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能驾驶应该交出“灵魂”吗?
2025年2月21日,上汽官宣与华为达成合作,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共同为用户带来领先的智能化出行体验。这一事件瞬间在网络刷屏,也有很多业内人士调侃:上汽这是要交出灵魂了?
其实早在2021年,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就直言不讳地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2024年7月,上汽集团董事长换帅,新任董事长王晓秋上任后,上汽与华为的合作进程明显加快。其实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早就已经展开,截至2025年2月,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合作伙伴已超过20家,涵盖自主品牌、合资车企及新势力,合作模式包括鸿蒙智行(智选车模式)、HI模式(联合开发)及零部件/技术合作。
智驾时代的“灵魂”
在智能驾驶领域,关于“自主研发构建技术壁垒还是生态合作加速商业化落地”的核心路径选择始终是行业持续热议的焦点,作为推动汽车行业转折的一项技术,智能驾驶正在深刻重塑整个行业的格局,车企如何在加快智驾落地的同时,还能搭建自己的壁垒,让自己在行业内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市场占有率?据麦肯锡预测,到2035年,自动驾驶市场将创造3000至4000亿美元的收入。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吸引着更多的参与者,在面临巨额的投资投入、复杂的技术挑战及严格的监管要求下,车企必须做出关键抉择:是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还是依赖外部供应商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选择不仅关乎技术发展的路径,更直接影响到汽车公司是否能够守住其“灵魂”——即定义品牌身份和市场地位的核心技术能力。
在汽车行业中,“灵魂”指的是那些赋予品牌独特竞争优势的技术能力。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不仅关乎车辆的智能化水平,更是品牌差异化和长期战略的关键体现,这一阶段车辆的“灵魂”,便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以特斯拉为例,其通过自主研发的Full Self-Driving(FSD)系统,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特斯拉选择不依赖激光雷达传感器,而是凭借摄像头和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线。这种自主研发的模式赋予特斯拉对技术方向的完全掌控,并通过全球数百万车主产生的驾驶数据,不断优化其神经网络,推动系统的性能提升。这种掌控力不仅强化了特斯拉的技术形象,也增强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相比之下,若汽车公司完全依赖外部供应商,则可能失去对技术的控制权,甚至面临技术同质化和供应商垄断的风险,从而削弱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自研or合作,有何优劣?
自主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无疑具有显著优势。它可以确保技术发展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如特斯拉的技术路线就与其追求极致创新的品牌定位高度契合。自主研发还能够使公司能够独占车辆产生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是持续改进技术、开发新业务模式的基石。此外,核心技术的掌握还能提升品牌的技术声誉,为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自主研发这一路径虽可以提升品牌的优势,但也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和风险。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涉及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系统集成及大规模测试等多个领域,投入巨大且周期漫长。如成立于2013年的Cruise,在2016年被通用汽车以6亿美元收购。被收购后Cruise一直保持着独立运作,是通用汽车大规模推出Robotaxi的核心。但如果从2017年算起,Cruise累计烧钱已经超过85亿美元(约611.7亿元)。而苹果的“Project Titan”项目也因技术开发的复杂性一再推迟,并在2024年被传“流产”。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技术在面对恶劣天气或复杂城市交通等场景时,仍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性,这也进一步增加了自主研发的风险,更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也延长了开发周期。
相较之下,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行路径。这种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研发成本,尤其是在技术开发的早期阶段,这一优势更为凸显。丰田则在2020年3月通过与Momenta Global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中国市场的高精地图,减轻了自身的研发负担。供应商通常在特定领域也拥有更加成熟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汽车公司加速将自动驾驶技术集成到车辆中。福特就曾借助Argo AI的技术专长,让福特得以加快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和商业化进程。高通就通过收购Arriver,增强自身的自动驾驶软件能力,能够为汽车公司提供更专业化的支持。
这一合作模式也并非没有短板。过度依赖供应商可能导致汽车公司失去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掌控,一旦供应商的技术路线偏离公司战略,或交付出现延误,都将直接影响整车生产的进度和质量。更严重的是,若供应商出现运营问题,福特投资的Argo AI就在2022年关闭,导致福特损失8.27亿美元并被迫调整战略,致使汽车公司的整个自动驾驶项目都可能陷入困境。此外,若多家车企采用同一供应商的技术,产品同质化的风险也将削弱市场竞争力。
现实中,许多汽车公司选择了一种混合策略,即在核心技术上保持自主研发,同时通过与供应商合作降低成本并加速开发进程。特斯拉坚持完全自主研发,强调摄像头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展现了高度的技术独立性。而丰田则在开发其Arene操作系统平台的同时,与Momenta Global合作优化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系统。这种混合策略反映了行业内的一种共识:完全依赖供应商可能导致失去“灵魂”,而完全自主研发则需承担高昂的成本和风险。
以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为例,自2014年推出以来,其通过自研技术实现了交通感知巡航控制和自动转向等功能,不仅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更帮助特斯拉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反观福特与Argo AI的合作,虽初期加速了技术落地,但供应商关闭后,福特不得不转向自主开发Level 2+和Level 3技术,这说明若只是依赖供应商的模式,在稳定性上将存在隐患。
作者观点
智驾最前沿以为,汽车公司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中不应放弃其“灵魂”。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是维护品牌身份和竞争优势的关键,但与供应商的合作同样不可或缺,这样可以实现成本控制和技术落地的双赢。汽车公司可自主开发人工智能算法和车辆集成系统,而将传感器或高精地图等非核心技术外包给专业供应商。这种策略不仅呼应了上汽集团提出的“灵魂论”,也适应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上汽集团与华为的合作便是一个生动例证。2025年2月21日,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及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协作,共同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这一合作并未让上汽放弃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而是借助华为在智能技术领域的优势,加速其在智能驾驶市场的布局。这种模式既利用了供应商的专业资源,又保留了对技术方向的控制,是汽车公司在智能驾驶时代的一种明智选择。
汽车公司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中,应坚持在核心技术上保持自主,同时灵活运用与供应商的合作,以兼顾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只有在效率与控制之间找到平衡,汽车公司才能在智能驾驶时代守住其“灵魂”,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路径不仅适用于上汽集团与华为的合作,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方向。
-- END --
原文标题 : 做智能驾驶应该交出“灵魂”吗?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