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提交IPO申请,和Lyft的战火从车市烧到股市?
日前,国外网约车公司优步科技(Uber Technologies Inc .)已提交首次IPO申请,公开资料显示,Uber将自己的IPO计划称为“自由项目”(Project Liberty),具体时间定在明年下半年。但知情人士表示,为了尽快抢占市场、保持竞争力,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沙希(Dara Khosrowshahi)希望尽快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申请。据悉,Uber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200亿美元,若此次IPO顺利,Uber有望成为美国第一家上市的网约车公司。
巧合的是,Uber强有力的竞争对手Lyft在前一天同样提交了IPO申请,仅比Uber早几个小时。虽然发行股票数量及价格区间等细节尚未公布,但Lyft邀请了摩根大通、瑞士瑞信银行和杰富瑞集团担任承销商,豪华阵容也算是和Uber针锋相对。
Uber和Lyft的网约车大战
近年来,Uber一直积极在海外市场不断拓展布局。2013年6月,Uber进入中国台湾,首次踏入中国市场;2014年6月,进入中国香港;经过在台湾香港两地的成功试水,2014年Uber在上海推出中文服务“优步”,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随后,Uber陆续切入中国多个城市的网约车市场,甚至一度超过了其大本营——美国的市场份额。
不过优步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其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时,正值国内网约车公司“滴滴”和“快的”如火如荼进行价格战之际。同年10月,优步进入北京,推出People's Uber并和百度达成战略合作。2016年6月,优步进入昆明,开拓其在中国的第60个用户市场,遗憾的是优步在中国的业务就此止步:仅仅两个月后,其中国业务被滴滴出行收购,Uber彻底退出中国网约车市场。
反观Lyft,虽然成立的时间晚于Uber3年,但发展迅猛。今年5月,Lyft在美国网约车市场的份额较18个月前增长率达75%。在Lyft努力追赶Uber期间,后者由于各种负面消息缠身,给了前者追赶的机会。
Lyft不仅在Uber遇冷期间招募其“失业”的司机,还通过铺放广告和补贴的方式加大营销力度以抢占市场。数据显示,Uber在应用商店的平均评分只有1.8颗星,同期Lyft的评分却达到了4.4颗星。
战火将蔓延到股市?
两大网约车公司前后脚的递交IPO申请书,引起一番热议。有媒体称这是两家“实力相当”公司的角逐和战争,因为“当双方有明显的强弱时,是不会发生竞争的;当竞争越来越多时,反映的客观现实就是实力越来越接近了”。不过亿欧汽车记者并不认同这种判断。
在融资方面,截止目前Lyft获得包括债务融资在内的各类融资51亿美元,而Uber的融资总额则高达200亿美元;
在规模方面,据Second Measur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十月,Uber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69%,Lyft为28%;Uber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万名员工,Lyft的员工总数约为5千名;
在业务方面,为优化公司的财务结构,Uber不仅向共享单车、自动驾驶等领域渗透,还增加了包括食品配送业务UberEats和卡车运输业务Freight等相关业务,而Lyft的业务维度则相对单一,只有网约车服务;
最后在营收方面,Lyft和Uber也相差甚远。华尔街日报曾预测,Lyft今年的收入将达到77亿美元,但Uber去年的收入就已达到了370亿美元;
不仅如此,在今年Lyft完成新一轮6亿美元的融资后,其估值约为151亿美元;而在同一时期,Uber向丰田出售了其5亿美元股份,当时Uber的估值约为760亿美元,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1200亿美元,足以可见资本市场对于Uber的认可和期待。
即便差距如此之大,Lyft仍坚持尽早提交IPO申请,与Uber相争“网约车第一股”的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是知名度的提升:Uber的知名度一直大于Lyft,这是不争的事实,若能抢在如Uber这种劲敌之前上市,对于Lyft在业内知名度的提升将会大有助益;第二是减小生存的风险:资本是有限的,而风险则是不可控的,企业的生存风险在上市后会减小很多,尤其是对于网约车的商业模式来讲。
不过话说回来,抢先上市并不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还需看企业的发展模式能否得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正如Glade Brook Capital Partners LLC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两家公司共同投资者保罗-哈德森(PaulHudson)在一次采访表示:“两家公司都选择上市将帮助网约车行业变得更加理性和有纪律性。因为作为面临公开市场审查的上市公司,再想随随便便烧钱就没那么容易了。”哈德森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和私人股东寻求在公开市场上市所带来的资金流动性,网约车公司的IPO计划还将给其他科技初创公司带来更大的上市压力。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