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危机依然存在,我国车业智能网联该如何破局?
近年来,在城镇化趋势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已然成为我国汽车发展的两大方向。而作为发展的上半场,当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取得领先优势。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80万辆,占比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基于此,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标志的“下半场”竞争哨声正在吹响。
所谓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的新一代汽车。在其发展过程中,芯片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不管是自动驾驶芯片、通信基带芯片还是智能座舱芯片,都直接决定了汽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但2020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缺陷狂潮却揭露了我国智车发展的芯片短板。由于我国车规级芯片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和制造能力的不足,以及核心技术较为欠缺,需求大量通过进口来弥补,导致我国芯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性、可控性和抗风险能力十分薄弱,对于芯片危机毫无抵抗之力。据悉,自缺芯蔓延至汽车行业以来,我国车企便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缺芯带来的恐慌和行业对缺芯的过度解读,也引发众多汽车厂商大量扫货、囤货,加剧供需失衡,造成恶性循环,暴露出我国智车发展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弊端。当然,这一弊端并不仅仅体现在缺芯危机之下,今年以来,包括小米、华为等众多企业不约而同跨界涌入造车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智车发展的“疯狂”,不免引人担忧。
在此背景下,我国智车发展要想取得新能源汽车一样甚至更好的成果,就需要补齐缺芯危机暴露的短板,革除现有弊端。具体来说,首先我国智车行业需要增强自主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性和可控性。不仅仅是芯片,各种软硬件和核心技术都需要企业协同发展,共同突围,保障发展所需不再受制于人,能够满足日常应用的同时抵御突发危机。
好消息是,受到此次芯片危机影响,国内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加强芯片自主品牌的建设和国产化突围。例如,比亚迪微电子就在专心致力于半导体产品研发生产;同时一汽也在与相关厂商合作打造芯片实验室,着力解决汽车芯片“卡脖子”问题;此外,今年2月工信部也特别出台了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用于指导汽车企业合作。
其次,面对智车领域盲目从众可能引发的“虚火”风险,我国也需要加强引导、规范和整治。一方面,政府、行业需要加速出台一些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提高行业进入门槛,规范行业有序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一些恶意竞争、肆意囤积零部件等乱象,有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督和治理,并且通过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和引导措施,对乱象源头进行封堵。
来源:智能制造网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推荐专题
- 1 全新一代奥迪A6 Avant公布,能跟宝马5系、奔驰E级一战吗?
- 2 明明手握1751亿现金,小米却还要募资396亿,用来干什么?
- 3 高呼的“全民智驾”真的做到“全民”了吗?
- 4 地平线智驾方案软硬结合,大众、保时捷的合作纷至沓来
- 5 城市NOA试驾报告:七家车企,北京路测!
- 6 2025上海车展看什么?看这一篇就够了!
- 7 一文看懂2025汽车百人会国际论坛:中国汽车出海,外资在华如何发展
- 8 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提的内容,将如何影响智驾行业发展?
- 9 P3:全球车企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盘点
- 10 自动驾驶供应链内幕:Tier1与Tier2,谁是幕后黑手,谁在躺赢?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