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下拿到1亿美元融资,元戎启行怎么做到的?
11月7日,是农历的立冬,标志着2024年的冬天要来了。但实际上,自动驾驶行业的冬天早就开始了,裁员降薪,卖身求并,抢滩上市,自动驾驶行业的大逃杀正在上演。活下来,成为主旋律。经过几年的泡沫,资本已经不相信故事,也没了耐心,他们更关注数字:有多少厂商合作?有多少车型量产?商业闭环和自造血做得怎么样?
这么说吧,在这样一个寒冬,敢于发起投资的展现了其非凡的胆量,而能拿到新融资的则证明其有一定技术实力。
01元戎获新输血
11月5日,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元戎启行宣布完成1亿美元C1轮战略融资,由长城独家投资。这笔新融资很有意思,对于元戎来说,还是有很多意义。我们一一来拆解。首先是金额。1亿美元,换算下来7亿多点人民币,这个资金真不少,这个量足够元戎烧好几年。尤其考虑到近两年行业融资困难,元戎能拿到这么大笔融资实属不易,而且这个金主还很有份量。有了这波融资,可以帮助元戎在智驾内卷中充实弹药,进一步夯实国内量产项目,拓展海外业务,同时为探索Robotaxi商业化运营和布局VLA模型等前沿技术提供资金支撑。其次是金主。这次金主是长城。元戎和长城的缘分开始很早。
虽然长城和元戎都没有对外说过,但实际上长城魏牌蓝山城区智驾就是由元戎提供。此前长城董事长魏建军曾在保定、山城重庆进行过全程直播无图全场景NOA的展示,很显然,过硬的技术是长城选择加码元戎的原因。对于自动驾驶供应商,尤其是初创公司供应商,想在等级森严的供应链上想要获得主机厂青睐非常不易。那元戎是怎么怎么拿下自己的第一个客户的呢?答案是板车试验。在推广自家无图方案时,元戎直接和客户说:「你指定一个地方我们把车拖过去,当我们把拖过去的时候共享信息,我们指定地点,我们的人跟你一起接这个车,直接开始路试。」「没有任何可能性我们能做假的情况,在县城、在小巷子、在内部道路都试了,最后客户才相信。」
所以,元戎这个板车测试确实够狠。当然,自动驾驶公司做第一个量产项目一定是亏钱的,没有例外。好在元戎这波不仅通过第一个客户拿到订单,同时拿到融资,其实很说明问题,它意味着,元戎的技术实力和工程化能力已经得到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认可。通过与第一个客户的合作,元戎与客户共建软硬件适配件流程,补齐了工程化能力。第一款车量产用了8个月,但是到第二款车,也就是Smart精灵5(10月27日上市),仅用时5个月。到这个时候,元戎启行已经是一个合格的Tier1供应商了。
元戎预计,后面对新车型适配时间会缩短3到4个月。这次有了主机厂背书,也能让元戎可以更好地扩展更多客群。周光透露,目前已经与多家主流车企达成合作,共同推进十余款车型的量产合作,涵盖了SUV、MPV、越野等各种车型。预计今年年底,将有三款搭载元戎启行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推向消费者市场。
从元戎自己放出来的这张图中,魏派蓝山以及精灵5已经清晰可辨,第三款车型是一款MPV车型,从轮廓来看大概率是长城魏牌高山改款,可能会叫高山智驾版。
02元戎的端到端
元戎的端到端开始很早。早在2023年初,元戎正式发布无高精度地图的高阶智驾方案Mapfree,并开始布局端到端。而其中提到的Mapfree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2023年3月,经过上千个日夜奋战,元戎推出国内首款基于导航地图、可实现全域点到点功能的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DeepRoute-Driver 3.0。
同年8月,元戎启行便成功将端到端部署在车上,并进行了道路测试。24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元戎推出不依赖高精度地图、应用端到端模型的智能驾驶平台DeepRoute IO。9月底,搭载元戎智驾的车辆规模只有超万辆。时间线收束到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两款搭载元戎智驾系统的车辆量产上市,目前总量已经超过2万台。「我相信明年这个数据会更好,预计会达到现在的10倍。」周光这样说道。这些车辆将帮助元戎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去训练算法,去满足端到端路线对数据的大量需求。
简单来看一下元戎现在的端到端1.0:One Model+安全兜底策略。元戎现在的端到端方案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方案,不过即便用上端到端,为了保证安全,元戎用上了安全兜底策略。元戎透露,随着模型表现越来越好,兜底策略会越来越简化。例如,发现将要发生碰撞时,系统会启动安全模型,让车很早就进入保守的策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这个所谓安全兜底策略,我的个人理解,应该还是用规则来兜底,基本主流自动驾驶公司以及车企都会这么做,无可厚非。
此外,元戎正在基于端到端模型和英伟达Thor芯片研发VLA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并将在明年推出。在元戎看来,纯视觉的端到端(VLM)缺乏可解释性,无法解释驾驶决策逻辑。碰到潮汐车道、限行时段等罕见路标/边缘场景难以用常识理解读懂,这种情况下很难推理出好的驾驶决策。而VLA采用多模态训练,除了视频数据训练,元戎还引入了语言模态训练、行为模态训练。VLA模型可以通过预训练的方式,从大量的未批注数据中进行训练,学习语料的通用特征,拥有更多常识。
同时具有场景理解能力,能通过语音、文字(Language)形式对自己的驾驶行为和推理进行描述,让驾驶行为更智能,更从容,更拟人。周光举了一个例子:端到端+VLM模型就像学员配教练,教练不能直接操控车,只能通过语言指挥学员,难免出现来不及说清路况等情形。而VLA模型就像是教练自己在开车,会更加熟练。另外最大的不同是在时间层面的推理能力上。比如基于规则可能只能推理未来1秒钟内即将发生的情况;现阶段的端到端能推理未来7秒钟可能发生的情况;而基于VLA模型的端到端的推理能力能够长达几十秒。这种长时序上的推理能力越强,对于实时复杂路况的处理能力也会越强。并且VLA模型摆脱了“黑盒效应”,可解释性更强。
其实不仅仅是元戎,其他友商也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技术布局,比如理想、商汤、奇瑞。周光表示,想要VLA有好效果,部署量级最好在10万台往上。「端到端1.0我觉得万级的车就有挺好的效果了,但10万级可能更好。我认为要真正做VLA,10万可能是一个入门券吧,VLA的要求量还是不一样的,它对数据量的需求会比端到端1.0大个数量级」。
按照此前周光给的预测:5年后目标是搭载元戎智驾方案的车辆将超过数百万辆。
03商业化的另一端
基于端到端技术,元戎为自己构建了两条商业化落地路径,一条是量产业务,跟车企深度合作,将端到端模型应用上车,共同打造智能驾驶车辆;第二条是以开放的态度,基于端到端模型、量产车,去跟车企/第三方运营商平台合作实现Robotaxi的规模化运营。元戎表示,与传统的Robotaxi不同,自家Robotaxi不受运营区域的限制,全域可打车,在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上更具优势,更有助于市场普及和加快Robotaxi的落地进程。「今天一个花盆式的车可能100万,我们这个可能20几万。」
至于为什么去做Robotaxi,周光表示还是因为数据。「因为Robotaxi数据会更复杂,具有high entropy(数据的熵),也更能反哺我们的核心技术。」不过目前关于这一块的内容并没有再多信息展开,元戎需要拿出更多能证明自己做Robotaxi比别家强在哪里的证据。04技术出海
元戎技术出海做得很早,很早就开始了海外布局。23年9月,元戎带着DeepRoute-Driver 3.0亮相2023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3),正式开启欧洲首秀。与此同时,周光宣布德国将成为出海第一站,预计在德国设立欧洲运营中心,并发布海外版Driver 3.0方案,D-PRO和D-AIR两款智能驾驶量产产品,以及智能驾驶轻卡。于元戎来说,出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跟随合作车企一起出海,另外一种则是可以和全球OEM合作。
元戎的优势在于真无图,所以没有地理安全负担,可以做到技术的较快上马。具体出海合作到哪一步,元戎并未透露,只是暧昧的表示:「无论是德系车企、日系车企还是韩系车企都是我们的意向合作客户。」元戎已经确定将会参加明年日本车展。
抛开长城魏牌,能上车smart已经能说明一部分问题,元戎实力确实得到了一些合资以及海外客户的青睐。之前说的十几款车型合作中可能就隐藏着一些还未能官宣的客户。
考虑到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如此内卷,出海还真的是智驾公司们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如果能直接拿下海外客户,那么将会获得非常丰厚的现金回报,增强造血能力,反过来也能起到广告效应,增益国内业务。
05不错的开局
截至2024年7月,元戎启行公司总人数超600人(彼时研发人员占比达84%),这次在接受采访时,周光告诉《科技丛林》,元戎团队人数超过800人。在现在友商们紧衣缩食甚至裁员的节点,元戎还能稳步扩张团队,还是能看出元戎现在确实势头不错。目前元戎拿了不少项目,而且都是高阶智驾方向,这也意味着元戎有了一定自造血能力,但对于元戎来说,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周光表示,月销得几万台才可以盈亏平衡,而且跟主机厂合作模式也有关系,此外还要考虑需要不断投入的研发。
拿下长城的融资并且和长城形成一种绑定自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意味着放弃了和部分主机厂合作的机会,懂得应该都懂。上帝开了一扇门,也会关上一扇窗,等价合理。当做了更深层次的绑定之后,如何处理和其他厂商的合作,如何让他们也能放心用也是元戎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对于元戎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就像元戎说的:未来5年,将是智能驾驶的主场,也是元戎启行的冲刺场。我们可以共同见证元戎的成长和崛起。完。
原文标题 : 寒冬下拿到1亿美元融资,元戎启行怎么做到的?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