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市场“狼来了”,苹果入局造车对谁最有利?
文 | 萧田
汽车界这次迎来了“真苹果”。
12月21日,有报道称:苹果预计明年9月发布Apple Car,比原先计划的2023年提早至少两年。
按照苹果iPhone备料会向供应商催货的惯例,苹果已经向多家中国台湾地区汽车零组件厂提出备货要求,包括和大工业、贸联-KY、和勤、富田等都已被列入首波供应链。
不仅如此,报道称,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有数十辆原型Apple Car。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无论是股价持续低迷的百度傍上“电动汽车”的概念连日疯涨市值重回600亿美元,还是特斯拉市值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十大汽车厂商之首,这些无不在说明着电动车市场的火爆和前景。
作为目前全球市值排名领先的科技公司,苹果进军汽车领域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化学效应。这位曾终结“诺基亚时代”的颠覆者很有可能又将颠覆整个行业的格局和生态。
造车市场“狼来了”
苹果公司在造车这件事上由来已久,早在创始人乔布斯时代就已经初现端倪。
就在2007年iphone面世的同一年,“汽车城”底特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通用的季度销量首次被丰田超过,福特迎来127亿美元年度巨亏。
当时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曾大声疾呼:“请乔布斯救救底特律吧!”
也许是听到了这声“求救”,乔布斯有意成立一家汽车公司:
“我们有平台去设计好一辆车,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打造一款汽车。汽车有电池、电脑、发动机和机械结构,iPhone上也有这些东西。”
此后,他和时任大众集团CEO马丁·文德恩讨论的名为“iCar”的汽车产品被曝光;《卫报》报道,他曾特意飞往旧金山与汽车设计师布莱恩·汤普森密谈。遗憾的是,直到2013年乔布斯去世,苹果的造车计划都没有落地。
好在接过衣钵的蒂姆·库克是乔布斯理念的坚定执行者,他曾表示:
“智能化的电动汽车同手机一样是电子产品,只不过体积更大——而能将不同电子产品连接到一起,本就是苹果最擅长做的事情。而电子产品需要的软硬件,苹果也都有。”
同年,苹果就推出了一款车载智能操作系统CarPlay,其首批合作伙伴包括法拉利、沃尔沃和奔驰,这是苹果历史上首次把自己的软件搭载在其他公司的硬件产品。
次年,苹果又推出“泰坦计划”,由苹果产品设计副总裁史蒂夫·扎德斯基亲自领导,研发自动驾驶汽车。库克特批“泰坦计划”可以任意从其他项目挖人,后来,该项目人数达到1000人之多。
当时,苹果申请了很多振奋人心的发明专利,包括静音电动车门、无方向盘和油门的汽车内饰、AR显示器、Lidar传感器、球形轮子等。2015年12月10日,苹果公司还分别注册了“apple.car”、“apple.cars”以及“apple.auto”三个域名。
轰轰烈烈的造车计划几乎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收割一波市场上的关注,问题也随之而来。
从毫无造车经验的科技公司到自动驾驶的整车,中间的步子实在迈得太大,到底是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还是半自动驾驶汽车,连内部高管间都无法达成一致,最终的结果就是和曾走过自主研发无人车路线的谷歌X实验室一样,均以失败告终。
此后,苹果主要把重心集中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方面,声量也越来越小。
但随着电动市场的火爆,尤其是特斯拉的出现颠覆了原有造车模式。近几年来,以“电车三傻”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以恒大、宝能为代表的房地产巨头,以及索尼、戴森等跨界玩家,在打造智能电动车上蜂拥而至,这让苹果的造车之心“死灰复燃”。
根据DigiTimes报道,苹果正在与台积电联合研发自动驾驶芯片,同时这也是为Apple Car展开部署,该媒体还指出,苹果已计划在美国建造汽车组装厂。
不同以往的是,苹果这次不是在开创新赛道,而是作为跟随者入场,在市场上迎来了众多热议。无论苹果造车这件事被不被看好,但它给整个行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必然是深远且巨大的。
整个“狩猎圈”都会变得强壮
此前,素有“苹果分析师”之称的郭明琪就曾爆料:苹果仍在研究整车技术,可能在2023到2025年推出苹果汽车,它将是苹果的“下一个明星产品”。
如今看来,从2023年到2021年苹果提前了整整2年的造车计划的背后,除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以外,也有其自身业务的瓶颈。
从1976年成立至今,苹果最引以为傲的硬件产品经过44年的不断创新成就了当下2万亿美元市值的商业帝国。然而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当苹果公司成为巨人之时,行业的天花板和技术壁垒,也决定了它无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为了寻找新的平衡点和增长曲线,“讲故事”是所有公司的惯用手法,即便是科技巨头苹果也不例外。
近年来,苹果公司的策略就是由硬件业务驱动的增长转为软件服务业务的增长。无论是Apple Fitness +还是Apple One的捆绑服务,苹果都试图让投资者像软件公司一样看待它,但效果一直甚微。
只有造车才能获得更高的市值,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这是当下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科技公司们不甘心只上车而自己走向造车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在政策层,中国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中国2035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提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目标要到20%,2035年纯电动汽车要成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日本政府计划2035年禁售燃油车;欧洲各国政府也制定了淘汰燃油车的时间表……
另一方面,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造车公司虽在资产规模、生产能力、销售收入、盈利水平等方面都远远不及戴姆勒、通用等传统车企巨头,但市值却纷纷开始反超。
魔幻的是,无论是政策的大趋势使然还是投资市场的普遍看好都没有完全撬动消费者市场,新能源汽车由于技术、续航、安全性等因素并没有那么受市场待见,特斯拉虽然超越行业第二丰田的市值一倍多,而特斯拉的销售量还不到丰田的1%。
以中国为例,根据盖世汽车数据显示,今年1-11月累计销量来看,Model 3排名第一,销量为113655辆;宏光MINI以77370辆紧随其后,埃安(Aion S)位列第三,销量40229辆。
而根据515网统计的前11月轿车销量,日产轩逸排名第一,销量为476341辆;排名第二的是大众朗逸,销量为380963辆;大众宝来以295687的销量位列第三。
如此一来,在有着上百年造车历史的传统车企面前,新能源汽车想要实现弯道超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汽车行业已经走到一个爆发的“转折点”,更像是这些年轻的车企单方面的狂欢。
对于苹果而言,此时上车很可能将这一进程缩短。事实上,不同于在美上市的蔚来、小鹏和理想,苹果入局造车具有很大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至今,苹果已经获得了超过100项汽车专利技术。截至2020年,苹果在汽车领域的专利技术已涵盖自动驾驶、充电、车载系统、车体结构优化等多方面。
苹果在硬件、软件领域的独到造诣注定了其apple car能够在汽车行业占据一席之地,除此以外,基于现有iphone系列产品的输血,苹果预计在 2020 年就投入了高达 190 亿美元作为汽车研发资金,作为对比,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金额约为 80 亿至 1000 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苹果还有庞大的粘性客户群体“果粉”,Apple ca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教育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确定的是,苹果可以让电动汽车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精彩。
鲶鱼市场再迎“鲶鱼”
在今年的“鸿海科技日”活动上,跟苹果关联最为紧密的富士康发布电动汽车底盘和软件平台“MIH EV开放平台”。与此同时,苹果正在和台积电谈判供应链协议,以在两家公司之间供应汽车电子产品。
显然,供应链和代工巨头给接下来苹果进入汽车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特斯拉等新势力品牌的护城河逐渐建立,市场对后发品牌所需要的创新能力要求无疑会越来越高,苹果造车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也同时意味行业的颠覆性。
据透露,苹果计划使用一种独特的“Monocell”电池设计,更活跃的材料可以被塞进电池里,这可能会让汽车的续航里程更长、更安全。知情人士称,“这会将电池推到全新的水平,就像人们首次看到iPhone一样。”
众所周知,在手机市场,苹果一直都以严格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著称,作为“链主”,从挑选代工制造商开始,苹果就秉持了极其审慎的态度和超高的标准。也因为此,苹果推动了这些底层供应链企业不断进化。
在苹果产业链光环的带动下,A股市场诞生了一大批“苹果概念股”,这些企业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整个中国手机行业向前。
回到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近年来崛起的造车新势力大多采用代工模式,在工信部2019年1月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明确鼓励汽车代工模式。
然而,汽车代工模式受到的质疑与争议从未停止过。特斯拉接连起火、蔚来两个月自燃四次......这些汽车质量的背后也无不透露着代工厂的品控能力。
汽车是关乎人身安全的重资产,需要严苛的供应链把控和技术的充分融合,已具有丰富供应链把控能力的苹果或许可以发挥一条鲶鱼的作用,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生态的重塑。
而在此之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这潭水已经有了国产特斯拉这条“鲶鱼”。“竞争是促进企业进步最好的措施和手段,特斯拉带来竞争压力是好事,便于我国车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终结果肯定是市场决定、优胜劣汰。”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直言,新能源车企业“不会都死掉,也不会都活下来”。
在特斯拉搅动之下,原本靠着政策的导向和丰厚的补贴PPT造车的车企们已被雨打风吹去,整个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
博郡遭遇严重经营危机、拜腾陷入欠薪一蹶不振、赛麟董事长跑路等这些基本“凉透”的造车新势力其实就是特斯拉作为“中国新能源车企标杆”的正向作用。
如果说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条“鲶鱼”,是催化中国新能源车企结束草莽时代的终结者,那么苹果这条“新鲶鱼”或许正是助推造车头部新势力走向合规时代的摆渡人。
对于“鲶鱼”来说,它最不希望的是看到池塘里出现另一条“鲶鱼”。和手机相似,苹果汽车定位应该会更偏向中高端市场。苹果与特斯拉的正面相对,只是时间问题。
但对于市场而言,苹果造车是一个重大利好。中国新能源造车市场和造车“三傻”或许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电动化时代弯道超车”的愿景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10日立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应用新进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