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智能汽车回顾:城区NOA元年,800V高压平台成标配
回看2023年的汽车市场,变化可以说说相当的大。这一年,国产汽车销量创了新高;合资品牌也迎来的更大的压力。但如果说,要给这一年汽车市场选择两个关键词的话,或许会是“智能化”和“高压平台”。这一年,城区NOA智驾领航辅助驾驶迎来了全面发展,到年底,无人代客泊车将智驾能力带到了新的高度;在作为新能源车桎梏的续航能力,在高压平台所带来的极速补能之下,似乎也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无图模式成主导,NOA能否引领智能驾驶的新潮流
关于汽车智能化,除了座舱之外,智能驾驶/辅助驾驶是被大家提得最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限于技术、以及政策,L2级别的辅助驾驶就已经是天花板了。但在2023年,随着HUAWEI ADS 2.0的亮相,以及无限接近L3级别辅助驾驶口号的喊出,一切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NOA,全称为Navigate on Autopilot,中文为“领航辅助驾驶”,当下主要的NOA场景包括了高速NOA和城市NOA,实际上高速NOA由于其场景相对固定,在之前已经有着不错的发展。而在2023年爆炸式发展的,主要是更加复杂、难度更高的城市NOA。
尽管现在我们把2023称作是NOA元年,但实际上早在2022年下半年,城市NOA的横空出世,就让我们看了一些端倪。在城市复杂路况下,NOA能够在几乎无人接管的情况下,将乘客从A点带到B点,这极大地符合了人们对于辅助驾驶的想象,或许这也是NOA在正式亮相之后急速发展的原因。
站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我们回看这一年,包括特斯拉、小鹏、理想、蔚来、问界等品牌已经或者计划2023年内实现城市NOA的落地。而智己、比亚迪等一系列品牌,也都计划在2024年落地城市NOA。可以预见,随着各大车企的陆续落地,NOA也将迎来蓬勃的发展;而这也会反向推动NOA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用户来说,也就是能够更早的迎来体验更佳的NOA技术。
与技术相匹配的,政策也开始进一步松绑,11月17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称,遴选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根据《通知》,对L3/L4准入和上路试点项目的申报方式、测试要求、责任界定等内容进行规范。
而到了2023年的年尾,基于《通知》,我们也看到多家车企陆续获得各地政府颁发的L3级自动驾驶路试牌照,包括极狐、宝马、奔驰等等。随着政策的松绑,我们或许能够在明年迎来在智能驾驶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际上,在年末推出的智界S7上,其无人代客泊车功能,哪怕仅仅是局限在停车场这种有限的场景,但其本质上已经触及到L3级别的智能驾驶了,随着明年这一功能全面上车,这或许会成为一个全新的开端,令人期待。
800V高压平台普及,续航不再是纯电车的上限
在过去,续航始终是纯电车型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在过去很长一段的时间里,纯电轿车不仅仅在续航上处于劣势,更关键的是,动不动就是数个小时的补能时间,极大地制约了纯电车型的用车体验,更不用说还有冬天的续航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车企及整个产业链也是做了不少努力。在2023年年底,我们最终看到的答案,就是800V高压平台。
那800V高压平台,对于电车来说究竟有哪些用处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续航。一个是在采用了高电压之后,如果功率不变的前提下,就意味着电流的降低,这就可以降低原本能量释放过程所带来的热量,简单说就是可以做到更持久的大功率输出,提升能量转化效率,提升车辆的续航。另一个就是充电补能,搭配大功率充电桩,可以极大地缩短补能时间,同样可以提升电车的用车体验。
其实早在2019年,保时捷推出的Taycan,就是采用了800V高压平台,这也是首台采用了这一平台的纯电动车型。不过,直到今年极狐阿尔法S Hi版和小鹏G9的量产交付,800V高压平台才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市场实现了“落地”。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在2023年,800V高压平台终于迎来了全面普及。比如理想即将亮相的MEGA纯电MPV车型,搭载了宁德时代5C麒麟电池,补能12分钟,就可以实现500km的续航;小鹏G6,800V高压平台,3C电池,10分钟300km的补能能力,同样可以让你告别里程焦虑;再比如鸿蒙智行,在智界S7,以及问界M9上采用的华为“巨鲸”800V高压平台;还有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亮相的871V碳化硅高压平台……经过2023年这一年的发展,800V高压平台也成为了各家车企的必选。
在这一年,同样发展的,还有电池技术本身,也在全面发展,比如在上海车展上宁德时代就带来了凝聚态电池,500Wh/kg的单体能力密度,将彻底改变电车续航短的问题。高压平台和新的电池技术,将带领纯电车型,进入一个更加高速的发展期。
全年销量有望突破2700万辆,第一出口大国实至名归
与技术迭代相类似,在今年,中国汽车的销量也是持续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1-7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5万辆和156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4%和7.9%。中汽协预测,2023年我国汽车总销量约276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乘用车2380万辆,同比增长1.0%;商用车380万辆,同比增长15%;新能源汽车销量约900万辆,同比增长30%;汽车出口有望突破400万辆。
而在汽车出口量上,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230万辆,延续了第一季度的主导地位,并保持了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地位。同时,中国汽车出口持续增长,根据Canalys预测,到2023年底,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达到540万辆,其中电动汽车将占40%,达到220万辆。
乘联会的数据也似乎印证着这一结论,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11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了476万,其中11月出口量达到了52.4万辆,继续保持这一水平,那全年出口量将突破500万辆,与Canalys的数据基本一致。可以说,没有意外,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2023年度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这一傲人成绩,实际上也是中国整个汽车产业愈发成熟的表现。经过在新能源领域的持续深耕,中国汽车行业展示了一个极高的发展水平。市场规模方面,中国汽车市场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零部件到整车生产,涵盖了汽车市场的各个环节。
同时,在深耕新能源汽车多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在技术上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无论是智能座舱、还是智驾,中国汽车产业都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而这些有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汽车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帮助中国汽车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新能源渗透率近半,或提前十年实现渗透率超50%目标
销量、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根据乘联会最新的数据,11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突破了40%,达到了40.4%,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62.1%,乘联会预测,全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达到35.8%。
回看之前的数据,2017年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只有77.7万辆,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达到了688.7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2022年达到了28.2%。如果保持当前的增速,在2025年、最晚到2026年,就将实现新能源渗透率超50%,而原本这一目标计划在2035年实现。
其实之所取代当下的成绩,除了自主新能源品牌的不断发力之外,传统品牌、合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功不可没。回顾2023年可以看到,不论是自主品牌纯电和插混新品,还是一些合资品牌先后推出的混动车型,毫无意外地都打上了“油电同价”的标签。新能源车型价格不断下探,比如10万元以下的秦PLUS DM-i,15万元银河L7、哈弗骁龙等,将新能源车直接打入到油车价格区间,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车普及。
这样的数据可以说,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取代之势已经形成。一直以来的这个问题——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成为市场主流还需要多久?或许,我们将很快见到最终答案。
一边欢喜一边忧,合资品牌如何面对中国汽车的破竹之势
在2023广州车展上,广汽丰田打出了“合资不是落后代表”的口号,我不知道广汽丰田在想出这个口号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态,但是,纵观这一年的各大车展,国产品牌和合资品牌确实呈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甚至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也是收获了当地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观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合资品牌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一度垄断了中国汽车市场,知道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抓住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的契机,直接占据中国汽车产业新能风口,完成对传统合资品牌的“绝杀”。
当然,面对这样的格局,合资品牌也不得不加快转型步伐。中国汽车凭借着智能化、电气化的机遇,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这已经是毋庸置疑了,但面对中国汽车的崛起,合资品牌、外资品牌该如何面对,是我们所关注的。在过去的这一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比如大众汽车就选择了与小鹏进行合作,面向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奥迪也与上汽集团合作,将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的开发;而雪铁龙、玛莎拉蒂的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则以收购零跑汽车股份的方式,实现合作,将借助零跑汽车的电动车生态系统,来实现Stellantis集团的电气化目标……而这些,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品牌,在汽车工业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至于说合资品牌能否借此完成转型,取得正向发展,那就是后话了。
新玩家入局,能否引领中国汽车新格局
与合资品牌所不同的是,自主品牌在过去一年可谓是意气风发,不仅如此,在2023年,我们也看到了入局的新玩家。在去年,吉利收购了魅族,在当时,我们看到的是,吉利希望借助魅族,来提升它的座舱体验。但实际上显然不局限于此,于是,在11月底的魅族秋季发布上,魅族正式官宣造车。据悉魅族的新车已经进入B样测试阶段,按这个进度,明年我们或许就能看到魅族汽车进行路试了。
而在短短一个月时间之后,在官宣造车1000天之际,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正式举行。这个汽车行业的新玩家,在2023年末之际,为中国汽车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尽管作为一场技术发布会,我们没有看到关于新车除了外观内饰外更多具体的信息。但在这场发布会上,小米依旧带来了他们对于技术的更多解读。包括自研的电机、电池,更加安全可靠的一体化车身压铸技术,基于澎湃OS的智能座舱等等等等。
随着电气化、智能化的发展,造车的思路与过去已经显著不同。华为在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从最擅长的智能化入手,华为用智能座舱和智驾两个天花板级别的技术,很好地占据了用户的心智,用极短的时间取得了过去传统品牌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成的成绩。而小米汽车当前的表现来看,或许也可以再次复现这样的成功。这反过来再一次提醒传统品牌,如果再不去做出相应的改变,中国汽车格局真的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写在最后
回看2023年,对于中国汽车来说,取得的成绩是非常瞩目的。产量、出口创新高,新能源渗透率也远超预计到目标。技术上,城区NOA、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愈发普及,消费者用车体验也更加卓越。而在2023年尾声的时候,L3级无人驾驶路试牌照也相继颁发,让我们对于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时间马上进入2024年,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小米举行了关于汽车的技术发布会,中国汽车又迎来了新的玩家。不管是深耕多年的老牌车企,还是刚刚入局的新品牌,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我们期待,中国汽车能够取得更加出彩的成绩,为中国制造写下光辉的一笔。
原文标题 : 2023智能汽车回顾:城区NOA元年,800V高压平台成标配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