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巨头齐聚汽车圈 互联网企业入局意味着什么?
2021年刚刚开始的这个月,互联网和汽车圈都不太平静。
在苹果、百度、阿里巴巴相继宣布进入汽车领域或公布重大部署之后,1月19日消息,腾讯与吉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底座、数字化新业务及低碳发展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
至此,国内外科技巨头集结进军汽车圈,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BAT”全部入场。
苹果掀开造车的“面纱”
新四化是汽车发展大势,手持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三大天然优势,在汽车开启电动化征程之后,互联网与汽车产业摩擦出更多的火花。
在李斌、何小鹏等一众互联网干将出走,创造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之后,互联网与汽车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作为整个科技圈的大佬,苹果造车的消息不绝于耳。从2015年库克预言汽车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拐点,到后续“泰坦”(Titan)项目的几经沉浮,在遮遮掩掩的否认声中,苹果造车的传闻一直在撩拨科技和汽车产业的心弦。
酝酿几年之久,在特斯拉CEO马斯克打败一众老牌科技和汽车巨头,成为新的世界首富之后,在这个新年更始、产业交替的时刻,苹果造车的消息来得格外真切。
苹果这一波造车消息,首先由台湾媒体引爆,据曾经成功预测苹果手机新品发布的台媒《经济日报》报道,传言已久的Apple Car将提前至少2年发布,最早有可能在2021年,也就是今年第三季度发布。
还有台媒报道,目前苹果正在与汽车配件电子供应商进行谈判,并计划与台积电合作开发一款“自动驾驶芯片”。
随后韩国媒体报道,苹果正在接触现代汽车,双方计划在今年3月前签署一项有关自动驾驶汽车的合作协议,在美国乔治亚州的起亚工厂内生产汽车,或者新建一座苹果汽车工厂,预计初期年产能10万辆,最终年产能将达到40万辆。
搭建供应链、建立生产基地、新品发布搬上日程......一系列消息,逐渐勾勒出苹果造车的轮廓。
虽然苹果对此未置评价,但是整个汽车圈都感受了风暴来临的气息。对此,特斯拉CEO马斯克等汽车大佬纷纷发声,大众CEO迪斯更是表示,“与丰田汽车公司等传统竞争对手相比,手握资金和技术的苹果对汽车制造商的挑战更大。”
BAT巨头齐聚汽车圈
在全球顶尖科技大佬的号召下,国内互联网也传来了重磅消息。
百度率先响应。1月11日,百度正式宣布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巨头的争霸中,百度逐渐处于下风。在社交、娱乐、支付、购物等方面全线败退之后,自动驾驶成为了百度唯一拿得出手的“新招式”。
从2014年启动自动驾驶研究,到2017年成立智能驾驶群组(IDG)和 Apollo(阿波罗)自动驾驶平台,再到2018年宣布全球首款 L4 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正式量产下线.......
经过几年时间积累,百度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自动驾驶方面积淀最深的企业,拥有最丰富的牌照资源,智能车联方面合作品牌已经超过60个,合作车型高达400多款。
在苹果造车消息传来不久,一直在向苹果和乔布斯看齐的百度正式官宣,要牵手吉利,携手造车。
百度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动静一直很大,因此亲自下场造车不足为奇。
令人惊讶的是,在汽车领域一直鲜有“绯闻”的阿里巴巴,在百度官宣的第三天,也就是1月13日,在中国上海、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和英国伦敦三地同步发布了与上汽集团、张江高科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IM智己。
并直接在发布会上公布了一款智能纯电轿车和一款智能纯电SUV,宣布两款新车将分别在2021年年底和2022年上市。上车的速度,曹操都追不上。
随后在1月19日,BAT另外一大巨头腾讯也传出消息,与吉利就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丝毫不肯示弱。
互联网企业入局意味着什么?
前一阵子,网络还在热烈讨论电动车在冬天是否适用?哪些车企在电动化方面来真的,哪些车企在玩票?
苹果、百度、阿里集中下场要造智能汽车,如同是王者来到青铜局,这个消息如同飓风,瞬间席卷了整个科技圈和汽车产业。
为什么科技巨头要赶在公历新年刚过,农历新年还没来的时候紧锣密鼓发布这个消息?智能驾驶真的就这样刻不容缓吗?互联网巨头入局对整个汽车产业意味着什么?
谈到智能驾驶,很多人容易联想到科幻片里悬浮在半空中的汽车,或者是松开方向盘在公路上疾驰的Model X,这看起来很炫酷、但是又很难的样子。
再加上,国内喜欢提L1、L2、L3、L4等概念,各家车企的技术大多还停留在前面两位数打转,因此在有些人看来,智能驾驶对于普通人而言,还只是股票和基金鼓吹的一个概念,距离商业落地和现实生活还有很远很远。
按理说,技术都是时间的沉淀,除非长时间积累或者在技术上有突破,在自动驾驶商业落地方面,已经有一个天花板特斯拉在前面,其他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凭什么实力扎堆进入?
很多人有一个思维误区,就是把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画上等号,认为自动驾驶还有很多难题,智能驾驶就离得很远。
事实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动驾驶是让车子自己跑,智能驾驶是赋予汽车更多的智能。
可以这样简单理解,现在由互联网巨头掀起的这波“智能驾驶”浪潮,并不是传闻中高大上的“从人到机器驾驶”的技术革命,只是在汽车领域,重新上演一次手机的产业变革而已。
要让汽车自主穿梭在公路中间或许很难,但是把汽车装扮成一个大型的智能手机,国内外科技巨头却很熟悉,只要给汽车联网,装上一块屏幕,再装上需要的应用就可以了。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百度、阿里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会相继入局,而且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集中入场。
因为这个是他们的老本行。
重演手机产业变革的一幕
从老式键盘手机全面替换成智能手机,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虽然说汽车是更大的消费品,不可能普及那么快,但是这个时间可能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长。
试想一下,当互联网和车企造出可以打电话、发微信、自动导航、看视频、玩消消乐、打王者荣耀,还可以根据需求定制车内空间、更加舒服、有个性的汽车,与现在只有简单出行功能的汽车相比,号称网感一代的90后、00后会选择哪种。
所以,这一波从“老式”到“智能”产业风潮,已经在整个汽车产业悄然蓄势,如同一场地震,积累了很多压力之后,在顷刻之间爆发,而科技和互联网巨头集中进军,可以看做是地震前的一次预警。
如果不能在这场产业颠覆性革命来临之前转型,就有可能上演曾经手机领域发生的一幕——即使是再强大的车企也有可能被淘汰,成为以前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
车企是否会沦为代工厂?
说到手机产业革命,有人会好奇在汽车领域,现在的车企以及新入局的科技和互联网企业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谁会成为出局的诺基亚,谁会成为崛起的苹果、华为和小米们?
在之前的智能手机领域,市场格局十分清楚。虽然,苹果、华为和小米也拥有自己的应用,但是大多数是由腾讯、阿里或者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提供,整体上,处于硬件和软件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
类比到汽车领域,现在的主机厂就相当于手机生产企业,苹果、百度就相当于系统提供方,那么这一次硬件和软件企业还能相安无事吗?
在互联网造车故事的前情里,我们已经知道李斌、何小鹏等互联网出身的大佬大手一挥,携带资本跨界而来,成为和北汽、一汽、吉利、比亚迪一样的、真正的造车企业。
特别是蔚来和小鹏,直接找江淮和海马合作,让曾经辉煌的汽车大佬沦为他们的代工厂。
那么这一波“智能汽车”风潮,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车企是否会沦为互联网企业的代工厂?传闻将与苹果合作的现代,会成为汽车领域的“富士康”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暂时不会。
互联网造车有三种途径:一种是像小鹏一样,收购汽车企业,获得资质,成为真正的车企;一种是像蔚来一样,让其他的车企代工;还有一种是和车企合作,双方推出联名款。
从近期传出来的新闻来看,传闻要造“智能汽车”的这些企业选择第三种方案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不管是哪个科技和互联网巨头宣布造车时,都有一个汽车“合伙人”。例如,苹果与现代、百度与吉利、阿里与上汽。
虽然不排除,未来互联网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造车经验,或者与车企合作,获得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品牌信赖之后,会亲自下场,独立造车。
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互联网企业重新造车,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现在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间窗口,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在电动化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基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打响了。
所以,互联网企业应该不会重头开始造车。
短时间内车企不会沦为互联网企业的代工厂,会凭借在资质、底盘、造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与互联网企业强强结合,合作推出像智能手机一样具有更多互联网和智能特性的汽车。
虽然说在较短时间内,汽车现有的市场格局不会轻易颠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苹果、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发起的这波“智能驾驶”汽车产业浪潮正在加速赶来。
手机产业革命的历史将在汽车重演,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车企能否守住阵地?谁将成为汽车领域的诺基亚?谁将成为汽车领域的富士康?谁又将成为崛起的华为?
这个答案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公布。
来源:电车资源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