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战事激烈,海信为何稳坐头把交椅?
分食者接连进场,智能交通市场“战火”越烧越烈。
过去的2020年,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滴滴等科技巨头们频频释放出深耕智能交通领域的信号。这一年里,更是有大大小小5136家企业参与了全国14860个城市的智能交通市场项目。
令很多人意外的是,行业权威机构赛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及过去十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最终用户订单总规模,两个榜单头名都由海信包揽。这些项目涵盖缓堵保畅、车路协同、智能网联、大型活动交通警卫保障等等。
这不由让人好奇,海信是如何在日趋激烈的战事中占据头把交椅的?海信工程师们从不同切面给出了答案。
》》“高标准 良心活儿”
联系海信网络科技智能交通事业部总经理王雯雯采访并不容易。她不是在出差跑项目,就是在拜访客户,风风火火,说话习惯用极快的语速。她是公司管理层里少有的女性,入职7年,从研发一线干起,始终保持着能拼能抢、不服输的劲头。
在她的逻辑里,做项目就像打仗,一定要打赢。“没有这股劲,怎么能把产品做到最好呢?”
做行业里头最好的产品,是团队的共识。在公司内部,至今流传着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维强说过的一句话——永远不跟平庸的人同流合污。坚持与他们斗争到底,才能不让低标准影响我们前进的步伐。
执行高标准是困难的,那是一种自我折磨、一种苛刻,意味着不能去造假,不能搞歪门邪道,在质量上玩手段、偷工减料。行业里一些企业拿到项目会再转包给当地的小企业开发,结果是控制不了产品质量,甚至出现同一厂家的产品在不同的城市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海信从不允许这种行为,“我们宁愿不去赚那个钱。”
在王雯雯眼里,研发是个良心活儿,任何困难都不能降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否则自己这一关首先就过不了。无论青岛胶东新机场交通枢纽项目,还是上合峰会交通保障系统,这些行业内叫得响的项目,都是她和团队实打实做出来的。时间的打磨和项目的累积,让高标准成为海信研发团队的代名词。就像珠海的一个业主对王雯雯的评价——你这个人特点很明显,事情交给你们就不用管了。
》》“一旦信任 一直打动”
“智能交通是一个很苦的行业,海信能做到第一,很不容易”。
王雯雯说,这个行业的特性是产品做好才是第一步,最终让客户把产品用起来的工程化是第二步。产品再好,信号机再好,软件再好,都要现场工程化,最后在客户工作实践中产生价值。所以,以客户为中心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贯穿在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
和ToC行业可以通过大量的消费者调研收集产品需求不同,智能交通是典型的ToB行业,研发团队需要不断和用户沟通了解业务需求。对于重点客户,王雯雯基本每周都要过去沟通一次,这是精准捕获用户需求的过程。很多时候,客户的需求都是聊天聊出来的,比正式的拜访要管用。她说, “一旦和用户建立起信任,就要一直打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讨好客户。有时候,客户对于行业趋势判断不清楚,王雯雯不让步,也因此挨过骂。“我接触的客户到最后都能做到朋友,原因很简单,虽然过程中有争执,做到最后,他们会发现,我们真心为他好——支撑他在行业里做到最好。”
》》“自虐”
海信网络科技评测部总经理廖常斌有一项特殊的权力:公司所有立项项目最终能否结项,都要他亲自去项目上看效果、听取客户意见,最终形成一页纸的邮件,发送给公司高层。和行业内通行的做法不同,评测部是完全独立于研发部门的存在,以对项目和产品起到质量监督和约束的作用。
“我们不光听研发说,一定要到现场亲自去用、听、看。” 廖常斌说,去年12月,他10天跑了6个地方。到贵阳去体验乘客信息系统、智能运维系统、地铁2号线等项目;在长沙,体验智能网联项目;到东莞去听智能公交汇报;去江门,看应急大数据系统;然后去深圳,体验交通运输行业监管平台。
“我们不管项目进度,一定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有些产品确实有问题,跟领导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廖常斌说,遇到求情的情况,他从没松过口。 “我们就是干这个活的。领导可能就是看准了我不怕得罪人的性格。”
此外,海信把工程实施建成了4个阶段、12个里程碑、45个关键任务的监控管理体系。在每一个里程碑关键任务里,都设有质控点,去把控项目实施质量。同时,要求事业部和分公司领导每周抠产品,“领导必须去现场、见到实际客户、实际产品,亲自体验”,双向逼产品质量。
在智能交通行业,海信还少有的每个月进行一次NPS调查,专款专人支持这项工作。海信质量调查人员不通过销售、不通过现场人员,直接到现场找客户、各级人员交流。比如说你是局长,或者是处长、科长,还有包括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都要问,海信的产品质量怎么样,工程质量怎么样。
正是这些看似“自虐”的做法,积累起海信的品质和口碑。一次内部座谈会上,北京市交管部门表示,海信信号机在行业内建立起来的口碑就是“皮实”。
》》“没有一个烂尾项目”
说起海信在智能交通行业的第一,工程师们不约而同谈到一个观点——这不能归结于某个人,而是一套沉淀出来的机制,并且传承了下去。
从2005年,成功中标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开始,海信就注意沉淀技术标准规范化等方法论,并且每年都进行迭代。售前、销售、研发、实施、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的方法论支撑,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平时大家都在项目上聚不齐,就抽春节假期回青岛的时间梳理讨论,有一年大年初三大家就聚到了一起。”海信网络科技公司质量推进部总经理陈祥满举例说,智能交通行业始终没有一个工程实施标准,海信结合自身实践,参考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做了一套自己的技术标准,在落地过程中严格执行,这支撑了海信的项目交付率能达到100%,并成为独特的技术优势。
而现在,进军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巨头们都普遍面临着在工程建设领域极度欠缺的交付能力。正如赛文交通网CEO徐赫所说,阿里以及其他科技巨头们越来越意识到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交通工程的重要性。未来的智能交通发展模式,理应是“IT+交通工程”的模式。
智能交通战事日趋激烈,海信在软硬件层面构建的壁垒,成为互联网企业难以达成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交通固然要有好的理念、好的技术,但交付更是一个硬活,交付是真正把价值转移给我们的客户。到今天为止,我非常自豪地讲,海信网络科技在全国没有一个烂尾项目,没有一个项目没有完成交付,也没有一个项目因为交付问题没拿到钱。”3月24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年会上,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裁张四海受邀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10日立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应用新进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新能源汽车三电质量解决方案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