感受到库克未能一步到位,做出AI眼镜的遗憾。

时至今日,库克已经感受到了眼镜市场产生的激烈竞争。

1月30日,扎克伯格在Meta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Meta对雷朋Meta AI眼镜寄予厚望,认为其可能是下一个主要的领域,希望今年能确定其市场潜力。

国内大厂也纷至而来。百度已于2024年11月发布搭载文心一言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小米的AI眼镜也已经距离正式发布越来越近。华为也在依托自家大模型,试图改善更新其原有的智能眼镜功能。

但时至今日,AI眼镜在市面上仍是一个小众事物。

东北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AI眼镜在国内的销量约为5万副,在全球占比为3%。因此,这片蓝海,看起来十分宽阔。有不少观点认为,2025年,当属AI眼镜的“爆发元年”。

但AI眼镜的路,显然并不是一蹴而就。既需要积极看待未来的爆发,也需要踏实面对当下的难题。

大厂为何纷纷闯入这个看似不大的市场?AI眼镜会因为大厂的进入而迎来大爆发吗?谁又将在AI眼镜的激烈竞争中闯出一片天空?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 大厂为何纷纷闯入

当Google Project Glass跌落神坛十多年后,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新一代AI眼镜正沿着同样的逻辑,重塑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版图。

第一,入口,仍然是AI眼镜之于互联网大企业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价值。

要想将互联网生态传递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作为交互入口的硬件设备必不可少。

当智能手机已经进入“挤牙膏”式创新,新能源汽车已经陷入惨烈的淘汰赛后,一个新的入口,足以让所有“困在”存量时代的互联网大厂再度振奋起来。

这不仅仅是在生态中增加了一个连接设备,而是在于,新设备与既有生态设备的连接,将有机会给互联网企业带来新的流量增量。当佩戴AI眼镜的用户,通过眼镜操作周围硬件,传输影像时,也将为其生活方式增添许多新的变数。

更重要的是,入口效应,给了互联网大厂讲出新故事的机会,而AI眼镜,与此前的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一样,是最好的故事素材。

第二,当如今的互联网大厂竞争体现为“百模大战”时,智能眼镜的故事,就不仅在于与既有设备的连接与联动,同时也在于为大模型找到新的落地应用机会。

一如阿里前任CEO张勇提出的“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首先体现在软件原生应用上。

2023年,微软推出Copilot并应用到Office中,此后,字节跳动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等对话型软件已经跟随ChatGPT的脚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AI眼镜,则是让整个互联网圈第一次注意到了大模型端侧应用的可能性。

在2024年11月,小度AI眼镜发布时。小度科技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AI眼镜是面向AI(人工智能)非常合适的交互载体。多模态信号输入,数据处理能力,意图理解能力,结合视觉、语音甚至是眼动和手势的多模交互方式,这些技术共同驱动了AI眼镜行业的快速发展。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公开表示,雷鸟的布局逻辑是以眼镜为核心硬件入口,提供AI交互体验,并为未来的AR时代做准备——我们通过与阿里通义的独家合作,雷鸟正在AI大模型优化方面持续投入,通过开发AI应用来增强产品能力,形成“硬件+AI+应用”的生态战略。

第三,除了帮助生态和AI技术落地之外,AI眼镜撬动的另一个行业,是此前元宇宙爆火之时的VR、AR企业。

有媒体将当前的AI眼镜分为三类,完全不具备显示功能的音频类眼镜、集成了音频和摄像头的AI眼镜、以及带有AR功能的AI眼镜。这三者的代表企业,分别是华为、百度(小度),以及在虚拟现实爆火时代走红的星纪魅族等AR企业。

Vision Pro的问世,已经让眼动技术和AR显示技术,积累了在硬件领域应用的经验。对于眼镜而言,显示功能的升级,无论对用户还是对大模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宏伟认为,显示功能具备很强的直觉性,这是人机交互的关键。例如,当人们在商场用AI眼镜导航时,如果看到几家餐厅,仅凭语音指令很难准确分辨具体指向哪一家。但如果有显示屏,信息的传达会变得更加直观和精准。

二、 AI眼镜会迎来大爆发吗?

与手机和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相比,眼镜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亲近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设备。

相对于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眼镜使用户摆脱了“低头看屏幕”的困扰,信息得以实时呈现在用户视野之中,实现了“抬头社交”的梦想。

而且,人双眼的视觉角度和视觉范围,远超传统规则屏幕框定的角度和范围,这使得通过眼镜,智能功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协助人的生活,而且相比从屏幕切入更便捷。

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研究机构,都将AI眼镜的潜在用户数量,提升到了全球普通眼镜用户数量的高度。

XR产业研究机构维深信息于2024年公布的一则报告显示,当前全球近视眼镜和太阳镜的销量约为15.6亿副,全球眼镜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美元。预测10年后,全球眼睛销量将达到20亿副左右。其中,中国近视眼镜+太阳眼镜销量约为2.6亿副。与之相对的是,全球AI眼镜的销量尚不到200万副。

图片

除了可观的用户规模之外,技术层面,也为AI眼镜的未来提供了诸多想象空间。

第一,在叠加了AI、AR、眼动技术之后,AI眼镜在理论上,有了替代智能手机的可能性。

Vision Pro的问世,已经将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抛给世界。用户可以通过手势、眼球运动和语音命令进行虚拟现实交互,操作过程无需外部控制器。

值得注意的是,库克原本希望直接推出一副眼镜来替代Vision Pro,只是因为技术条件尚不成熟而暂且作罢。

到了2024年9月,Meta推出的首款AR眼镜Orion,便继承了眼动技术。公开资料显示,为分体式设计,采用波导方案设计,拥有厚重黑色边框,重98g。眼镜能与Meta自研的肌电手环相适配,拥有手部跟踪、眼部跟踪、头部追踪等多种交互方式。

AI的加成,则使得上述设备可以满足如实时翻译、道路导航、计算器、拍照等智能手机的常见功能。

在Orion问世之前,扎克伯格在与黄仁勋的一次对话中表示,智能眼镜将类似于移动手机,是下一个计算平台的一种始终在线的版本。

李宏伟也认为,就像智能手机一样,虽然市场上依然存在专业相机、音乐播放器、智能手表等设备,但手机作为通用计算平台,完全兼容了这些场景,并创造出更丰富的应用可能。进一步来说,AR眼镜有潜力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

第二,在软件层面,DeepSeek的崛起,使得AI眼镜有望借助低成本高性能的模型降低训练成本,进而以更低的价格“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了DeepSeek之外,包括字节旗下豆包大模型在内的多家厂商也在2025年伊始对大模型进行了更新。

理论上,大模型在端侧,通过智能设备收集用户数据和需求,并加以学习和解析,进而为用户提供日常生活的诸多帮助,实现与用户的交互。而伴随着大模型的更新,在视觉语义、自然语言应用方面的不断进步,交互的效率也在不断提升。

东北证券研报认为,DeepSeek 的开源特性允许开发者进行深度定制,并且API价格低廉,利好端侧AI的普及爆发。

此外,华泰证券认为,AI眼镜平台作为一个崭新的消费电子品类,在逻辑上不存在像智能手机生态中,这种品牌厂商(小米、苹果)需要协调固有互联网厂商(如微信、Meta)开放 AI 流量入口的情况,反而更容易成为 AI 应用率先落地的场景。

三、 “不可能三角”正在杀死第一批信徒

除了拥抱AI发展带来的机遇,AI眼镜自身的功底,还要足够过硬。

首先,作为一款眼镜,重量、续航和功能是用户选择与否的首要标准。

一如Vision Pro问世时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接近650克的重量,令人戴起来颇有些吃力的感觉。相对而言,一款普通眼镜的重量若达到50克,就已经算普通眼镜中的“重量级”产品了。

AI眼镜厂家正在努力让AI眼镜向普通眼镜的重量靠拢。例如,Meta与Ray-Ban联合推出的AI眼镜Meta Ray-Ban重量为49克。而雷鸟V3参数显示,该眼镜重量为39克。至于仍在传闻中的小米AI眼镜,目前曝出的重量为50克。

重量与普通眼镜刚刚持平背后,续航也是用户的重要需求。毕竟,要想让AI眼镜博得普通眼镜的市场,就必须让AI眼镜和普通眼镜一样,能让用户每天持续佩戴至少10余个小时。这一点,无论是Meta Ray-Ban和Rokid Glasses的4小时续航,还是雷鸟V3标称的7小时续航,与普通眼镜的使用时长都仍有差距。

以至于Meta Ray-Ban的用户,往往选择一次性购买两副眼镜,以备一副眼镜电量耗尽时得以替换。雷鸟V3则是预留了一个给眼镜加挂“充电盒”的功能,但用户在佩戴眼镜的同时,下面挂一个眼镜盒,这样的造型颇令人有些哭笑不得。

不仅重量需要更轻,续航需要更长,功能还需要更多。这对于硬件厂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屏幕、芯片、每一个功能,都需要增加一份重量。一度有观点认为,功能、续航和重量之间,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无论这一“不可能三角”最终能否攻克,至少反映了一个现实,AI眼镜的前景,宏大的技术叙事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用户体验层面需要众家合力,解决的一系列“脏活累活”。

面对这样的“脏活累活”,下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供应链如何搭建。

目前互联网大厂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大模型上,亦即互联网生态的底座层面。而决定算力的芯片和决定体验的传感器、显示屏等零部件,则需要依靠合作代工来实现。

对于如何选择,各家的做法并不相同。综合市场信息,尚待正式发布的小米AI眼镜,已经与多家供应商传出了合作消息,如高通、歌尔、欧菲光等,分别在芯片、整机组装、摄像头等领域传出将为小米AI眼镜提供支持。同时,Meta的Meta Ray-Ban也由歌尔代工来完成。

这与小米当前的优势有关,在小米确定了“人车家全生态”的科技发展战略后,生态的力量已经成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挤进小米的生态之中,也是各家供应商乐于见到的一幕。

华为走的则是自研路线,尽管华为此前发布的智能眼镜2,暂时只有AI智能播报等音频功能,但外界看好华为大模型、芯片、系统等方面的自研技术功底,也看好其在后续市场竞争中的潜力。

至于AR眼镜企业,则已经加强了和传统眼镜厂商和大模型企业的合作。例如,雷鸟V3的镜片,便由雷鸟与镜片企业博士眼镜联合研发,AI技术支持则来自于阿里的通义千问大模型。这得益于雷鸟在AR核心光学领域的研发力量和技术优势,也需要借力其他家的优点来为AR眼镜赋能。

代工还是自研,对互联网大厂来说,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代工模式可以让大厂“轻装上阵”,但过于依赖外部技术,产品势必陷入同质化与创新不足的困境,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自研模式可以在细分领域跑出特点,但前期的研发成本,特别是“不可能三角”未被攻克之前,始终是不小的压力。

供应链的搭建,也决定AI眼镜的第三个“破局”关键,与既有生态之间如何协同。

一方面,AI眼镜与大模型的搭配需要更加顺畅,例如在驾驶或步行场景中,如何能做到毫秒级别的快速识别与快速导航,这不仅影响用户体验,更有可能影响交通安全。抑或是,AI眼镜与骨传导耳机的整合,

另一方面,AI眼镜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配置,也有待整合,对于希望通过AI眼镜打通旗下产品,形成互联互通的互联网大厂来说,芯片的型号与功能,往往不仅局限于AI眼镜一款产品,而是要综合考量旗下所有设备的参数与配置,这对供应链而言,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东北证券研报认为,展望未来,AI 眼镜可能的变化趋势是:1)采用增加多块电池+单块电池扩容实现续航提升,端侧 AI 给硬件带来的性能压力和功耗增加使得消费电池扩容成为必然趋势;2)增加摄像头数量实现更好的拍摄效果。

而这,对于纷纷入局的互联网大厂来说,只是全面普及AI眼镜的第一步。

在这样的探索中,大浪淘沙,经历过不同阶段的淘汰与重生,才是AI眼镜行业增长的真正常态。

       原文标题 : 大厂疯抢AI眼镜:一场注定“九死一生”的入口战争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