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车企遭遇三大“拦路虎”,何时能拿出量产车?
你会如何去评判一个汽车品牌?设计、质量还是悠久的历史?显然每个人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被一个品牌所吸引的理由也不同,但这一切都源自于产品本身。反之,如果你拒绝或者不看好一个品牌,原因也都出在产品本身上,就像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兴车企,他们迟迟未来且毫无头绪的量产消息,让这些品牌与我们的对话永远显得空洞。
是难量产还是不想量产,背后三大问题你怎么看?
■ 流水线、品控标准、资金储备,新兴车企们如何面对?
■ 融资未到,续命难保,量产大业从何而谈?
■ 概念车光鲜亮丽,技术落地难上加难,造车真就那么简单?
在行业用词严谨度上,目前已经达到“量产状态”的新兴车企其实并不算少,但事实上对于用户而言,真正的量产状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产能稳定、品控过关、交付及时。由此来看,目前的新兴车企在符合用户心中的量产状态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在达到这个状态前,很多已知和未知的问题,任何一个差错可能都会影响这个“量产状态”的结果,甚至满盘皆输。
拿特斯拉这个鲜明企业来举例,在经历了Roadster、Model S和Model X三款车型的稳定量产之后,在最新车型特斯拉Model 3上仍然出现了严重的量产难问题,而发生在其身上的诸多问题也在一一对应着现在新兴车企正在面临的难关,如果把这些问题用状态去描述,我觉得应该是“难解决”“非常难解决”以及“几乎不能解决”。
● 难解决:在流水线层面的经验不足
为何产能数字会与预估值有如此大的差距?想必这也是很多新兴车企目前都在焦急解决的问题。生产线的建立、零配件供应链的问题、装配环节的品控标准,以及作出毛利率的估算,这些我们作为旁观者都能够察觉到的硬条件,对于这些初入汽车行业的新兴品牌们更是心知肚明。面临市场审阅的头一关,无论之前在“PPT”和概念车阶段如何的理想丰满,但在进入量产期的过程中,这些企业背后的硬件能力将浮出水面。
在解决硬件问题上,寻找好的代工企业是目前主流的套路,但也有少数企业选择自建工厂。前者从大局观上看,更容易也能更快的实现量产进度。而后者则能更好的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属于确定了要打持久战。但两种路数也都有各自的直观风险,如何评估就是车企自己的问题了。
在量产车试产阶段,车辆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双方严格尊重已经拟定好的标准,可如果出现了偏差,轻则停工重做,重则要改流水线。这里面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之外,时间也在这样的试产磨合中一天天的耽误。所以寻找一家靠谱的代工厂看似容易,但背后双方的磨合期一旦出现信任崩塌,重新选择一家代工厂可不是像换餐馆那么简单。
而自建工厂,除了要有充分的储备资金之外,生产资质审批、土地审批、工厂建设以及流水线设备引进,时间成本将是核心难题,需要车企负责人拥有极大的耐心和长远的战略规划。
● 非常难解决:融资是续命本钱
资金流是一家车企在决定研发车型时就已经做好的提前准备。而品牌融资应该是当企业有阶段性成长后,能够得到资本市场进一步的认可,属于锦上添花。
但反之,目前很多新兴车企正在将这两个概念混淆,所谓的资金流完全要依靠等待融资来解决,这也是为何之前市场对“PPT造车”嗤之以鼻,“骗融资”似乎是目前所有新兴车企在用户心中无法逃避的一顶帽子,跟之前的新能源造车大潮时的“骗补”帽子有一定雷同。
一家车企到底需要准备多少的资金流才能满足一台车从设计到最终量产进入市场?
在资本市场不可能雨露均沾,过去几年时间里数十家新兴车企同时出现,但能够得到融资的企业并不算多。有人曾将造车势力与共享单车做对比,但两个行业的体量级别差距太大,前者融不到资大不了赔个几百万,但造车这件事可就要严肃太多了。
● 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美好的技术概念如何落地
将“技术难落地”作为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并不算夸张。大家回忆一下这两年新兴车企们推出的那些光鲜亮丽的概念车,一些我们目前在科技产品上都很难灵活实现的技术已经开始被疯狂的植入到车体内。人脸识别、感知系统、AI智能交互、4K级超大尺寸屏幕等等,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自动驾驶方面的美好设想,这些技术停留在概念阶段丝毫没有问题,但如果真的想把其中50%的技术进行落地,在工业层面的实现难度都是极大的。
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新的供应商体系也随之出现,除了传统整车领域博世、采埃孚、爱信这些我们熟悉的关键供应商之外,屏幕、芯片以及相关传感器企业正在组成当前新的供应体系,这其中还包括很多软件厂商,例如地图和算法公司等。就这些概念车提出的技术而言,能否落地和量产也将与供应商形成直接关系。就像之前网络段子说到的一样:当车企把屏幕做的越来越大,功能吹的那么强时,你们的供应商们知道么?
在概念车阶段,新兴车企无论说什么大话都是成立的,但每当向量产车迈进一步,这些技术落地的不确定性都会逐步显现,要么直接放弃,爽快打脸,要么就迎难而上,冒着品控出问题,技术标准达不到的量产风险硬着头皮上。
虽然这三个问题一时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但是很多车企通过各种方法在艰难的执行着自己的量产目标,以时间换空间,等待他们的到来。
更多一手资讯请关注ATC汽车技术会议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推荐专题
-
10 大胆,捷豹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