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造车风口上,谁是被风吹起的“猪”?

2021-06-02 11:01
刀马物语
关注

雷军曾说过一句互联网名言:在风口上,猪都能被吹上天。指的是如果站对了方向,守在风口上,会被裹挟着飞上天,取得不错的收益和效果。不过,这样被吹上天,也是昙花一现,未来会跌得很惨。其实,雷军在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话,那就是“长出一个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不过,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长出这个小翅膀的动能和潜能,只是被动在被风裹挟着上去了,这样的未来自然不会被自己把握,也很容易从风口上跌下来,当风过之后,摔个头破血流都是有可能的。

走过了智能手机的风潮之后,我们看到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变得越来越火爆,很多互联网企业、家电企业都涌入到造车的行列,智能造车倏忽间成为一个别有的风口,尤其是有特斯拉在资本市场的财富效益,以及马斯克的首富效益,这些企业看到了智能造车的未来或许是一个新发展方向,是未来重要的风口,应该抢占这个风口。于是一窝蜂地涌了进来,包括一些家电企业都杀了进来。是不是很相似?曾经我们在房地产市场、手机市场都曾见过这样的情形,只是大浪淘沙之后,能够沉淀下来的只有少数,大部分企业最终都销声匿迹偃旗息鼓了,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彻底地从市场上消失了。

那么为何这些企业还如此地乐此不疲呢?我们观察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企业需要一个故事,需要一个在资本市场上可以画一个大大的饼的故事。因为企业参与了“造车”计划,那么资本市场上就有很好的故事可以去讲,去炫耀,进而带来了资本的追逐,企业的股票可以走出一波完美的上涨趋势。进而带来不错的收益。

其二是“造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部分地方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地方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对于企业的诱惑力不小。因为是“高科技行业、新能源方向”,又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宣称的都是大家在一条起跑线上,都是从零开始,都有机会,因此都渴望能够都取得成功,也自信自己的企业有这方面的优势。但忽视的是有的新造车企业每年投入的研发能力是多少资金,自己又有什么技术优势。尤其是一些家电企业,以为自己有一定的渠道优势,就可以在汽车销售市场独步天下了。而忽视了自己的短板其实才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其三是盲目地投资之风。反正资金是融来的,方向是对的,先搞起来再说,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就看运气了。这种撞大运的投资意愿也不是没有。有一些企业是被裹挟着杀入到造车市场的,尤其是一些手机厂商,在资本市场不断地“鼓吹”下,开始尝试进入到造车新势力行列,被裹挟的趋势非常明显。不是简单地收购一些新能源企业就可以在造车市场生存下去的。没有真正的技术优势,只是看到了特斯拉的成功,没有看到马斯克曾经的艰难,以及差一点就倒闭的风险。想收获的欲望过于高企了。

其四是跨界造车不是那么容易的,盲目介入,或许会摔得很惨。现在很多企业都探索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在自己的行业做到一定的天花板之后,都希望能够进行多元化扩展,从而让自己的主营不那么单一,进而寻求“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多点开花局面。不过,多元化之殇,其实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玩好了开辟新战场,玩不好就意味着血本无归。很多企业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多元化,因为产品、市场都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核心是能不能创造用户价值,如果生产的汽车超过用户的需求,汽车用户认可,那就成功。但是,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其实很难,也不是企业说了算的,这方面的失败例子有很多很多。

相对于造车的美好愿望,华为进入造车市场,希望独辟蹊径,以供应商的角度切入,从而带来整体的协同效应。华为也多次表态不会造车,但是将会成为国内智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当造车企业越来越多的时候,华为也看到了自己的机会。那就是多了很多的潜在客户。这些车企联手华为,可以利用华为强大的科研力量,在自动驾驶、智能电控方面,增强自己车辆的市场竞争力。华为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在国内智能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如果华为成为中国智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的强烈竞争者,对于华为的转型实现弯道超车也是大有裨益的。但前提是做起来再说,做强大了再说,而能不能真正地做起来,生根发芽,还是需要时间来验证。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