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人形机器人的冰与火:上游沉默撞上量产狂欢

2025-04-24 16:25
具身研习社
关注

图片

整机厂爱大供应商,但大部分企业又只能提供大供应商不爱的小订单。一个“襄王有意、神女无心”供需错配的尴尬现状就此诞生。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魔幻的一幕正在发生:

聚光灯下,戏码愈发抓马,人形机器人头部玩家们以"千台下线"的产能宣言轮番抢占头条,甚至突然闯入电商货架直面C端消费者,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姿态,好像让“量产时代”成为现实了,转角遇到的不是爱,而是人形机器人。

但商业世界的聚光灯从不照亮所有角落。

当我们将镜头转向理应享受产业红利的供应链上游,便会发现,聚光灯后,这场看似烈火烹油的产业盛宴,至今未能捧出供应链端的"宁德时代式寡头"。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供应商恒工精密的公告显示,人形机器人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76%,三花智控等人形机器人上游“当红炸子鸡”,也未披露过相关订单数量。

坦白讲,于大部分上游企业而言,这波人形机器人热潮下,最实在的馈赠或许是股价提振的K线图。

毕竟,几个月内迎来400%陡峭的曲线,实属可遇不可求。

 

图片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长盛轴承)

冷热交替下,一个灵魂拷问浮出水面:上游未动,中游何以造机?产业界的解题思路与灵巧手的进化轨迹形成镜像,头部玩家用自研利刃切开技术壁垒,却在无意间压缩了传统供应链的生存空间。

更深层的产业逻辑正在显影:在标准化尚未成型的混沌期,背负重资产压力的上游厂商注定陷入"等待戈多"式的观望。毕竟,唯有技术路线收敛带来规模效应,才能解锁边际成本递减的魔法。

这场冰火博弈的本质,实则是新兴产业必经的"青春期阵痛"。打破怪圈,需要的不仅是单兵突进,而是一个双向赋能的产业飞轮——终端场景的真实需求必须穿透整机厂商的技术路线选择,进而为上游腾挪出精准的研发空间,反哺形成成熟供应链体系,又将为规模降本注入确定性动能。

当这个价值传导链条真正跑通之日,才是良性发展之日。

中游有意,上游无情?

 

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和上游的态度都处于并不坚定,略显暧昧的现状。

在跟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沟通后,具身研习社总结了两种普遍声音:部分厂商认为有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便可以直接采购,能省去大量时间成本;另一部分厂商则认为,上游零部件迭代速度跟不上中游,且难以形成技术路线差异化,自研并不浪费时间相反能减少适配环节的失误。

从采购来看,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和上游供应商还处于“双向考察期”。

整机厂侧,无论是减速器还是丝杠,都要找很多不同厂商、不同产品进行测试。某人形机器人厂商研发人员郭亮(化名)对具身研习社表示。在采购时主要考察核心零部件的性价比、可靠性、稳定性、使用寿命、供应链管理能力。另一位研发人员也向具身研习社表示,更偏向综合能力较强的大供应商。

当整机厂将目光瞄准知名供应商,以期获得核心零部件的“确定感”之际,面临的却是订单量难以匹配的状况。

“大厂根本看不上小订单”郭亮坦言道。

一方面,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投入成本巨大,小订单难以摊薄成本且极具不确定性,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当下还不是个“有搞头”的生意。相比之下,汽车、清洁机器人的出货量更大,在同样时间内,能为其带来更多收益。

另一方面,由于中游技术路线不同,尚未标准化导致各家诉求也并不相同,难以通过统一标准产品实现大面积铺货,这并不符合上游的商业逻辑。

二者因素叠加下,导致上游在接受订单时也更愿意选择订单量相对较大、底蕴深厚的人形机器人厂商。据第一财经文章,恒立精密工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接受人形机器人订单的时候会有意挑选行业的头部厂商,比如小米、小鹏等, 毕竟目前整个行业还在发展早期,我们也害怕过早铺开造成资源浪费。

整机厂爱大供应商,但大部分企业又只能提供大供应商不爱的小订单。一个“襄王有意、神女无心”供需错配的尴尬现状就此诞生。

而这也是自研这条路越走越宽的原因之一,不仅能掌握技术话语权,还能逃离受上游限制的窘境。此前在跟某人形机器人厂商沟通之际,也曾听到相似的声音“我们是被逼做自研的”。

“如果按照性价比来看,自研更有优势”。郭亮说道。实际上,这条路宇树科技已经跑通了,90%的自研率让宇树科技成为价格屠夫,一刀劈向9.9万时代。王兴兴还曾豪言“不要跟我比成本”。

一方面,基于自身产品的特点,能够开发出更具差异化且更适配的产品,有利于后期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实验室是一个不断推到重来的过程,自研能跟得上迭代步伐。

由此可见,且不管自研原因如何,但从长期视角来看这定是一条相对有确定性回报的事情。只不过该脉络对于整机厂资金控制能力、商业化进展、融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具身研习社走访多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厂时发现,任何种类的核心零部件都不是“形影孤单”的出现在研发场地中,整面墙和货架上,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同类型核心零部件排排站,上演零部件的选秀,蹲一个“c位出道”的机会。

这是新兴产业必经的成人礼,当技术路线尚未收敛成型,量产规模仍处萌芽阶段,整机厂与供应链的"商业暧昧"或将持续发酵。但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头部企业破局者撕开成本天花板,随着终端场景需求逐渐清晰,这场产业探戈终将踏准节奏。

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没有永远的单相思,只有永恒的利益共振。

不是无情,是再看看

 

春江水暖鸭先知,产业火热上游先知。

想要知道人形机器人究竟需要哪些上游支持,先来拆解其硬件核心零部件。从硬件核心执行系统来看,该系统在总价值中占据约60%-70%的比例,成本最高的模块。包括,旋转关节电机减速器);线性关节行星滚柱丝杠梯形丝杠);灵巧手空心杯电机腱绳)。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其中,丝杠价值量占比最高,大约在19%-25%之间,无框力矩电机价值量占比16%-20%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价值量占比13%-18%空心杯电机价值量占比8%-12%

其次还有感知系统的传感器(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控制系统的芯片、编码器等。

这些核心零部件往往成群结队出现在同一个人形机器人中。例如一个人形机器人有多少个自由度就需要用到多少个关节,仅一个灵巧手上就能搭载十余个传感器。

由此可见,零部件是以指数级出现在人形机器人身上的,哪怕下游销售量只为1”,上游也能在后面加个0

因此,上游不是没感知到热潮,只是在等一个“奇点时刻”。特斯拉供应商北特科技曾表示“公司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若要正式量产,仍需解决诸多问题,公司配合客户研发的上述部件也仅处于样件阶段,并未被客户正式定点,更未形成收入。”

在北特科技看来,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也愿意配合客户做小规模生产测试,但尚未看到具体回报,截至20249月其还未取得客户定点订单。

北特科技和恒立精密底层逻辑相同,都属于“方向确定,客户不确定,所以再看看”。透过北特科技可见,上游路线的每一个环节都属于重资产投入,当下“等待戈多式”态度的本质并不是不看好其发展,而是想等等更大的商业故事。而这个更大的商业故事,显然不是百台、千台的的支撑起来的。

不过好在,部分上游已经开始动身布局,有望尽快打破当下双方“单相思”的窘境。

三花智控已经将机器人相关业务提上重点日程,宣布拟投资不低于38亿元,在钱塘区建设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和域控制器研发及生产基地。还与绿的谐波共同研发与生产谐波减速器,进一步深化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布局。拓普集团宣布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

开辟新生产线,上游能尽快满足中游整机厂的需求,且能为自身博一个未来。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按照客户量产100万台计划测算,假设大规模量产下执行器总成单机5万元,净利率平均达10%,可为三花智控贡献35亿元利润弹性。

但想要彻底打破产业迷思,光凭中游需求旺盛、上游布局两个发力点,难以完成产业逻辑自洽。

还差两步走向婚姻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极致拉扯的暧昧期”,藏在两个看似简单却互为因果的命题里:若上游零部件无法突破“万国造”的碎片化困局,如何支撑中游的规模化野心?若终端需求始终悬浮于“实验室幻想”,又如何倒逼技术路线的收敛与统一?

这场产业革命的通关密钥,正藏于标准化与需求的双螺旋结构中。

第一重关卡:标准化的“破壁之战”。当前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的“非标困局”,本质是技术路线百家争鸣的副作用。从丝杠规格到减速器接口,各家整机厂的自研体系宛如巴别塔,让上游供应商陷入“定制化炼狱”。

破局的关键在于寻找最大公约数,正如3C产业曾用Type-C接口统一江湖,人形机器人亟需头部玩家牵头制定“基础协议”。当关键部件的兼容性标准逐步成型,上游的重资产投入方能脱离“赌徒逻辑”,转向可复用的规模经济模型。

第二重关卡:需求锚点的“迷雾突围”。终端场景的模糊性,恰似笼罩在产业链上空的“量子迷雾”。消费级市场幻想服务型机器人成为家庭标配,工业级市场期待柔性制造革命,而现实是两者均未跑通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打破僵局需要一场“需求验证运动”,唯有让机器人真正浸入垂直场景的“压力测试”,才能沉淀出普适性需求。当某个细分领域率先实现万台下线的临界点,产业链的飞轮效应将不可逆地启动。

这将是一场产业上中下游协同进化的三重跃迁:

技术路线收敛期:头部整机厂推动基础模块标准化,类似安卓阵营的OHA(开放手机联盟)模式,在保持差异化的同时共享底层技术生态。

需求-供给共振期:特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为上游提供明确的技术参数指引,形成“需求定义标准-标准指导研发-研发降低成本”的增强回路。

产业协同升维期:当执行器成本因标准化下降、传感器因规模化量产降价,人形机器人将正式迈过“商业奇点”,届时供应链的星辰大海,或许比整车产业更加波澜壮阔。

唯有标准化与需求的双螺旋完成最后一次缠绕,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或将上演比新能源汽车更震撼的跃迁神话。

       原文标题 : 人形机器人的冰与火:上游沉默撞上量产狂欢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