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芯片面临被卡脖子风险,各大车企上演抢芯大战
前言:
汽车正从传统的功能化转向智能化,汽车各部件的价值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智能车时代,芯片是电控和软件系统中最重要的硬件。自动驾驶的火爆,直接促进了自动驾驶级别芯片的市场火爆。
作者 | 方文
图片来源 | 网 络
汽车厂商上演抢芯大战
芯片慌持续蔓延,国内汽车芯片行业悄悄发生了巨大变化,还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由于芯片短缺的持续影响,全球汽车累计停产数量已达299万辆。同时该外媒也预测,芯片问题将持续发酵,最终可能会造成全球汽车停产达409万辆。
此前,受芯片短缺影响,大众、丰田、通用、福特、宝马、捷豹路虎、斯巴鲁和特斯拉等车企已经相继宣布暂停部分工厂。
近日,特斯拉为确保芯片供应,不仅可能采取对供应商预先付款的方式预定产能,甚至有意收购中国台湾地区的存储器厂商旺宏的6英寸厂,来解决车用芯片短缺问题。
特斯拉此举应该立足芯片产业链确保可控,因此想继续下探到晶圆,各家整车厂都在寻找关于芯片保供的解决方案。
特斯拉通过收购晶圆厂切入到半导体赛道不仅为了满足当下对芯片的需要,更是着眼于未来供应链安全。
2020年,特斯拉全球销量为49.95万辆,按照一辆Model3搭载100多个ECU来计算,特斯拉对芯片的需求量是极大的。
大众、戴姆勒、丰田等车厂也在争先抢夺芯片,除了增加芯片库存外,也考虑祭出长约,来获取稳定的供货。
其中,大众将首先改变准时制生产方式,使供应链保有比以前更多的库存,降低发生天灾等情况带来的暂时性零部件不足影响。
大众正在和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供应商英飞凌、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等厂商进行协商,希望藉此确保充足的车用芯片产能,目前已出示为期12个月、18个月的契约。
国内芯片厂商获得前所未有的订单量
伴随着智能汽车市场的火热,直接催熟了国内自动驾驶芯片厂商,这些国产芯片厂商迅速拿到百万订单量,产能出现排长队的现象。
国内汽车芯片厂商相比过去,订单量迎来有史以来最大增幅,还有那些曾经不愿意接触的车厂开始回心转意抛来橄榄枝。
以前,传统车企或是一级供应商的供应链体系是较为稳定的,在有更强技术与品牌实力的国外厂商面前,国内厂商其实机会很少。
由于国外芯片厂商的断供,现在很多车厂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为了把控出货量,车厂会提前部署各环节链条,一旦有一个环节的货出现短缺,整条生产线都将暂停。
于是国内芯片企业得到了一个迅速打开客户,切入供应链的绝佳机会。
因此基本上,国内有自研汽车芯片的厂商都看到,并一致认定这个时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
缺货+囤货使重要芯片涨价数十倍
一台车要用几百上千个芯片,缺一个就导致整台车无法生产。
中国汽车产业芯片缺货率为15%—20%,按照2019年汽车产销量预计,将导致中国汽车减产385万—514万辆。
芯片短缺过程中,整个产业链的成本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自2021年开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猛涨。
芯片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向来就存在一定的间隔差,这意味着每年都会有一些时间出现芯片较为紧缺的情况。
短缺情况直接导致芯片价格坐地起价涨20倍不止,使得不少汽车采购部直接拿现金去找货。
一些二级代理商已经将手中剩余的芯片囤起来了,并以上浮30%的价格出售,尽管在芯片短缺的情况下,这些二级代理商手中的资源也并不多,还是足以让他们选择了在短时间的囤货。
囤货以及坐地起价的现象,更加激发了车厂的恐慌,并引起了行业的连锁反应。
市面上短缺的芯片主要是应用于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和ECU(电子控制模块),以及仪表盘和中控屏的MCU。
芯片制造环节,2020年以来,晶圆代工价格已调涨30%—40%。今年4月份起,联华电子、力积电等公司价格提高了约10%—30%;
今年7月起,联华电子计划将12英寸晶圆代工报价提高约13%;全球最大的汽车MCU代工厂台积电虽然没有涨价,并将今年二季度剩余产能进行拍卖,中标者付出了15%—20%的溢价。
封装厂龙头日月光及其他厂商都已在今年第一季度对打线封装涨价5%—10%,第二季和第三季还将逐季上调10%价格。
而到汽车供应商手中,多数供应商面临着芯片价格上涨10倍—20倍的压力。
车厂造芯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
从汽车工业的角度,新中国的汽车工业,从师从苏联,到后来改革开放向西方靠拢,走过快70年的光景,也走上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始终是表面繁荣,繁荣成果却没能留在中国。
面对智能汽车,这个汽车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唯一一个能够和西方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机会,如果这个机会没抓住,下一个70年,仍然要看别人脸色做人。
汽车已经从机械行业转向消费电子行业,鉴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前车之鉴,不想沦为芯片厂的工具,汽车厂商就需要把芯片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如果能够拿下智能汽车芯片这一新兴赛道,尤其是AI芯片,那不管是几分天下,都可以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从这个意义上讲,车厂造芯,绝不单单是生意上的事,还关系到中国的芯片突围战能否胜利,中国被卡脖子问题能否被解决。
不要浪费芯片断供危机
从产业链供应链来看,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占全球市场30%以上,国内90%的汽车芯片依赖国外进口。
这意味着,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并不安全,随时面临被卡脖子风险。
因此,引导和整合行业各方力量,加快推动车规级芯片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而且对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而缺芯之痛给全球汽车业带来打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各国从战略上更加重视芯片产业发展。
此次芯片断供危机是一面镜子,也让我们看清了自身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短板。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找出其中问题与原因,采取有效对策。
由于信息不对称,车企相对被动,车企可以调整不同配置的产品供应周期等方式来应对芯片供应紧张;这次芯片短缺能够引起车企的反思,加深对风险管控的认识。
结尾:
关于芯片短缺这一问题,当前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国产芯片如果能够把握住当下一线芯片疲于生产之际,进一步提升自身技术或者进一步完善自身工艺产业链,这或许会成为将来国产芯片真正崛起的一个伏笔。
部分资料参考:猎云网:《被“芯片慌”催热的新兴芯片市场》,证券之星:《中国突围芯片,要靠汽车厂》,经济日报:《不要浪费芯片断供危机》,参考消息:《芯片短缺不要慌!中国车企、半导体供应商联手应对》,第一财经:《汽车芯片“慌” 价格上涨10到20倍》,爱集微APP:《麦肯锡:全球汽车芯片供应体系需要经历一场大变革》,“青桐资本”:《汽车芯片,如何把握“芯”生机?》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