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关于博郡如何消亡的故事,他有话要讲
如今,黄希鸣连同博郡汽车一起,落得一地鸡毛。
“至今我还在思考,博郡为什么就这样没有了?但似乎,我们又松一口气,可以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
回忆起在博郡汽车的这几年,李杰对这家新造车公司又爱又恨。从零开始的创业磨练,到如今彻底溃败,曾经的希望和憧憬早已磨得不成渣。
“很难,是真的很难,从建立公司到要有车的整个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会有多难。”
难的不止李杰,还有如今的博郡。
从2019年5月开始,博郡汽车一直频繁传出拖欠员工工资、拖欠供应商货款、变相裁员、融资困难等问题,博郡汽车已板上定钉走向末路。而更多的人也成为了看客,正在为博郡汽车数着倒计时。
在和李杰采访时他总在强调,“终于可以结束这种每天感觉自己使不上力,找不到工作方向的生活了。也不用去思考我在哪里,我在这儿干嘛,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不止李杰,使不上力,找不到工作方向,这是多数在博郡汽车工作过的人给予它的总结。
可是本应该在新造车势力大展拳脚的年轻人为什么会方向尽失呢?
如果还有兴趣回到故事开始的那一天,我们似乎能够预见,结束真正原因就源于博郡汽车的创始人黄希鸣。
一地鸡毛
处于风口浪尖的黄希鸣一定焦头烂额。
然而有意思的是,黄希鸣并没有像其他的新势力车企老总那般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及时止损于自己公司的负面情绪,哪怕连微博的澄清也没有。对于这样的老板,如果满分是十分,那在员工的心目中,黄希鸣一定不及格。
在能搜索到有关黄希鸣的简介中:长期任职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专注于整车性能开发、于2016年创办博郡汽车,是大家可以了解他的主要关键词。
但鲜少有人知道黄希鸣祖籍湖南,至今操着一口乡音的他说话总是不紧不慢,回答问题时往往轻声,甚至有些时候需要思考许久才会告之答案。
媒体在和黄希鸣为数不多的采访接触中,把“不易接近”和“内敛”这两个标签贴在了他身上。但李杰却有另一番解读,“黄希鸣应该是复杂的,在他身上可以折射出很多因素,摸不清猜不透,也找不到方向,我们在工作上往往需要去猜测,而非果断行事,这样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很难让我们在工作上找到着力点,很难。你说,一家创业型公司,天天要去猜测自己工作的正确与否,难不难受?”
的确,作为新一代的造车人,黄希鸣在年龄上属于“前辈级别”。像李斌、何小鹏、李想这类抓住70末尾巴的创始人们,总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号召力和激情,这应该才是造车新势力车企该有的动力,反观黄希鸣,虽没到暮年却给人一种“退休在即”到味道。
无数的事实证明,一家企业的风格便是领导者的性格体现。
显然在黄希鸣领导之下的博郡,并没有完全心领神会“造车新势力”中“新”字的含义。
在吐槽博郡汽车论坛中,总会出现“员工工作不积极,完全不符合创业公司该有的调性,大家主动性不高,黄希鸣作为老板,并不具备一个灵魂人物把公司串联起来的作用,我们是一家没有团队精神的创业公司”等话语。
不知道黄希鸣有没有看过这样类似的尖锐评论。
不过从2019下半年9月~10月南京办公室开始人去楼空,上海办公室从今年也相继关门的现状来看,黄希鸣的人格魅力值已经不值一提,甚至已没有人愿意为他奉献至最后。
如今,黄希鸣连同博郡一起,落下一地鸡毛。
“你知道吗?那场看起来不错的品牌之夜,我们后台的预定单只有几百,不到一千,可是老板竟然全不在意,哪怕是我们自己掏腰包花5000元先交个定金,让数据好看一些也行,可没人在意这件事情。”
2019年4月中旬,博郡汽车品牌在上海完成发布并在同年的上海车展上开启了博郡iV6的全球预订(补贴前为25万元~35万元,预订金额5000元),原定计划在2020年一季度开始交付至今没有实现。
而在演员林更新站台之下的博郡之夜,预计车型订单也没有突破千辆大关。更为诧异的是,上海车展之后博郡汽车方面也没有派专人跟进预定车型事宜,在博郡汽车眼中,预售这件事情,仿佛成了自己搭台唱戏,戏演完就结束了。
拿什么拯救你
曲终人散,博郡亲手推开了消亡的大门。
“能够撑到现在才说再见,也算是奇迹了。黄希鸣一定做过很多的挣扎。”李杰坦言。
而对于已经没有未来的博郡,能否及时脱身成为了黄希鸣最后的挣扎。
近日,接近博郡汽车的人士透露,黄希鸣已决定重新定位公司的商业模式。黄希鸣在公司会议上也表示,“博郡不会再继续往下走了。”随之而来的是6月10日博郡汽车召开会议,黄希鸣、副总裁李瑛、CFO易晓川等高管参加,宣布将由人力资源总监张畅牵头成立新公司。
博郡方面解释称,新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为了留住老公司无形资产,包括人、数据、知识产权、供应链等。新公司将以低价收购方式买入老公司资产,老公司有资金进来后会优先偿还员工工资欠款。
博郡方面还表示,目前张畅正与4家投资公司商谈,预计成功率78%~80%,时间预计2~3个月,首轮融资约1亿元。不仅如此,黄希鸣还辞去了南京博郡CEO、董事长的职位。
“成立新公司将其脱胎换骨”来形容之后要走的路,可在明白人眼中,博郡的这步棋就是为了撇清当下博郡债务问题,新公司一旦成立,博郡汽车留下的只剩一堆对内对外的债务。
或许早在美国读书期间就加入美国国籍的黄希鸣本可在博郡汽车结束后远走高飞。但由于南京博郡目前面临的法院开庭公告有4个,包括民间借贷纠纷、服务合同和承揽合同纠纷等,而南京博郡的诉讼问题,导致天津博郡股权被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冻结。
黄希鸣想走也走不了。
被逼无奈之下,黄希鸣在近日公布的一封公开信中正式道歉:博郡汽车目前确实遭遇严重的经营困难,并对给员工、股东、供应商、地方政府以及合作伙伴的发展造成的实际损失和不良影响致歉。
在信中他指出,“目前博郡汽车已自主研发i-SP、i-MP、i-LP三大纯电动整车平台,可满足不同级别的整车开发需求,目前已完成两个项目的样车开发及试制试验,首款产品接近量产。”
最后,黄希鸣也宣布,其个人作为博郡汽车的创始人、股东和管理层代表,将继续履行自己的使命和义务,严格遵照法律和公司制度的规定,也接受来自法律层面和到的层面的监督和审查,力争带领博郡汽车走出困境。
也许每一家企业在近黄昏时都会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来安慰别人,但或许最终他们只是安慰了自己。
博郡的首款量产车型iV6还是“胎死腹中”,而离职员工们最关心的工资问题能不能也一并得到解决,他们没有太多的信心。
万万没想到博郡汽车的“一战成名”竟然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不出意外,它将是国内第一家正式华丽宣告“死亡”的造车新势力。
如何走向末路
不可否认,黄希鸣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有着工程师坚定的心态以及内心的执着。但如今看来,即便当初刚起步的博郡汽车拥有着领先的底盘技术和整车工艺经验,也抵不过市场需求的快速更迭。
“黄希鸣总是把汽车行业没有先发优势之说,只有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从历史来看,老牌产品被后来者打败,在汽车市场确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之类的判断挂在嘴边。”李杰说,“黄希鸣认为博郡要做中国的丰田和大众,从一开始就不要去和新能源车企相比,要和燃油车竞争才是博郡汽车的市场。”
此话放在前几年听上去颇有英雄气概,但仔细想来,他认为的新造车势力还在固步自封的老路上行走。哪怕是当下的丰田和大众也开始学习造车新势力的敏捷度和对市场快速的洞察力。
从最近特斯拉问鼎全球市值第一车企以及大众内部因迪斯调任后一系列事件看,传统车企的舞台显然开始衰败。全新的新派思维,产品思维已悄然被新势力车企们占据,他们显得更明白用户们需要什么,关心什么。
所以当智能科技、无人驾驶成为年轻一代车主们关心的话题时,博郡竟然还在一味强调着车型产品的安全性、品控性,就连博郡最底层的员工都明白,黄希鸣口中一再强调的质量安全性本就该是作为一款车型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核心需求,并不能作为产品卖点。
但在黄希鸣眼中,这就是他所需要的。可惜的是,他做需要的,并不是市场导向。
“我曾经问过自己,博郡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可想来想去,竟然没有一个积极正面的词汇。”说完这句话,李杰在博郡的职业生涯也正式画上句点。
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从不考虑营销,团队之间缺乏沟通,没有执行力可言,这应该就是李杰所亲身经历的博郡企业文化。
从无到有,博郡一直在为自己减分,对于员工而言,希望的火苗也越来越小。在松散的团队作战下,iV6车型也因为零部件等的问题被一再改进,成为了“一直在路上,却从未可能量产”的车型。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懂得经营的人或许更能如鱼得水,想必黄希鸣并不是一个善于经营之道的人,毕竟也只有他会说出,“做车其实不需要那么钱,别人家动不动几百亿,我觉得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话语。
你看,何小鹏就知道“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
显然,在黄希鸣的规划中,营销投入、渠道布局、用户沟通全部不在他的花钱范围之内,底盘工程师出身的他,一直没有转变自己的角色,事到如今,还能拿什么拯救你呢?
如同墨菲定律一般,如果事物朝着有变坏的可能发展,那么无关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博郡汽车亦是如此,破罐破摔的它早已经没了当初创立之时的自信,而黄希鸣认为的“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要能够和最优秀的品牌竞争,比如特斯拉、奔驰、大众,不然就很容易被‘打死’”的这番言论,听上去也变得颇为可笑。
注:应受采访者要求,文中李杰为化名。
-END-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