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智驾出租车前夜,滴滴为啥跑不快?

2024-07-19 09:29
商业黑板报
关注

Robotaxi,也就是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在变为现实。

连日来,大众对于这个新事物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大家都明白,Robotaxi可能会比低空飞行更快实现。

不过,占据话题C位的,并不是网约车前辈滴滴,而是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它旗下的第六代无人车,在武汉的上路表现吓坏了“的哥”们。

市占率高达75%的滴滴,白白占据着庞大的道路数据和多年的研发积累,却在Robotaxi的赛道上明显落后,与埃安合作研发的Robotaxi,最快也要到明年才能量产。

当然,并不意味着滴滴不重视,滴滴重新上市的传言一直未停过,而Robotaxi就是那个好的资本故事。

无论如何,自动驾驶出租车就是未来的方向,这个路标已经非常清晰。

人类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模式,旧的模式会淹没于历史的潮水之中,这是科技革新的代价。而传统“共享出行”赛道和背后的千万网约车司机,会成为那个代价吗?

01

萝卜快跑,跑得没那么快

虽说萝卜快跑热搜不断,但这并不代表Robotaxi真的到了可以全面商业化的转折点。

先来看新闻报道,据财联社消息,几天前,有多位武汉的网约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反映,近期日流水最高从400元跌至200元。在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等投放萝卜快跑测试车较多的区域,他们“几乎接不到客人”。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否就是萝卜快跑?

图源:萝卜快跑官号

来看对比数据,消息称,萝卜快跑将实现武汉全城覆盖,并再增加1000辆Robotaxi。

相比之下,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日均运营的网约车有2.94万辆,加上传统出租车肯定破3万台。

两者对比,萝卜快跑的占比仍然太低,暂时不可能真正影响到“的哥”们的饭碗。

毕竟是高达20万的裸车成本,意味着如果要加大车辆投放提升占比,则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即使是百度,也不太可能坚持这样的重资产运营方式。

同时,在黑板君看来,还有两大问题制约Robotaxi:

一是订单“高补贴”能持续多久?

补贴是网约车熟悉的配方,而萝卜快跑之所以能吸引大众的眼球,除了无人驾驶技术,更重要的是低廉的打车成本。

在各方实测下,叠加补贴的萝卜快跑能做到约5毛一公里的打车成本,甚至比一些油车的油耗还低,或者比地铁还划算,这样的价格自然吸引不少人去尝试。

但采购Robotaxi的车价、每年的保险、轮胎、内外清洗、充电等日常支出,还有维护团队的硬软件成本都不低,这样的补贴价不可能持续。当它回归到合适利润的价格,到底能比传统网约车/出租车的成本便宜多少,仍是未知数。

特别大家应该还能想到,那些前期补贴价抢市场,后面不断涨价的“共享电动车刺客”、“共享充电宝刺客”们,感觉“的哥”们还可以坚持很久。

二是无人驾驶的体验究竟走到哪一步?

综合各平台媒体、网友的实测,Robotaxi就如目前搭载智驾系统的新势力汽车一般,真实体验远没有厂商说得那么完美。

首先需要在各个固定的上车点上车,并不是那么方便;其次打车的等待时间也长,动辄要2、30分钟;最后当然是智驾能力并不完美,遇到一些场景往往就会驾驶缓慢、甚至停止不动。

图源:视频截图

在一个网传视频中,有辆萝卜快跑的车辆停在了掉头车道,堵住了后面的车辆,即使交警想要指挥它离开,也无能为力——这个场景正好说明,Robotaxi除了要不断提升本身的智驾能力,还要提升出现问题时,远程人工团队及时响应的能力,更要与交警、路政、医疗等单位做好协同工作,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能轻易解决的。

打车补贴不可持续、普及需要海量资金、无人智驾还需要很多提升,可以说,目前跑得飞快的萝卜快跑,也只是看起来很美,“的哥”们的工作,相信数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还不会受到更大影响。

02

滴滴智驾,跑得更慢

但相比进步明显的萝卜快跑们,滴滴的自动驾驶,就显得有点低调了。

这对于准备重新上市,急需好故事的滴滴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庞大的滴滴,其盈利情况并不算特别优秀,共享出行业务也是近年来首次实现盈利。数据显示,2023年,滴滴全年总营收1923.8亿元,盈利仅5.35亿元。从2018年到2022年,滴滴累计亏损过千亿元。而百度全年总营收1346亿元,净利润(non-GAAP)287亿元。

一家是正处AI风口的互联网巨头,而另一家事刚熬过困难时期的出行平台,两家的赚钱能力差别巨大,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Robotaxi的研发投入。

与滴滴的捉襟见肘不同,据光明网报道,百度从2013年入局自动驾驶以来,在该领域的总研发投入已超过1500亿元。萝卜快跑,作为百度自动驾驶的“独苗”,肯定会更加重视。

相比之下,2012年初创的滴滴,在2016年收购Uber中国业务后,就一直处于烧钱扩大市场的阶段,更经历了疫情三年、退市、被重罚等连绵打击。这次终于盈利,一方面是压低了网约车司机的单均收入,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出售智能汽车业务的收入。

图源:小鹏公告

2023年8月,滴滴将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以最高58.35亿港元出售给小鹏,也就是如今正在预热的小鹏MONA M03。出售后,滴滴出行仍然保留自动驾驶业务。

从这里看出的是,滴滴的野心一度很大,想从整车生产到自动驾驶业务一手包办。然而造整车需要大量金钱投入,雷军从零开始造第一辆车就花了超过100亿元,何况是亏损超千亿,还要同时烧钱自研自动驾驶的滴滴。

在2016年开始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的同时,滴滴还与理想合作研发新能源MPV,半道夭折;与比亚迪合作量产的D1,在2020年发布时,滴滴创始人程维预计2025年将有100万辆搭载自动驾驶的滴滴定制网约车,目前来看,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连续合作两款车型失败后,滴滴转向自研,又在2023年放弃并出售;2024年滴滴又选择与广汽埃安合作,明年量产Robotaxi,路线来回摇摆,程维似乎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要如何为滴滴的自动驾驶平台找好载体。

2023年,滴滴宣布在广州花都测试自动驾驶,黑板君在小程序中查看,目前测试范围不大,远没有萝卜快跑即将覆盖全武汉的激进。另一方面,资源有限的滴滴甚至还在发力自动驾驶卡车等新业务。

梳理上述动作,也可以看出滴滴在当下复杂的经济环境,还是先选择了盈利活下去。至于自动驾驶,有点没顾过来。

03

资本故事中,有没有网约车司机?

在萝卜快跑冲上热搜时,百度港股三连涨。Robotaxi的故事,资本喜欢它。

10年前,让车主身旁空闲的座位创造收益,这样的商业故事还非常性感的。但随着时代发展,创造出来的却是网约车司机这一新职业。而所谓的共享出行,最后只变成了互联网化的出租车业务。也难怪2019年Uber上市时,甚至要扯上外卖业务来说服资本。

如今网约车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仅2023年,新增网约车司机人数高达148.2万人,网约车司机注册量达657.2万人,不少城市都发出了网约车司机运力过剩的预警。

因此即使市场份额高达75%,滴滴也是艰难盈利。其他出行平台也在各出奇招,扎堆上市融资以求生存。如祺出行以“国内Robotaxi第一股”的名号登陆港交所,曹操出行、T3出行也要以自动驾驶概念冲击上市,主打顺风车业务的嘀嗒出行,则成为了“共享出行第一股”。

图源:如祺出行官号

传言滴滴正在常态化与投资机构的沟通和路演,或将在2025年在港股重启IPO。届时,它又要讲什么故事呢?

核心业务创收压力犹在。滴滴网约车司机的单均收入已经从2023年第一季度的15.70元,降至第三季度的15.07元,再到第四季度的14.21元。单均收入下滑,加上飞速增长的网约车司机数量,让司机们的月收入也在下滑。依靠这样的方法来盈利,显然不是长久之道,也不是资本喜欢的故事。

但如果要加速推行自动驾驶,意味着要影响到旗下网约车司机的饭碗。400多辆的萝卜快跑已经引起如此巨大的风波和关注,而掌控75%网约车市场的滴滴假如做出同样的选择,可能迎来指数级的社会问题。

参考友商,Uber曾在美国激进推动自研的Robotaxi上路测试,引发司机大规模罢工,并发起诉讼。他们认为Uber对道路安全和人权同时造成了侵犯。

结果,Uber被迫放弃了自研的Robotaxi项目。目前,美国测试Robotaxi的城市仅集中在旧金山、菲尼克斯和洛杉矶,上路的Robotaxi数量也不如我国多,部分车辆甚至仍为非载人测试状态。可见在美国这样的科技大国,Robotaxi远未做好商业化的准备。

而且当Robotaxi的时代真的来临时,科技变革也会带来新的岗位。比如无人车的远程安全员,负责运营、维护无人车队的管理、操作员。但就像无人工厂的操作员一样,其基础要求肯定更高,有多大比例的网约车司机还能胜任?

这样来看,Robotaxi美好的未来也带着几份残酷与现实。

大家做好这个心理准备了吗?

       原文标题 : 智驾出租车前夜,滴滴为啥跑不快?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