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上市后,能在巨头环伺的格局中讲出多少故事?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认为滴滴会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的时候,嘀嗒反而抢先跨出那一步!
十一假期之末,嘀嗒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IPO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海通证券和野村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如IPO成功,嘀嗒则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
嘀嗒成立于2014年,彼时滴滴正与快的展开烧钱补贴大战,杀的难分难解。于是嘀嗒选择避其锋芒,将顺风车业务作为主攻方向。
2015年,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滴滴旗下业务覆盖打车、顺风车、出租车等业务,补贴大战戛然而止。滴滴顺势整合,然而大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网约车平台的竞争结束,而是更加激烈。
此次嘀嗒上市,或许是看到了滴滴围绕顺风车领域的一系列布局,嘀嗒再不管不顾的深耕顺风车领域面临极大危险;而悄然铺开的出租车业务,还没有形成对业绩的实质性支撑。基于此,IPO则可以融入业务拓展的资金,并进一步提高嘀嗒的市场知名度和资本运作能力,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这个角度说,嘀嗒不一定只是贪图“共享出行第一股”的虚名。
需要《紫金商业评论》的用户们注意的是,嘀嗒的顺风车业务之所以开展的比较顺利,是因为滴滴众所周知的安全问题,无奈撤下顺风车业务,而在这两年推动顺风车的业务中,滴滴总是不断的强调安全问题,投鼠忌器、走两步退一步。嘀嗒抓住顺风车的机会乘势而起,是幸运,也有挑战。
比如说,顺风车的合规问题,一直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滴滴顺风车面临安全问题,嘀嗒也不例外,相应的安全投诉,在新浪黑猫中屡见不鲜。更让嘀嗒头痛的是,随着滴滴调整战略、阿里入局、美团入局,滴滴依靠自己的体量,还能在巨头环伺的格局中讲出多少故事,创造多少奇迹?
顺风车不会一直顺
滴滴顺风车因为安全问题下线,给了其他人很多机会。在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下线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顺风车司机、用户往嘀嗒出行流动,使嘀嗒出行悄无声息的壮大起来。
在滴滴出行缺位顺风车的几年时间内,嘀嗒出行迅猛发展,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再加上嘀嗒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在出行领域率先实现了盈利。
嘀嗒的成绩有目共睹,从第三方的数据中可见一斑。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按照顺风车搭乘次数来看,2019年嘀嗒出行成为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市场占有率达到66.5%;按照搭乘次数来看,2019年嘀嗒出行在中国出租车市场的出行平台里居第二。
而这,也更为直接的反映在嘀嗒出行的用户数量上。截止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8亿,在嘀嗒平台上的月活跃用户数量为1470万,累计搭乘乘客数量3670万。注册的车主数量超过1900万,通过车主认证的突破1000万;注册出租车司机累计突破190万,通过出租车司机认证的超过80万。
而嘀嗒出行的GTV规模,也随着用户的大幅增长而出现高速增长。2017年-2019年间,嘀嗒出行的顺风车GTV分别达到7亿元、19亿元、85亿元,在2018年、2019年实现171.4%、347.4%的同比增长;同时顺风车相对应的搭乘订单分别为2360万份、4820万份、1.785亿份,在2018年、2019年实现104.2%、270.5%的同比增长。
这样的用户规模和GTV,保证了嘀嗒出行的营收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在2017年-2020年上半年间其实现营收为0.49亿元、1.18亿元、5.81亿元、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702万元、-10.7亿元、1.7亿元、1.5亿元。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经调整的净利润率为29.7%、48.6%。
不过嘀嗒的好运气不会一直有,滴滴顺风车卷土重来,嘀嗒面临的压力陡然增大。
去年11月,滴滴顺风车整改之后在7座城市重新上线试运营;今年3月,滴滴面向年轻用户市场在二三线城市上线了花小猪打车。今年7月,滴滴又分拆拼车事业组,更名为“青菜拼车”独立运营。这一系列的举措,实际上还是围绕着顺风车业务在做文章。
嘀嗒目前主要的业务就是顺风车和网约车,如今难免和滴滴有正面冲突。而嘀嗒顺风车虽然目前市占率第一,但是其APP的活跃用户数却远不及滴滴。据统计,截止2020年5月,滴滴出行的APP活跃用户数为5439.48万,而嘀嗒出行的活跃用户数只有585.65万,几乎只有滴滴出行的十分之一。
嘀嗒的顺风车业务,随着滴滴的几个杀手锏一一使出,未来不会一直顺,嘀嗒要早做准备。
嘀嗒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嘀嗒出行寻求上市,是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战略之举,而作为主打顺风车和出租车业务的出行垂直平台,其轻资产模式有利有弊,在未来的扩张中可能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壁垒。
1、轻资产的利弊
现在看来,嘀嗒实现盈利,其高变现率是建立在轻资产的模式上的,这一方面能让平台以较低的经营成本运转,但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嘀嗒对核心资源的掌控能力,在后续的规模扩张和竞争中处于劣势。
嘀嗒的业务比较简单,核心业务是顺风车,网约出租车处于起步阶段,此外还有一些广告与其他服务收入。嘀嗒主要的变现方式是收取信息服务费,这是其轻资产的核心。即嘀嗒本身不拥有车辆,只是通过匹配双方的需求信息获得中介费。这种模式风险小,好调头。
从本质上来说,嘀嗒的主要业务是信息撮合,促成顺风车主和用户之间的信息凑合,并收取服务费。而出租车业务,目前在试点城市,主要向出租车司机收取服务费来变现。
嘀嗒能够快速崛起,得益于这种两头撮合,中间挣手续费的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掮客。掮客自古有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投入的沉默成本不高,却可以撬动双方交易,盈利的难度相比滴滴,要更为容易。而轻资产也有弊端,你只能撮合,而不管是车主,还是用户,供给还是需求,并不受嘀嗒的掌控,随着嘀嗒的发展,这种矛盾会更加凸显出来。
2、安全问题
滴滴面临的安全问题,嘀嗒一个也别想跃过去。滴滴的名声差在顺风车的安全问题上,这不能说明嘀嗒的名声比滴滴好,只不过有滴滴挡在前面而已。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目前嘀嗒牵涉20宗被列为被告的未决诉讼,其中19宗涉及人身伤害、与汽车事故有关的财产损失,私家车主与乘客有关于索偿总额约为590万元的顺风车出行纠纷,1宗涉及顺风车乘客有关于索偿总额少于1400元的车费付款纠纷。
顺风车作为嘀嗒的核心业务,其安全问题一直不容忽视,滴滴出行此前的安全事件就是前车之鉴。而滴滴一直不用顺风车的名头,围绕顺风车,不断的细分市场、细分用户的推出相关业务。
这说明滴滴对于顺风车这块肥肉,是不会放弃的,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滴滴已经解决安全问题,现在最大的难点是让用户相信安全已经没有问题,同时让监管层相信滴滴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3、合规问题
2016年,国务院颁发的指导意见只是将顺风车与网约车从定义上区分开来,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与后续监管动向。目前各地监管机构颁布的顺风车运营规定,具体细则不同,执行规则不同,合规条件也不同。
所有的法律法规适用于网约车服务,对于顺风车业务尚无完整全面的法律法规。随着监管部门对于顺风车的监管逐步重视,嘀嗒将面临巨大的合规问题和成本支出。例如,因为缺乏适用于网约车服务的相关执照,嘀嗒顺风车累计被行政罚款77宗,总计缴纳了207万罚款。
虽然罚了款,但顺风车业务能否持续的运营,还是要看监管机构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2019年,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多次联合约谈网约车平台,要求堵住安全风险隐患,严格规范顺风车。因此,在顺风车上心存侥幸,必然会将自己推到危险的境地。
4、行业巨头的竞争
在共享出行的市场中,跃跃欲试的玩家很多,其中并不缺乏巨头。
首先,滴滴在经过了沉寂之后,为了夺回更多的份额,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动作来抢占市场。今年年初,滴滴创始人程维提出了“0188”战略,即将安全作为滴滴发展的基石,没有安全一切归0;三年里实现全球每天服务1亿单;国内的出行渗透率达到8%;全球服务用户MAU突破8亿。滴滴在该策略下,一口气在细分市场推出青菜拼车、特惠快车、快的新出租和针对下沉市场的花小猪打车。
其次,阿里也早已入场。早在2017年,高德就推出了聚合打车模式,其打造的出行平台“高德易行”接入了滴滴、神州专车、首约汽车等第三方网约车。另外哈啰出行,对于顺风车市场也在布局。
第三,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美团,不会错过出行市场这一环。美团在经过了直营模式的试水之后,同样转身做起了聚合模式接入了众多第三方网约车。根据美团官方给的数据,目前美团打车已经覆盖近42个城市。
以上,不管是轻资产问题、还是安全、合规、巨头加入战局等问题,即便嘀嗒顺利上市,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未来的嘀嗒机会很多,挑战也很多。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