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智驾平权VS智驾收费,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2025-02-25 11:35
电动大咖
关注

2025年,智能化无疑成为了汽车产业的主旋律,各大车企纷纷加码智能驾驶技术,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

长安汽车率先打破价格壁垒,宣布将激光雷达这一高端配置下放至10万元级别的车型,引发了行业震动。比亚迪紧随其后,发布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并推出了一系列搭载该系统的车型,更令人惊喜的是,6.98万元的海鸥车型也搭载了高阶智驾功能,真正实现了“加量不加价”。

这一系列操作,无疑在汽车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长期以来,高阶智驾功能往往与高端车型绑定,高昂的价格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长安和比亚迪的举措,无疑是在向市场宣告:“智驾平权”时代即将到来,高端智驾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

然而,随着智驾平权概念的兴起,一个关乎未来出行话语权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智驾平权与智驾收费的冲突。

一方观点认为,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科技普惠是最终目标,智驾平权能让更多人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是必行之势。

另一方观点则认为,目前智驾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各家水平参差不齐,“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依然适用,过早地追求平权,可能会导致技术发展停滞。

这场关于智驾平权与收费的争论,背后折射出的是对未来出行生态的不同构想。如何平衡技术普惠与商业利益,推动技术进步,将是未来汽车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但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下降,智驾平权终将成为现实。

智驾平权与智驾收费

说起智驾收费,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特斯拉。

马斯克曾经表示,如果智能驾驶能全面实现,可以没有利润卖车。简单来说就是,他想做的是将车辆的价格打下来,采用软件付费的方式盈利。

这一逻辑理论上是说得通的,被打下来的车价就相当于一张廉价游乐场门票,降低了大多数人的入场门槛,后续的一系列软件订阅服务就像是游乐场中一个个单独的项目,无论你是想坐摩天轮,还是想坐过山车,一个项目一个价格。

但是细究之下就会发现,这个逻辑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要如何把车价打下来?

目前特斯拉在售的主力车型Model 3和Model Y价格都集中于20万元以上,部分配置的车型已经超过了30万元,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是妥妥的中高端梯队,购买门槛相对较高,此前宣传的低价车型又迟迟没有上市。

要知道,近几年汽车市场的主旋律是价格战,主流市场车企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降本,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就算是BBA等豪华品牌,其主流市场的车型也没能幸免。在这种情况下,愿意再额外花钱购买高阶智驾的车主,又能有多少?

就算特斯拉把单车价格打下来之后,其软件订阅的逻辑其实也有一个BUG,那就是许多购买低价车型的用户,一定意义上就代表着预算不足。试想一下,如果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你还愿意再花几万块钱去购买高阶智驾订阅吗?

与特斯拉不同的是,国内大多数车企采用的是将车价和高阶智驾功能绑定在一起,相当于游乐场中的通票。

例如小鹏G6为例,虽然标配高阶智驾,但是更高阶的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如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AI代驾、城市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等功能,则需要购买MAX版本车型才能实现。

还有许多车企虽然声称高阶智驾收费,但是在购车过程中,基本采用的是“限时免费赠送”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智驾平权,如极氪、小米等车企。

前面提到的小鹏汽车近期也采用了标配的方式,其新发布的小鹏P7+车型全部都是MAX版本,全部标配NGP,在分享会现场,小鹏汽车还宣布了P7+及后续车型将不再区分Max和Pro版本,全系均将标配AI智驾,并表示不选装、不订阅、不付费。

综合以上对两种形式的分析,再加上小鹏、比亚迪、长安的操作,不难看出,将高阶智驾作为标配,把高端科技汇集消费者,最终实现真正的“科技平权”,才是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为何会有人质疑?

既然智驾平权,没有套路,直接标配,可以惠及消费者,为何会有人提出质疑的声音?

这是因为当前汽车行业的智驾功能还并不成熟,继高速NOA之后,城市NOA开始成为许多车企布局的主流功能,但不同车企之间的高阶智驾功能,却是水平不一的。

余承东就在前段时间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虽然大家都叫高阶智驾,但是实际使用起来是有区别的,就算是许多高价车型的高阶智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现如今的智能驾驶依旧是L2级别的水平,L3都不知何时能够开放、更别说L4和L5了,依然处于遥遥无期的状态。

以上两点,说明智能驾驶是一个还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技术,同时它也是一项高投入、高门槛的技术,通过收费方式实现商业闭环,支撑车企和智驾公司的研发和创新,可以加速智驾技术的发展。

这就是有人质疑的原因,那就是现在的智驾并不成熟,等到技术成熟,被市场大规模认可之后,再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加速智驾平权的进程。

笔者认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无论从哪种说法来看,“智驾平权”都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谁不希望加配不加价呢?

而站在行业角度,长安和比亚迪的举动也意义非凡,因为推动智驾平权是一个过程,总要有人开“第一枪”,并且在普及之后的大量道路行驶数据,也能反哺车企,推动其智驾技术的进步。

另一方面,虽然现如今高阶智驾的成本较高,技术还不够成熟,但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芯片的性能平均每两年就会翻倍,而价格则会下降一半。

无论是高阶智驾硬件中的激光雷达芯片,还是毫米波雷达芯片,都会在摩尔定律的规则下无限进化,或许现在许多高阶智驾还只是能用的状态,但两年后呢?五年后呢?甚至是十年后呢?

等到高阶智驾从“能用”进化到“好用”,当标配高速NOA开始变成标配城市NOA,并且方案成本越来越低时,笔者相信,智驾平权必将成为整个汽车行业的主流。

由此可见,高阶智驾应该朝着平权的方向发展,但实现完全的平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克服诸多挑战。

而高阶智驾收费,终有一天会与我们说再见。

       原文标题 : 智驾平权VS智驾收费,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