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加班、裁员三重暴击,“AI四小龙”已折戟两家
编辑:Yuki
ID:YukiYuki1108
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上,"AI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群体之一。这些诞生于2011-2015年的创新企业曾经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标杆性存在。它们凭借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迅速崛起——在人脸识别、安防监控、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
然而随着行业发展进入深水区,"四小龙"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转型的阵痛期。2024年的最新财报数据显示:
商汤科技全年营收37.72亿元(约合5.2亿美元),净亏损43.06亿元(约合5.9亿美元)云从科技总营收约3.98亿元(同比下降36.6%),净亏损5.9-6.8亿元依图科技和旷视科技也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压力
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曾经依靠资本驱动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被更加注重商业可行性的理性发展所取代。
曾经风光无限的计算机视觉三巨头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成人礼。
这些自救动作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财务窟窿:
商汤七年累计失血546亿、云从业绩缩水36%、依图武汉据点关闭、旷视转战车载赛道
断腕式收缩已成标配:
人员精简30%-70%、海外办公室撤离、非核心业务关停
这场生存游戏里没有赢家:
平均薪资低于互联网大厂12%、核心团队流失率达40%、年终奖拖欠成常态
某位不愿具名的CTO坦言:"我们现在只做三件事——保现金流/砍成本/找场景。"这种务实主义折射出行业的集体焦虑:
当GPT们重新定义赛道时,"视觉系"起家的他们被迫在多模态战场背水一战:
600+预训练模型储备、千亿参数训练能力、硬件成本压降80%
林晨曦那句"只看三个月规划"或许道破天机——在这个算法迭代快过商业落地的年代,"活下来"本身就是种核心竞争力。
据内部人士透露,"现在每天工作12小时是常态",某项目组甚至连续三个月实行"996工作制"。薪酬方面更是雪上加霜:应届生起薪下调25%、管理层集体降薪20%、期权激励大面积缩水。
最严峻的是人员优化风暴:依图医疗团队裁撤70%、云从中层流失率达40%、商汤新加坡团队整体裁撤。一位离职工程师苦笑:"现在不是'四大'而是'两残'——能挺过这轮洗牌的就算赢家。"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四小龙"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1)人员结构优化方面
商汤进行了战略重组
云从调整了薪酬体系
2)业务布局方面
依图聚焦核心业务领域
旷视积极拓展新兴应用场景
"四小龙"在调整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多模态大模型这一前沿技术领域:
商汤科技的创新实践
2024年4月10日发布的"日日新V6"大模型在多模态能力上取得重要突破。该产品不仅支持文本、图像和视频的深度融合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更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展现出竞争优势。
公司CEO徐立对此表示:
"纯粹的语言模型不能真正完整地表达人类的智能。"
依图科技的转型探索
通过与华为的战略合作推出昇腾大模型一体机等创新产品有效降低了硬件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
联合创始人林晨曦分享道:
"最近三年虽然没赚大钱......但公司是盈利的。"
旷视科技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挥自身算法优势重点布局智能驾驶等新兴应用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思路。
这些转型举措反映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正在经历的重要转变:
1)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商业价值
2)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综合能力建设
3)从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当前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更加注重实际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四小龙"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折射出整个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成长的典型轨迹——任何新兴技术的产业化都需要经历从概念验证到商业落地的完整过程。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
"我们很少谈3年以上的事情......更多的在谈未来三个月、三周的事情。"
这种务实的态度或许正是企业在转型期最需要的品质。它代表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走向成熟:
1)更加理性的发展预期
2)更加稳健的经营策略
3)更加务实的创新路径
展望未来,"四小龙"的发展仍然值得持续关注:
1)技术创新能否持续突破?
2)商业模式能否真正跑通?
3)市场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
原文标题 : 降薪、加班、裁员三重暴击,“AI四小龙”已折戟两家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即日-4.22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汽车腐蚀及防护的多物理场仿真
-
4月23日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研华嵌入式核心优势,以Edge AI驱动机器视觉升级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在线会议观看回放>>> AI加速卡中村田的技术创新与趋势探讨
-
即日-5.15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安森美Hyperlux™ ID系列引领iToF技术革新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