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闪极之殇,AI眼镜后发者应该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2025-04-02 15:38
芯流智库
关注

【摘要】2024年底,闪极以“999元AI眼镜”突袭市场,凭借“AI+拍摄+记忆”标签与极致低价创下5万台预售秒罄的纪录,却在交付后因蓝牙驱动不完善、功能跳票遭遇大规模退货,饱受“技术冒进”诟病。

教训背后,是AI眼镜赛道的深层矛盾: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内容生态建设远未成熟,而用户对基础体验的容忍度极低。

对比之下,聚焦影音、拍摄等垂直场景“做减法”也许更重要。

AI眼镜的中场,不在参数内卷,而在能否让关键需求得到解决。

以下为正文:

如果闪极的故事能够落地,它应该是国产AI眼镜历史上的“苹果公司”。

在智能眼镜鼻祖Ray-Ban Meta尚且只能做到兼具音频和拍摄功能、市面上大部分产品售价2000-4000元不等时,闪极发布了一款集“AI、拍摄、记忆”功能于一身的智能眼镜,并将价格砍到“999”元。

市场没有冷落这个2020年才成立的公司,作为中国AI眼镜的首批量产产品,闪极A1共创版5万台设备在预售当天全部售罄,计划在春节前排产。其共创版墨镜款、透明款最快于春节后在闪极官方销售渠道上架。

但等到春节后满怀期待的消费者真正拿到闪极产品时,剧情来了个反转。各大社交媒体涌现了包括首批用户体验、用户测评在内的大量质疑和不满。春节后的半个月,闪极迎来了大规模退货。

“AI+”的戏剧性恰在于此,万亿市场窗口能吸引一大批掘金者前来,但产品承起市场体量却并不简单,广大用户会自愿成为最严苛的产品经理,把一份不成熟的PPT打回炉灶。

一场迟到且仓促的见面

闪极预告了自己将发布一款集“AI、拍摄、记忆”功能于一身的智能眼镜是在2024年5月31日,彼时国内正在“百镜大战”,尚无有资格对标Ray-Ban Meta的产品,已经有消费者陆续在小程序、天猫、京东等平台下了预订订单。

真正的发布会是在2024年12月,闪极用999元的首发“共创价”和多个业内第一的标签吸引了5万份预售订单。

按照正常计划,5月份预定用户的订单会在11月30日前发货,12月预定用户的订单会在2025年1月15日前发货。

但1月16日,闪极的用户们却等来了一封告知函,称“截止目前,产品的软件部分还有一些待完善的细节,主要问题为产品蓝牙部分底层驱动还未开发完善,在蓝牙连接的状态下无法通过蓝牙接打电话(蓝牙播放音乐可正常使用)。目前,我们正在加班加点重构产品蓝牙底层驱动,预计在1个月内通过软件 OTA 的方式完善这一功能。接下来,我们也将通过 OTA 的形式,持续提升产品的各项体验。”

也就是说,闪极会先尽快把已经跳票的产品尽快提供给大家,但部分此前宣布的功能还不完善,需要等待后续OTA。

显然,闪极团队低估了量产的工程化难题,甚至此前发布会上宣称的拍摄效果优化,可能在发布时尚且并不处于一个稳定态。

所谓硅谷的“装着行,装到你真行”理论在此刻失效了——闪极留给自己的时间太短了,“AI+”又是一个体验突出、评价传播迅速的赛道,市场对于“跳票”的容忍度很低。

更加危险的是,经历过2024年的“百镜大战”,已经有不少新老玩家在攻城略地。Rokid依然在对标Ray-Ban Meta发布兼具高清拍照和视频录制功能的新品;雷鸟创新开始打磨V3 AI拍摄眼镜。

闪极的着急,可以理解,但成效并不明显。

友商们为什么很“拘谨”

3月初,国内消费级AR品牌XREAL创始人徐驰公开表示:“L4高阶级别的AI眼镜会在2027年到来,2027年才是AI/AR眼镜真正的赛点,XREAL瞄准的是2027年L4级AI眼镜。”

除此之外,1月7日CES展会期间,雷鸟创新的新品雷鸟V3 AI拍摄眼镜定价1799元,支持4K照片拍摄和多种视频录制格式,整机重39克,配合充电盒可支撑30小时续航时间。

同在展会上的Rokid Glasses重49g、兼具高清拍照和视频录制功能、定价2499元,并计划在 2025 年第二季度正式发售。

从这个节奏看,2024年所谓的“百镜大战”只是初现雏形,无论是新锐还是老将,在抓住AI眼镜市场的节奏上都还不那么着急,甚至价格都很难打下来,如何突出差异化优势是各大厂商的关注焦点。

“路边苦李”的道理大家都懂,没人愿意出这个头不是不想,而是时机未到。实际上,并不只是闪极一家的AI眼镜“翻过车”,整个产业圈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举例而言,新势力企业雷鸟创新的最新产品雷鸟V3问世接近三个月,销量并没有想象中可观,也依然遭到了用户“卖半成品”的质疑。

须知,当前即使是各大头部厂商血拼已久的AI大模型,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能力也还相对初级,DeepSeek也是2025年初才涌现出的现象级产品,高质量数据的收集和迭代仍然是未来很长时间的问题。

隔壁智能驾驶,也还在投入巨额算力和海量工程师解决感知层面不断涌现的corner case。

作为与耳、鼻、口更加紧密链接的AI眼镜,在这个方面的技术瓶颈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之对应的是并不显眼的销量。线上渠道方面,雷鸟天猫旗舰店V3产品评论为3000+;京东自营旗舰店的评论为1w+。

除此之外,作为一项高应用程度的日常物品,AI眼镜能够满足的内容生态实际上并不完善。

目前,雷鸟V3兼容手机蓝牙音乐,也内置了酷狗音乐App,但根据发布会透露,未来或将上架RayNeo电台、AI新闻播客、支小宝扫码支付等功能。

但一个尖锐的问题随之而来,AI眼镜所谓拍摄、录像、翻译、音乐等功能,几乎无一不能被愈发轻薄、低价的手机所代替。

实际上,对于Rokid、雷鸟创新、Nreal等AR四小龙而言,AI眼镜只是AR设备的一个过渡态。

以Rokid为例,其每年都在举办AR应用开发大赛,并不断加大奖金规模,以期吸引开发者加入,另一面则试图将自己的AR设备融入原有的生态,简单地将AR眼镜作为显示媒介来使用。但尽管如此,想通过开发大赛吸引到大批量且足够优秀的开发者仍然并不现实。

单凭头部几家AR公司的投入,内容投入性价比低,速度也不会那么快。

基于此,不少AR公司对于AI眼镜的看法是率先“教育市场”,用AI眼镜来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与认知,从而辅助后续的产品迭代。有些类似于汽车圈子前几年的自动泊车向城区接管的演进。

基于此,AI眼镜所谓的“慢”,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生态构建的规律,很难靠价格、技术跃迁弯道超车。

后发者的机会在于“做减法”

业内的公认标杆Ray-Ban Meta的销量刚刚突破200万台;国内消费级AR品牌XREAL官宣了与多个产业链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于近日将公司总部落地上海浦东,宣告其在AI智能眼镜市场的野心;包含雷鸟创新在内的AR四小龙几乎都在瞄准AI眼镜的机遇,市场还能容得下更多厂商吗?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实际上,不只是闪极,据业内消息,小米也有望在上半年投身智能眼镜市场, OPPO、华为这些手机巨头也已经在AI眼镜以及AR眼镜领域有着多年的持续投入,技术储备一定是在推进的。

综合闪极仓促超车的“乌龙”,后发者至少能得到两个信号。

其一,AI眼镜的市场还有很大,但将涌入更多包括手机、互联网在内的重资源厂商,后发市场会很快成为一个红海市场。

其二,AI眼镜的产业规律决定了在当前阶段,厂商很难做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产品,在多种功能做取舍之间,结合自身基本盘找准关键优势最重要,宽泛而没有专精的产品并不能得到市场好评。

以雷鸟创新为例,其此前产品雷鸟Air 3之所以拿到了一个还不错的销量,也是因为专注在观影和游戏核心体验上,注重打造影音AR眼镜的高优产品。

须知,当时Ray-Ban Meta 的成功也离不开做减法,在技术限制下,即使没有显示,一款能提供舒适基础佩戴体验的轻量化眼镜,附以优秀的语音交互和影像支持也极具吸引力。

闪极A1的折戟,本质上是“功能堆砌”与“基础体验”失衡的典型案例。

AI眼镜的技术挑战远高于传统消费电子,这本质上是硬件与软件协同的工程化难题——即便供应链成熟,若缺乏对系统层级的深度整合能力,也仍然会暴露短板。

与其盲目追逐全场景覆盖,不如绑定垂直领域。当前的AI眼镜赛道,技术沉淀和生态耐心仍是主流。

尾声

所有关于颠覆的宏大叙事,都是从产品说明书上的每一个标点开始的。

当前阶段,真正的胜负手也许不是一个完美的镜片,而是对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开发。

通勤时无需掏出手机的即时翻译,旅行中解放双手的第一视角记录,都是值得深耕的垂直场景。

当下行业的集体焦虑,很大一部分也许源自对全面的追求,执着于用硬件堆砌替代场景洞察,用低价策略掩盖生态短板,却忘了消费电子史上所有颠覆性的产品都在让被压抑的需求找到出口。

       原文标题 : 闪极之殇,AI眼镜后发者应该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