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嘀嗒出行第三次递表,滴滴是强劲对手,顺风车业务屡遭处罚

2023-02-22 10:03
雷达财经
关注

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前两次上市未果之后,互联网出行平台嘀嗒出行再次递表港交所。

2月20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前身为“嘀嗒拼车”。2017年,嘀嗒将业务扩展至出租车,并更名“嘀嗒出行”。嘀嗒出行曾于2020年10月8日、2021年4月两度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但未获得通过。

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主要经营顺风车和出租车两大业务,报告期内顺风车营收占比约在9成。但众多巨头在顺风车领域的持续投入,也让嘀嗒出行在核心业务上饱受冲击,毛利率下滑明显。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顺风车市场由于此前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坦言,其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是否接受顺风车及其服务。如果公众认为顺风车并无好处,或因安全问题而不选择顺风车,顺风车市场可能会停滞不前。

乘滴滴下线之际崛起

天眼查显示,嘀嗒出行运营主体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畅行”)成立于2014年8月份,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宋中杰。

嘀嗒出行自2014年切入顺风车市场,当时正是滴滴、快的烧钱大战最为激烈的时候。但入场后的嘀嗒出行并不想加入网约车混战,而是推出小客车合乘、车主和乘客顺路搭乘的“嘀嗒拼车”,这也是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的前身。

2015年,快的、滴滴合并,滴滴出行开始一家独大,开启了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货运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的时代。

巨头阴影之下,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并没有表现得十分强劲。但走不同路线的嘀嗒出行,还是获得了多笔外部融资,并跟蔚来创始人李斌渊源颇深。

根据招股书,成立以来嘀嗒出行共进行了五轮融资,包括IDG、腾讯、高瓴、京东、蔚来等多家知名机构参投。

其中,2014年12月,公司A轮融资迎来IDG两家实体投资300万美元;2015年2月,公司又迎来IDG、腾讯旗下易车总计约2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同年公司C轮融资再获1亿美元投资,其中除IDG、腾讯外,携程新入投资2000万美元。

2017年8月,李斌控制的上海蔚郁对嘀嗒进行了D轮独家投资,投资总额2亿元人民币。

2018年年中的E轮融资时,公司又获得高瓴资本、京东集团、蔚来资本等多家机构认投,最终获超8亿元的融资。

也正是这一年,因半年内两起顺风车恶性安全事故,首先推出顺风车的滴滴下线整改顺风车业务,直到2019年11月才恢复上线。

这期间,虽然包括嘀嗒在内的顺风车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监管影响,但影响却相对要小很多,嘀嗒顺风车在整改一周后恢复上线,迅速取代滴滴成为顺风车头号玩家。

其中,在滴滴顺风车缺席的2019年,嘀嗒出行交易总额(GTV)达到110亿元,其中顺风车交易额达85亿元,同比增长347.4%。

最新招股书援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称,按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于2021年经营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基于App的顺风车平台服务,拥有约1240万名认证私家车车主。

股权结构方面,截至IPO前,嘀嗒出行5位联合创始人宋中杰、李金龙及朱敏等通过5brothers Limited持有公司33.11%股权。

其他的外部股东有:李斌及蔚来资本共计持股比例为24.03%,IDG持股比例为10.43%,腾讯通过易车持股比例为5.05%,高瓴资本和京东集团持股比例均为4.23%,携程持股比例为2.92%。

值得注意的是,李斌不仅是嘀嗒出行的股东,还加入公司董事会中负责具体业务。据招股书,48岁的李斌为公司的非执行董事。

李斌主要负责就业务及投资策略、整体市场趋势,以及其他需董事会指导及批准的事宜提供意见。李斌自2015年2月起出任董事,并自2015年7月起同时出任北京畅行的董事。

毛利率连续下滑

靠顺风车业务打开市场之后,嘀嗒出行走上了盈利之路。

根据上市申请资料,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嘀嗒出行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43亿元、2.38亿元和0.65亿元。但也可以看出,报告期内公司盈利金额持续下滑,2022年前9个月净利大幅下滑64.59%。

嘀嗒出行能够连续盈利,也得益于其纯信息服务平台的轻资产业务模式。根据招股书,公司主要通过向在其平台提供顺风车搭乘的私家车车主收取服务费产生收入,其次是向出租车司机收取服务费,公司也从广告及其他服务产生收入。

其中出租车网约服务是嘀嗒出行于2017年推出的业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出租车搭乘次数计算,2021年嘀嗒出行在中国出行平台中排名第二。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已在中国86个城市提供了出租车网约服务。

具体在营收方面,于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前9个月,嘀嗒出行营收分别为7.54亿元、7.81亿元和4.28亿元。其中,2022年前9个月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26.63%。

按收入结构划分,报告期内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分别为6.72亿元、6.95亿元、3.9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89.1%、89%及91.1%。

收入结构单一,或将直接影响到嘀嗒出行的营收和公司的发展。招股书中风险提示称,中国的顺风车市场仍相对较新,市场对顺风车的接受程度及需求的增长幅度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根本不会增长。

除顺风车业务贡献的收入外,报告期内出租车网约服务板块分别实现收入0.35亿元、0.33亿元、0.16亿元,占比分别为4.7%、4.2%、3.6%;广告及其他服务实现收入0.47亿元、0.53亿元、0.23亿元,占比为6.2%、6.8%、5.3%。

而轻资产模式下的嘀嗒出行,近三年毛利率维持在80%左右,但呈下滑趋势。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前9个月,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2.7%、80.9%和74.6%。

对于毛利率变动,嘀嗒出行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其增加了对私家车车主的补贴,以及提高了顺风车出行保险的保额上限。

具体到三大业务板块,顺风车和广告及其他服务毛利率较高,出租车业务毛利率较低且波动明显。

以2022年前三季度数据为例,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为80.5%,广告及其他服务毛利率为57.1%,而出租车业务的毛利则亏损741万元。

对比发现,去年三季度出租车业务毛利率转为负值,主要是公司加大了对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补贴力度,其中用于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同比增长3.8倍。

尽管补贴力度在增加,但嘀嗒出行想要在网约出租车细分赛道切下一块蛋糕,并不容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于2021年按出租车网约搭乘次数计,中国出租车市场中前五大线上出行平台的合计市场份额为3.81%,其中嘀嗒出行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0.22%。

招股书显示,排名第一的公司市场份额为3.15%,为一站式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亦为于场外粉单市场上市的公众公司。由此看来,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大概率是滴滴出行。

在外界看来,滴滴无疑是嘀嗒出行始终要面对的一个强劲对手。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16日,滴滴官方宣布滴滴出行恢复新用户注册。回归后不久,今年2月滴滴重新开启司机拉新项目,并加大了对老司机的补贴力度。

这对意图通过增加补贴来扩张出租车业务的嘀嗒出行来说,并非好消息。仅就资金体量而言,相比滴滴截至2021年账上439.8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嘀嗒出行同期仅为4.86亿元。

而且出行领域头号玩家的回归,甚至可能导致顺风车领域的竞争格局再次生变。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坦言,若干竞争对手较公司拥有更雄厚的财务、技术、营销及更高的知名度、更悠久的经营历史或更庞大的用户群。

嘀嗒出行表示,彼等可能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推广及销售产品,并提供较公司更低的价格,这可能对自身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也指出,总体而言,顺风车轻资产模式是嘀嗒出行的优点,投入不是很大,但是缺点就是门槛较低,别的运营商想进来抢用户,也比较容易。

顺风车业务多次遭罚

嘀嗒出行的支柱业务顺风车,除了面临巨头的强势竞争,安全、合规问题始终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过去几年,嘀嗒出行多次被监管约谈、点名。天眼查显示,2020年3月份至2022年12月份期间,北京畅行被政府约谈8次,约谈机关有交通运输部门、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昆明市交运局和昆明市出租汽车管理局等单位。

其中在2020年12月份,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出,近期媒体多次报道嘀嗒、哈啰等顺风车平台公司产品有关问题,主要是“附近订单”功能偏离顺风车本质,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

当时,嘀嗒出行等平台回应称,将严格按照本次提醒式约谈要求,对照问题尽快整改,依法依规开展经营。

2022年12月30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曹操出行、美团打车、首汽约车、嘀嗒出行等15家主要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公司进行了提醒式约谈。

约谈指出,仍有部分平台公司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随意调整运营规则、侵害从业人员和乘客合法权益、潜藏安全稳定风险隐患等问题,影响交通运输新业态健康发展。

多次被约谈背后,嘀嗒出行已经屡次被罚。据招股书统计,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获57宗行政罚款,其中36宗后续已撤销。其余的21宗行政罚款,金额由5000元至3万元不等,合计约为55万元。

而且据银柿财经,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对顺风车并未有统一的标准。以合乘次数为例,上海、北京为不超过两次,广州、深圳收费的情况为不超过三次,其中广州对免费合乘不限次数。

对于合规方面的挑战,嘀嗒出行也表示,公司面临顺风车市场法规有关的不确定性因素,不遵守法规、发牌制度发生变动可能对其业务和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原文标题 : 嘀嗒出行第三次递表,滴滴是强劲对手,顺风车业务屡遭处罚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