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正在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何时才能迎来大规模爆发?
/
文|罗小媚 编|杨肖若
出品|商业秀
2025年1月28日,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张艺谋导演的创意融合舞蹈《秧 BOT》中亮相央视春晚,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一波机器人的卓越性能。
而此前,宇树科技早已凭借在四足机器人领域的积累,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24年其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占率超60%。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继续迎来了一波热潮,除了宇树,众多企业纷纷入局。智元的产品也进入工业实训阶段,蚂蚁集团、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则通过自研或投资加速布局,争夺这一万亿级市场的入场券。
比如3月26日,魔法原子在 「原子双生」2025 场景战略发布会上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小麦和四足机器人,并首次推出端到端“原子万象大模型”。据了解,小麦从经典控制路线发展到强化学习、模仿学习技术路线,运动能力提升,能适应马路、草地等多种复杂环境,行走姿态接近人类。
目前小麦已进入合作伙伴工厂,承担零部件上下料、物料搬运、产品检测等工作,优化技术后,在高速数字马达上下料工序中的成功率和效率大幅提高。
魔法原子还宣布,启动“千景共创计划”,将围绕人形机器人落地,拓展1000家合作伙伴,打造1000个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透露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预计今年将有400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商业场景。
国外的科技企业也在“放大招”。3月21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今年进入试生产阶段,计划生产 5000 台,已订购 1 万至 1.2 万台组件,目标 2026 年产量达 5 万台。
马斯克预测,产量达到100万台时,Optimus单价有望降至2万美元,这将极大推动其商业化应用。他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远超汽车市场。
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540亿美元,超越汽车、3C等传统行业,成为新的产业风口。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140 万台,市场规模约380亿美元。
国内市场同样潜力巨大。《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4.71 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1192.46亿元。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而AI大模型的快速进步正推动其加速商业化。但就目前来看,整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短期内仍面临成本、场景适配、技术成熟度等挑战。比如宇树科技售价65万元的H1机器人预售火爆,但交付周期较长,应用场景仍然有限,暴露出产能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
摩根士丹利的预测,2025年后的五年将是行业的“爬坡期”,真正的规模化爆发或需等到2030年后,技术才能成熟、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才能迎来大规模落地应用。
-Business Show-01
从概念雏形到技术迭代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源远流长,可追溯至 15 世纪的达芬奇时代,当时达芬奇绘制的机械骑士草图,被视为早期人形机器人概念的雏形。不过,现代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研制,实则始于 20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而真正深入的研究,则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启。
1967 年,早稻田大学研制的 WABOT-1 诞生,堪称人形机器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款机器人高约 2m,重 160kg,配备了肢体控制系统、视觉系统和语音交互系统,拥有仿人双手和双腿,全身共 26 个关节,胸部装有两个摄像头,手部装有触觉传感器。
尽管其行动能力仅相当于一岁多的婴儿,却代表着人类首次实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其主要创造者加藤一郎也因此被誉为 “世界仿人机器人之父&rquo;。
到了2000 年,本田公司推出人形机器人ASIMO,其行走速度可达0 - 6km/h ,能够实时预测下一个动作并提前改变自身重心,还能与人握手、挥手,甚至随音乐起舞。
此后多年,ASIMO 历经数次迭代,最后一代具备利用传感器避障、预先设定动作、依据人类声音和手势等指令行动以及基础记忆与辨识等多种综合能力。2001 年 12 月,国防科技大学独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仿人机器人,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
2009年,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问世,2013年7月月其原型机向公众公开。最初的 Atlas 采用液压驱动电液混合模式,融合了光学雷达、激光测距仪、TOF 深度传感器等设备技术。经过持续优化,如今的 Atlas 借助 RGB 摄像头和 TOF 深度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运用模型预测控制器技术(MPC)跟踪动作、调整发力和姿势,在 28 个液压驱动器推动下,可在复杂障碍环境中完成跳跃、翻滚、小跑、三级跳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2022年10月1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 Optimus 原型机正式亮相,并展示了在汽车工厂搬运箱、浇水植物、移动金属棒等场景应用。Optimus 不仅能精确把控动作力度、看路记路,还可根据人类动作范例进行端到端动作操控。
其独特之处在于,与特斯拉汽车共享神经网络(NN),且安装相同的完全无人驾驶系统(Full Self - Driving,FSD),该系统包含多个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
和算法以及导航和地图数据等,助力汽车和机器人在各类环境中实现感知、决策与行动,为降低人形机器人成本提供了可能。
进入2025 年,2月22日,全球首个 “城市级” 人形机器人仿真训练平台升级版在上海发布,该平台成功实现可泛化地形和任意地形上快速稳定站立的算法,在实验环境中完成路径
闭环验证,并向全球开发者开放,支持复杂场景 “一键生成” 功能,为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开发环境。
以魔法原子的小麦为例,在工业场景中,小麦承担零部件上下料、物料搬运、产品检测等工作,解决了工业生产中人力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人为误差多的问题。通过精准视觉识别、位姿估计和高效轨迹规划,小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商业和家庭场景拓展方面,小麦具备情感交互能力,能通过语音、动作与人类自然沟通,有望解决商业服务人力不足和家庭陪伴缺失问题。
魔法原子的四足机器人在 “光引 001” 项目,凭借多模态交互能力为视障人士提供出行辅助和生活服务。在户外复杂环境下,四足机器人能适应不同地形,实时感知环境,引导视障人士安全行进并语音提醒。在便利柜购物、叫车等场景,四足机器人通过视觉 - 语言协同交互,帮助视障人士完成操作,提升了他们的生活便利性。
-Business Show-02
商业化破局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虽好,但商业化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上,人形机器人要达到人类的灵活度和智能水平,仍有技术瓶颈。在复杂环境下,机器人的快速决策、精细动作控制及长时间稳定运行可靠性等方面,与实际需求有差距。
以当下的技术水平,当机器人遭遇突发状况时,往往难以在极短时间内迅速且精准地做出应对决策,这一局限性极大地束缚了其在更多复杂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国外科技企业波士顿动力堪称运动控制技术领域的佼佼者,其研发的 Atlas机器人,借助先进的模型预测控制器技术(MPC),宛如一位灵活的运动员,能够在布满障碍的复杂环境中轻松完成跳跃、翻滚、小跑、三级跳等高难度动作。
成本居高不下,无疑是横亘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道路上的一座大山。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从研发、生产到维护,各个环节的成本普遍处于高位。在硬件方面,高性能的传感器、先进的驱动系统以及优质的材料,大幅推高了机器人的制造成本。
以特斯拉 Optimus 为例,其搭载的高精度传感器与先进的动力驱动系统,虽然赋予了机器人强大的性能,但也使得硬件成本难以有效降低。在软件层面,复杂的算法研发以及持续不断的优化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专业人力,进一步加重了成本负担。
即便马斯克预测大规模量产单价降至 2 万美元,对普通消费者和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价格仍难以承受,制约了市场普及。
市场接受度同样有待提高。消费者担心机器人进入生活存在安全风险,企业引入机器人时会考虑与现有工作流程的兼容性、员工接受程度及岗位替代等问题,都在阻碍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推广。
从国内外科技公司和市场格局看,国外有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企业。特斯拉依靠电动汽车领域的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算法为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支撑;波士顿动力以先进的机器人动力学控制技术闻名,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出色。
国内众多企业也在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比如魔法原子在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已在工业、商业和特殊服务领域初步应用。
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稳定格局,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培育,争取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人形机器人领域虽前景广阔,但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市场格局,商业化之路漫漫。「完」
原文标题 : AI大模型正在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4月1日立即下载>> 【村田汽车】汽车E/E架构革新中,新智能座舱挑战的解决方案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即日-4.22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汽车腐蚀及防护的多物理场仿真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