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第三品牌这件事没那么拧巴
文 | 吴迎秋
来自吴声汽车报道
近日,一汽-大众即将推出第三个品牌的消息被媒体证实后,引起了不少关注。在大多数人看来,在拥有大众和奥迪两个品牌后,又增加了一个全新品牌,无疑将增强一汽-大众的企业竞争力。但我也注意到,个别舆论对此却多少有些敏感,联想过多,不知不觉将一个简单的企业行为复杂化了。舆论将对这件事的关注点引向了市场以外,这肯定是一汽-大众事先没有预料到的。
主观化、情绪化是当前舆论场客观存在着的特点。这个特点背后往往会将一桩小事放大了看、往大了说,扭曲了事实也常常会发生。俗话说,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有时我们很难说,这种情绪和观点的表达方式有什么问题。一汽-大众在这件事上应该有自己的承受力。对企业来说,此时要做的事就是按市场的规律办事,满足消费者需求,因为这是最真实的。
我很赞成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推出第三个品牌就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其实,这件事在5、6年前就有动议。并不是个别舆论说的:看到了今天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了,大众汽车想推出一个第三品牌来“打压”自主。那时候,自主品牌还没有今天这样的业绩可以拿来说说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不是今天才有的事,相信所有的汽车企业都会认真研究如何获得最大的份额。这其中,消费需求的变化应该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年轻化、个性化已经成为主流汽车消费人群的主要需求。一汽-大众第三品牌的定位就确定在了年轻化和个性化,这一点非常吻合当前汽车市场的趋势特征。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断新品牌一推出就有了很好的市场基础了。
据了解,两个月后,德国大众将在总部狼堡举行发布会。大众集团董事长迪斯将亲自揭幕新品牌。可以看出,德国大众方面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资料显示,大众集团目前旗下有十一大汽车品牌,包括大众、奥迪、斯柯达、西雅特、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布加迪、斯堪尼亚、MAN(曼)、大众商用车,此次宣布的由一汽-大众首先推出的第三品牌是在大众品牌下的子品牌,绝不是个别舆论说的是一款临时拼凑的车,更谈不上“廉价“的产品。大众这样的品牌布局也绝不可能用“廉价”去砸了自己的品牌。即使退一万步讲,推第三品牌是因为看上了中国10万元以下的市场,大众也绝不去做这得不偿失的事。一汽-大众总经理刘亦功在与一些媒体交流时也强调了,第三品牌下的产品一定会严格按照德国大众质量标准生产。
我这里很想说说第三品牌的名字。说实在的,当我第一次听到将“捷达”命名第三品牌,内心也有些纠结。“捷达”是一汽-大众成功路上的幸运品牌,它的结实耐用,动力操控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用它来命名,质量、口碑效应绝对差不了。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会引起一些误读,会认为只不过将原来的捷达换个壳,所谓旧瓶装新酒的说法就这么来的。我也将这个顾虑跟有关人士作了交流。确切的信息是,第三品牌的“捷达”将是德国大众最新平台上的产品。但我觉得,大家关注这个名字的背后,其实是期望看到第三品牌“捷达”除了原汁原味的德国品质和风格外,还能否带来其它新的东西。此次围绕着第三品牌一事,个别舆论的焦点也在于此:一个老车型,没有任何新变化,只是希望用一个老牌子将车价往下压。这怎么可以呢?现在看,事实肯定不是这个样子。刘亦功介绍,除了全新底盘技术外,新的车型还采用了当前最受中国消费者关注的智能网联技术。
第三品牌“捷达”能否创新,如何创新显然是问题的关键了。据了解,最近,刘亦功在与外界交流时就反复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围绕着第三品牌的推出,在产品上一定要创新,但这种创新首先要基于对市场的创新洞察。新技术、新需求始终是新品牌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参考指标。营销模式、渠道建设等方面同样需要创新。据了解,明年新品牌推出后,将有220多家经销商网络建成。这些网络不同于传统的4S店,更多强调场景互联网体验,采用展厅体验+共享售后的模式。应该说,这样的思路和做法是对头的。无论如何,一个全新的品牌在市场上能否成功,消费者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而这样的感受在当前与过去有一个明显的差别,不仅看好的一面,还要看新的一面。就像当前汽车行业出现新造车势力一样,他们更多靠出新,因为在年轻的消费者那里,传统的汽车“老套”了。从这个层面讲,“捷达”有传统的优势,又能做到创新。第三品牌不仅有扎实的市场功底,还能在新时代、新技术的大背景下顺势而为,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新需求,哪有不成功的理由呢?我相信无论是德国大众还是一汽-大众应该是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的。如果有人非要分析大众推第三品牌的目的,一定要从这个点上去找。
源于市场,源于消费者,一汽-大众第三品牌这件事没那么复杂。
-THE END-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