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机器人进厂拧螺丝!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到底面临哪些难题?
为何人类偏爱「人形」机器人?
小时候在看《机器人总动员》的时候,就特别希望自己也有一个“瓦力”,这样一来
可以让机器人帮我打扫卫生,而且还能搞得干干净净的,这样一来我就有更多时间
去外面玩。小孩子嘛,贪玩偷懒是很正常的。
图源:电影《机器人总动员》
但没想到,这一幕居然这么快就照进现实了。
入驻工厂,美的让机器人秒变“打工人”
据界面新闻报道,美的自主研发的类人形机器人将于5月进入洗衣机工厂,负责的工作内容也比较简单,那就是机器运维、设备检测和货物搬运等。
美的高管还表示,“在实验室测试中,人形机器人打螺丝的效率已经与一般工人不相上下。”
此外美的还预计下半年将让类人形机器人进入线下门店,主要用于商业导览、制作咖啡等场景。
图源:顺德发布
也就是说,第一个被机器人干掉的职业,其实是门店导购?
不过小雷上网查了一下,机器人入驻工厂放在2025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像小鹏的人形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投入使用,指不定现在你开的小鹏汽车,上面的螺丝就是机器人拧的。
图源:小鹏汽车官网
其实不止小鹏,很多汽车厂商都已经跨界造人形机器人了、像小米、特斯拉、比亚迪等已经在这个赛道上发力。
从产品角度来看,汽车企业跟人形机器人其实蛮契合的。
首先汽车企业有汽车零部件供应链这样的优势,人形机器人所需要的关键零部件不少都与新能源汽车有所交叉,同时汽车行业有丰富的精密加工设备经验,这样一来可以平摊机器人零部件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根据市场反响来实现大规模生产,也可以加速机器人零部件的更新迭代,只要研发有了进展,那么就可以快速生产出来投入实验测试。
图源:深蓝汽车
此外汽车企业还有自己的工厂,可以将生产出来的人形机器人投入工厂里进行使用,让它们去帮箱子、分拣收纳,这样也可以测试人形机器人,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
所以说像美的、小鹏、特斯拉这种掌握供应链的实体企业,造机器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人形机器人到底有何魅力?
为什么人类那么执着于开发类人形机器人呢?
第一个是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人形机器人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模拟人类的动作,也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可以去完成人类想做,却又因为各种环境、个体限制而没法去做的事情,像在工厂里搬箱子、分拣等工作,兼顾了灵活性跟适应性。
像以前造出来的狗型机器人工具属性太强,而且受制于体型,能应用场景确实有限;但人形机器人就不一样,覆盖范围以及场景更丰富,用处更多。
图源:微博“卢伟冰”
第二个是经验技术可以复用,人类的行为逻辑也可以复用在人形机器人上,人类可以按照自己走路时的生理结构变化、人类运动原理来迁移到人形机器人上,降低开发门槛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训练成本。
第三个则是可以提供情绪价值,这点听上去很玄乎,但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点,毕竟人形机器人外观与人类相近,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就像哆啦A梦一样,跟人类的相处时间一长,很多人都忘了,哆啦A梦其实是一台育儿机器人。
图源:《哆啦A梦》动画
人形机器人面临的“三大坎”
人形机器人前景很美好,但那是在未来,在现今这个时间点,人形机器人需要面对的还有不少问题。
第一个是续航差,这算是电子产品的通病了,机器人也不例外,据专家解释,现在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的续航都在2小时以内。
说实话这个续航时间就有点鸡肋了,限制了其连续工作时间和应用范围,毕竟人类对机器人的定位是能够实现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如若只能工作两小时,真的很难满足人类的期许。
图源:pexels
而想要延长续航时间,要么增大电池容量,要么降低能耗。前者对电池材料有很高的要求,研发目标是找到更高能量密度、更长使用寿命和更短充电时间的材料。
如今主流的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使用寿命等方面无法满足机器人的长续航需求,在电池技术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想要通过增加电池来提升机器人续航的想法不太现实。
理论上固态电池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方向,但这期间也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与时间去进行研究。
而降低能耗或许是一个可行方案,毕竟高智能也就意味着高能耗,人形机器人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处理那么多的指令,自然要耗费更多的能量。
从现今厂商给出的方案来看,机器人身体材料减轻、算法改进都可以增加人形机器人续航时间。
图源:小鹏汽车官网
第二个是机械设计缺陷,这点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体现得很明显。以往在演示视频里面动作行云流水的机器人,到了真实赛场就频频翻车。
图源:雷科技
刚起跑就摔倒、失控撞上挡板等名场面层出不穷,这些其实都是机器人的机械设计存在缺陷导致的。
虽然参加比赛的机器人是“钢筋铁骨”,但身体关节内部的电机会因为过热而崩溃,导致出现动作变形、能耗增加等问题,可靠性也让人担忧。
图源:雷科技
第三个是数据采集和仿真难问题,人形机器人的训练需要海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的采集成本、数据质量、储存成本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若是后面再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对整个人形机器人的数据处理、储存有着更高的要求。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号称已经进工厂干活,但实际上干的都是搬箱子、打螺丝这种重复性高、单一品种、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还没法给它们执行更复杂、更高级的工作,这也是现今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局限性。
图源:小鹏汽车官网
商业化之路尤为坎坷
任何产品面世之后,需要面对的都是商业化问题。人形机器人也不例外,那么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如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短期来看,人形机器人不是一门好生意——研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落地慢,这些都阻碍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产人形机器人基本在60万以上,这样的价格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这其中落地量产算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个挑战,毕竟演示中的人形机器人表演再花哨,没有能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终究难以服众。
特别是在机器人马拉松、机器人运动会等名场面出现之后,外界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前景还是不太看好的。
图源:雷科技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个体差异也让用户担心,走到量产这一步就证明机器人的质量、各方面表现基本趋于稳定,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若是量产的机器人质量参差不齐,买机器人就如同抽盲盒一样,这就有点搞笑了。
如何打消用户的顾虑,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百姓家,这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总结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这也代表着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尝试走进人类社会之中,在经历机器人马拉松、运动会之后,机器人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思考,降本增效与商业化都是现今机器人厂商要面临的问题,或许整个行业还会迎来一轮大洗牌也未可知。
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赛结束了,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马拉松才刚开始。
来源:雷科技
本文图片来自:123RF 正版图库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美的机器人进厂拧螺丝!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到底面临哪些难题?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在线会议观看回放>>> AI加速卡中村田的技术创新与趋势探讨
-
4月30日立即下载>> 【村田汽车】汽车E/E架构革新中,新智能座舱挑战的解决方案
-
5月15-17日立即预约>> 【线下巡回】2025年STM32峰会
-
即日-5.15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安森美Hyperlux™ ID系列引领iToF技术革新
-
5月15日立即下载>> 【白皮书】精确和高效地表征3000V/20A功率器件应用指南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