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上汽壮士断腕,能否换来新生?

2025-02-21 14:13
市值水晶
关注

图片

刀刃向内,壮士断腕。

文丨元知

2月,上汽集团一纸涉及63名中高层干部任免的通知,在汽车行业引发热议。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换血,而是上汽集团在销量滑坡、利润暴跌、行业龙头易主的背景下,试图通过人事与业务架构的双重洗牌,向市场证明其转型决心的最后一搏。从连续18年销量冠军的宝座跌落,到被比亚迪远远甩在身后,上汽这家曾经不可一世的“老大哥”,试图找回昔日的荣光。

然而,这场变革真的能救上汽于水火吗?63人的大换防、“大乘用车”板块的重组、与华为的暧昧接触,这些动作看似雷厉风行,却也暴露了上汽多年来战略迟滞、响应迟缓的致命伤。

新能源的风口早已吹过,自主品牌的窗口期正在收窄,合资板块的荣光不再复现,上汽的转型之路注定道阻且长。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的重新审视,还是仅仅停留在内部权力洗牌的表面功夫?

01 销量王为何失速?

上汽集团的失意,不是2024年一年的故事,而是过去六年逐渐累积的苦果。2018年,705万辆的销量巅峰让上汽笑傲群雄,那时的它,凭借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这“三驾马车”,几乎垄断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六年后的2024年,批发销量跌至401.3万辆,同比下滑20.07%,终端交付463.9万辆,不仅被比亚迪以427.21万辆的成绩挤下王座,连利润也跌入谷底——归母净利润预计仅15亿至19亿元,同比暴跌87%至90%,扣非净利润更是惨不忍睹的-41亿至-60亿元。这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上汽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崩塌。

合资板块的滑铁卢是主因。上汽大众销量从2018年的206.5万辆跌至2024年的114.81万辆,上汽通用从197万辆暴跌至43.5万辆,上汽通用五菱也从207.2万辆降至134.01万辆,三者合计销量六年缩水超五成。曾经的“丈母娘心头好”帕萨特,如今裸车价12万都卖不动;别克GL8跌破20万,凯迪拉克CT5优惠近9万仍无人问津。

这背后,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集体失宠的缩影。新能源浪潮下,消费者转向比亚迪、蔚来这些新势力,合资车企的价格战打得再狠,也难掩技术老化、品牌吸引力下降的现实。上汽通用推行三缸发动机的那场豪赌,更成了压垮其市场口碑的最后一根稻草——消费者用脚投票,直接将销量腰斩。

自主品牌同样不争气。2024年,上汽乘用车(荣威、名爵等)销量70.7万辆,同比下滑28.3%;智己汽车全年仅6.6万辆,远未达到预期;飞凡汽车甚至因业绩不佳被迫与荣威合并。上汽曾引以为傲的海外业务也被奇瑞反超,2024年出口销量103.8万辆,同比下降14.06%,而奇瑞以114.46万辆、21.4%的增长抢走冠军宝座。欧盟38.1%的高关税,更让上汽的纯电出海战略雪上加霜。曾经,上汽靠合资起家,靠出口撑面子,如今内外受挫,连“新三驾马车”(新能源、自主品牌、出海)都摇摇欲坠。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上汽对市场变化的迟钝反应。新能源转型的风口早在2018年前后就已成型,比亚迪押注纯电,蔚来布局高端,小鹏、理想抢占智能驾驶,而上汽却在合资品牌的温床上睡得太久。陈虹那句“灵魂要自己掌握”的豪言,拒绝了与华为的早期合作,却也让上汽错失智能化浪潮的先机。等到醒悟时,市场已不再给它喘息的空间。价格战、关税壁垒、新势力崛起,上汽的每一步都慢了半拍,最终从行业龙头沦为追赶者。

02 上汽的转型药方靠谱吗?

面对困境,上汽祭出了“大乘用车”战略和63名中高层干部的大换防,试图通过组织重构和人事洗牌扭转颓势。新总裁贾健旭喊出“5个手指捏成1个拳头”的口号,将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创新研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五大板块整合为一,目标直指自主品牌的突破。63人的任免名单覆盖营销、研发、制造、财务等核心岗位,堪称一次“管理层全员竞聘上岗”的激进实验。与此同时,荣威与飞凡合并、智己研发并入总院、“大单品”开发模式落地,上汽试图以集中资源、降本增效的方式,重塑竞争力。

图片

表面上看,这剂药方对症下药。上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内部资源分散、管理臃肿。荣威、飞凡、智己各自为战,研发重复投入,品牌定位模糊,导致成本高企、效率低下。“大乘用车”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将研发统一归总院管理,推行平台化、规格化的“大单品”模式,理论上能降低成本、放大单品规模效应。

贾健旭强调的“每周调整一次”“跪着做人”,透露出他对速度和效率的极度渴求,这正是上汽过去“慢半拍”的病根所在。此外,与华为的合作传闻(智选车模式、飞凡RC7搭载华为智驾)似乎也表明,上汽终于放下“灵魂论”的傲慢,愿意借力智能化东风。

但细究之下,这场变革的成色却值得怀疑。首先,人事调整的规模虽大,却难掩“治标不治本”的尴尬。63人换血,换来的未必是新鲜血液,而可能是内部派系的重新博弈。新管理层多为70后、75后,固然有一线经验,但能否带来颠覆性思维,尚存疑问。贾健旭的魄力可嘉,可“跪着做人”若只是口号,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换谁上台都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更何况,上汽的组织文化积弊已深,短期内靠人事调动扭转,恐怕是痴人说梦。

其次,“大乘用车”的整合逻辑看似清晰,实则暗藏隐患。荣威、飞凡、智己、名爵的品牌矩阵本就混乱,强行捏成一团,能否理顺定位、避免内耗?“大单品”模式追求规模效应,但汽车市场早已进入个性化、多元化的时代,过于强调标准化,反而可能丧失差异化竞争的抓手。

研发总院统一管理或许能降本,却也可能扼杀子品牌的创新活力。更关键的是,上汽的资金链已亮红灯,2024年扣非净利润暴跌至负数,靠燃油车利润反哺电动车的算盘,能打多久?

与华为的合作倒是亮点,但也非万能解药。飞凡RC7若真用上华为智驾,能否复制问界、智界的成功,取决于上汽能否在产品定义和营销上彻底放手。若仍是半推半就的心态,最终只会落得个“躯体搭台、灵魂唱戏”的尴尬。更何况,华为的智选车模式已绑定多家车企,上汽未必能分到最大蛋糕。转型的决心有了,可执行的成色几何,市场还在冷眼旁观。

03 新能源与出海,上汽还有多少胜算?

上汽的转型,核心指向新能源和自主品牌的崛起,这也是其能否翻盘的胜负手。2024年,上汽新能源销量123.4万辆,同比增长9.9%,占比30.75%,看似不错,却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智己6.6万辆的成绩在造车新势力中垫底,飞凡黯然回归荣威,名爵的海外光芒也被奇瑞盖过。

上汽显然意识到了危机,2025年1月销量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占比升至58.4%,新能源渗透率也在提升。智己B轮融资94亿元、推出4款新车,奥迪与上汽合作全新电动品牌AUDI,合资板块也在“油电同智”下有所回暖。这些信号表明,上汽正在加速追赶。

新能源的胜算,首先取决于技术与产品。上汽引入华为IPD体系、40余名华为技术人员进驻,试图补齐智能化短板。飞凡RC7若搭载华为智驾,或能在主流市场扳回一局。研发总院的“大单品”模式若能落地,低成本、高规模的纯电车型或许能与比亚迪正面抗衡。

但问题在于,上汽的技术积累与新势力相比仍有差距。智己的增程路线能否突围、名爵的混动布局能否抢占海外,都是未知数。更致命的是,上汽的新能源战略仍显零散,缺乏一款像比亚迪秦PLUS或特斯拉Model 3那样的现象级爆款。

出海是另一张牌,却也是双刃剑。上汽曾是出口冠军,2020-2023年从40万辆增至120.8万辆,MG品牌风光无限。可2024年出口骤降14.06%,欧盟48.1%的关税直接掐住了上汽的咽喉。相比之下,奇瑞靠燃油车攻海外,灵活应对市场,上汽却执着于纯电,押错了方向。安吉物流建船队、造码头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海外建厂的进度缓慢,面对关税和地缘风险,上汽的全球化布局仍显脆弱。2025年承诺的欧洲混动与燃油投放,能否扭转颓势,考验的不仅是战略眼光,还有执行力。

上汽的底牌还有现金流和资源整合能力。4305亿元的营收、充足的现金储备,为转型提供了缓冲空间。与大众延长合资至2040年、奥迪双品牌战略的推进,合资板块仍有回血潜力。但这些优势,能否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关键看上汽能否告别“慢病”,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新能源市场的窗口正在关闭,自主品牌的竞争已白热化,上汽若不能在2025年交出硬核成绩单,恐将被新势力彻底甩开。

04 结语

上汽集团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既是壮士断腕的勇气,也是背水一战的无奈。63人换血、“大乘用车”整合、与华为联手,贾健旭带着上汽喊出了“跪着做人”的口号,可跪姿虽低,站起来的路却异常坎坷。从销量王座跌落的六年,上汽错过了太多风口,如今的转型更像是一场迟来的补课。新能源的追赶、出海的破局、自主品牌的突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招都容不得半点闪失。

2025年,将是上汽的生死分水岭。智己的新车能否杀出重围,飞凡RC7与华为的联姻能否复制奇迹,海外市场的调整能否重夺冠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上汽是否涅槃重生。市场不会同情迟到者,用户更不会为情怀买单。上汽的这场大戏,固然有决心、有动作,但距离真正的翻盘,还差一份对趋势的精准洞察和对执行的极致狠劲。老大哥的荣光已成历史,能否书写新篇章,就看这一年了。

       原文标题 : 上汽壮士断腕,能否换来新生?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