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盯上同一块肥肉,无人驾驶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想象力?
过去十年,汽车工业的基调都是围绕机械硬件展开的,汽车的升级更新也是聚焦于硬件层面的迭代,比如说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不过近两年,汽车行业的方向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以特斯拉诞生作为原点的新型汽车,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而之后大肆崛起的新兴车企更是为新型燃料、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打了一针又一针的鸡血。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汽车的发展方向不再按部就班,连造车的企业也不只是那批墨守成规的传统车企。科技巨头不断加码,使得原本传统的造车行业更是多了一份互联网的味道。BAT自然首当其冲,以不同的姿态进入到这场变革中,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亲力亲为的选择造车,而是纷纷瞄准了无人驾驶系统这个方向。
百度的姿态——全力以赴
近些年,百度的日子过得不算舒坦。在下了O2O这步臭棋之后,市值也差点被后来者京东赶超。不过一直被冠以“中国谷歌”头衔的百度终于回过来神来,回归到了技术本身,部署了“ALL IN AI”的战略重心。无人驾驶作为AI落地场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得到了百度足够多的重视。
还有一个侧面可以反应出百度之于无人驾驶的决心,即李彦宏一改往常低调的形象,屡屡为无人驾驶站台。去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不惜以受到罚单的风险将车开上了五环,为自己的无人驾驶做了一波强有力的广告,还有后续的无人车进雄安、亮相央视春晚等活动。虽然一系列的营销有蹭热点之嫌,但是百度对于无人驾驶领域的觊觎有目共睹。
布局方面,百度也是最激进的那一个。早在2014年,百度就已经着手对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计划,2017年,百度更是推出了Apollo自动驾驶平台,并且与博世、福特、英伟达等公司共同成立Apollo理事会,步调上甩开了另外两个竞争对手。
阿里的姿态——且行且看
相较于百度,阿里对于无人车的态度就显得没那么激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阿里对于无人驾驶的定位是其物联网布局的一部分,介于电商的基因,其初衷只是希望通过“迷你无人车”来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并且在落地研发的过程中,阿里也并没有像百度那样声势浩大,与上汽共同研发成为其主要的布局方式。比如与上汽集团联手打造“互联网SUV”荣威RX5,共同投资互联网汽车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斑马等。
所以从大的基调来看,阿里并没有将无人驾驶独立出来作为研发重心,而是将其作为互联网打入未来智能终端的大方向。
腾讯的姿态——蓄势待发
阿里的风格是马云式的文科生,到了腾讯这边,就脱离不了马化腾式的理科生思维。产品思维一直是腾讯的固定风格:先布局、再应用,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对应到无人驾驶领域,腾讯依然在延续着这样的节奏。马化腾在全球汽车AI大会上,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卖水者”,意在成为高精尖技术和接地气应用之间的连接器。并且与马云采取联合研发技术的态势不同,马化腾甚至都并没有尝试亲自动手,仅仅用17.8亿美元换来特斯拉5%的股份来实现对于无人车领域的布局。除此之外,腾讯车联“AI inCar”系统也是姗姗来迟,直到今年才真正落地与大众见面。
腾讯相比百度和阿里更佛系的做法,也表现出其对于无人车的态势:希望把智能网联汽车看做入口,以完成自身游戏、设计、内容方面的流量输送,而并非亲力亲为,聚焦无人驾驶车本身。
无人驾驶的想象力
BAT态度稍有偏差,方向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无人车未来的展望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通过无人驾驶技术以及智能操作系统,完成对于以汽车为中心的“第三场景”的抢占,最终成为汽车界的苹果。
众所周知,苹果的成功硬件只是其中一部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基于IOS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完成了对于塞班系统主导的功能机的颠覆,真正把手机从通信工具变成了个人计算娱乐平台。
而如今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变革”正发生在汽车行业。传统汽车中,驾驶员双手无法得到解放,因此基于汽车的娱乐设施被局限在了音乐、导航、收音机等范畴,这像极了功能机时代人们对于手机的态度,不过这一切或许都将在无人驾驶普及后被推翻。
举个例子,80%的美国人每天驾车时间平均为50分钟,而无人驾驶汽车能帮助司机在此期间去做其他事情,那么这么做将可以节约出来的时间有多少呢?根据麦肯锡公司估计,无人驾驶汽车如若完全普及,每天将为全球司机节省的时间总和高达10亿个小时。
显然这是一个巨大的风口,驾驶时间的解放意味着给了巨头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毕竟巨头们过去的竞争实则是围绕着争夺用户时间的竞争。比如,阿里可以根据自身电商的优势以及用户的行驶数据的分析,在乘客用车过程中完成对于用户的精准营销;再比如百度能够通过对于用户时间的占用完成广告流量的转换,而这也是搜索时代百度一直在做的事;还有腾讯,基于微信的社交场景同样可以复制到汽车场景中。
可以说,车联网是一块互联网企业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试金石,无人驾驶则是开疆辟土的重要一斧。既然是通往未来汽车的入场券,笔者相信三者围绕着无人驾驶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但对于最终的胜负,显然不仅仅是局限于技术层面的领先,更是三个巨头能否围绕汽车描绘出一个真正的“刚需场景”,并结合自身优势让其落地。
总结
回想十年前,那些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无人车,时至今日竟已触手可及。当初谷歌第一个提出无人驾驶概念时被认为天方夜谭,如今却也已经被应用在了不少的汽车上。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加持下,汽车会突破交通工具的局限,带给我们更多的相信空间。
不过硬币另一面,任何颠覆革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布局、积累的最终过程。BAT的相继布局,相信会为中国未来汽车的发展增添不少的变数。
END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