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下半场:2025传统车企加速布局
撰文/ 陈不七
出品/ 杰车科技
2024年1月,在坪山区比亚迪全球总部举行的“2024比亚迪梦想日”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向外界透露,比亚迪将加大智能化领域的投入。“比亚迪非常重视智能驾驶,并建立了一套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研发体系。整个智驾团队共有4000名工程师,其中1000多人负责算法和硬件部分,3000多人负责软件部分。”
王传福表示,未来比亚迪将在20万元以上车型提供高阶智驾的选装,30万元以上将实现全面标配。相比于前者偏向保守的策略,比亚迪海洋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张卓的态度更为激进——海洋网的目标是希望在海鸥上搭载智驾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海鸥是海洋网旗下的A00级车型,最高售价不超过9万元,这也意味着比亚迪的最终目标是让10万元以内的入门级车型也搭载智驾系统。
进入2024年下半年,8月26日,搭载华为ADS基础版智驾系统的问界新M7 Pro在成都正式发布,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发文表示:“全民智驾时代来了!鸿蒙智行旗下车型将实现全系标配华为智驾。”把智驾的竞争从高端车型的技术竞争拉到了大众车型智驾普及的维度。
去年7月以来,智驾的门槛开始不断下探。除了小鹏在11.98万起的MONA M03上标配20余项智能感知硬件,传统车企孵化的深蓝汽车、广汽埃安也开始在20万元以内的新车型上搭载智驾系统。尚未做出动作的比亚迪也在11月举行的三十周年活动上宣布,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
如果说2024年各家传统车企还在试水,那么进入2025年,这场智能化的竞争便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普及高阶智驾,比亚迪说到做到。”王传福称道。2月10日,比亚迪在深圳总部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并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据悉,“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硬件由比亚迪全栈自研,同时,比亚迪旗下10至20万级的所有车型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10万以下的大部分车型也将搭载此智驾系统,第二代秦PLUS DM-i、海鸥等车型均包括在内。
“中国智驾技术的应用规模是全球最大的,技术迭代(全球最快)。中国已成为全球智驾创新的新高地,引领全球智驾发展方向。”王传福表示。发布会上,比亚迪一口气发布了王朝网+海洋网共计21款搭载智驾系统的智驾版车型,其中,售价最低的海鸥智驾版,售价仅为6.98万元。一举打破了宝骏悦也创造的7.98万元的智驾车型价格底线。
与一年前在“2024比亚迪梦想日”上许下的豪言壮志相比,比亚迪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任务”。不过,虽然宣称是全系标配,在不同定位的车型上,比亚迪也对“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取舍。
在“天神之眼”的技术矩阵下,比亚迪又将其分为ABC三个版本:“天神之眼A”是高阶智驾三激光版(DiPilot 600),主要搭载于仰望品牌;“天神之眼B”是高阶智驾激光版(DiPilot 300),主要搭载于腾势、比亚迪等品牌;“天神之眼C”为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主要搭载于比亚迪品牌上。尽管“天神之眼C”阉割了激光雷达,但仍搭载了12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5个毫米波雷达,并全系标配代客泊车功能,而城市记忆领航功能也将于年底前OTA升级。
硬件上的取舍赋予了“天神之眼”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并最终反映在终端价格上,从首批21款智驾车型的价格来看,全系价格在增配的情况下价格保持不变,依旧保持了比亚迪一贯的高性价比优势。
一直被诟病“智驾孱弱”的比亚迪终于补足了最后一块短板。
在比亚迪发布会前夜,长安汽车在重庆举行深蓝汽车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发布暨春季新品发布会,并在会上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根据规划,长安汽车将在未来三年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2026年天枢智驾将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2028年实现全场景L4级功能。
发布会上,长安汽车子品牌深蓝汽车共发布三套智能驾驶方案,分别为自研的DEEPAL AD PRO、华为深度赋能的ADS SE以及ADS 3.0三种,将智能驾驶覆盖下探到15万级车型。在此基础上,长安汽车在未来将在10万级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进一步推动智驾平权。
恰如王传福在发布会上所言,“高昂的价格,导致2024年中国售出的车辆只有不到10%的有高阶智驾,而我国70%的汽车消费者都是购买20万元以下的车,这使得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智驾。”进入2025年,除了新势力,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也意识到,今年的竞争主题不再是技术的争霸,而在于智驾门槛的降低。
自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爆火全球后,AI大模型上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热门概念。在实际体验上,AI大模型在智能座舱等领域为用户体验带来了突破性提升,一改传统车机长期停滞的机械式问答模式。
长期以来,车企们主要通过自研大模型和接入来自外界的大模型,如2023年6月理想汽车发布MindGPT、小鹏汽车发布XGPT灵犀大模型,而传统车企更多的是采用第二种方案。
直到DeepSeek的正式上线。
春节期间,DeepSeek因其在技术创新和开源特性的双重优势,在AI大模型领域一夜爆火。这其中也包括汽车领域。
据《杰车科技》不完全统计,截止发稿,已有包括吉利、岚图、东风、极氪、智己等14家车企宣布DeepSeek上车的计划与行动,其中传统车企及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势力占绝大部分。
2月6日,吉利汽车打响DeepSeek上车“第一枪”,宣布自研大模型星睿与DeepSeek已完成深度融合,在实现深度融合后,吉利将对星睿车控FunctionCall大模型、汽车主动交互端侧大模型等进行蒸馏训练。
次日,岚图汽车宣布已完成与DeepSeek模型的深度融合,岚图知音将成为汽车行业首个融合DeepSeek的量产车型,岚图梦想家也将紧跟步伐,2月14日起,用户可以通过OTA进行升级。深度融合后,岚图知音的“逍遥座舱”将进一步丰富车机交互体验。
而在10日晚间的比亚迪智能战略发布会上,比亚迪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宣布,比亚迪“璇玑架构”已全面接入DeepSeek,具体到座舱体验上,比亚迪车型可借助DeepSeek大模型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和隐形需求,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相较于造车新势力的“另起炉灶”,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除了受到技术的限制,研发成本同样不可忽视。以OpenAI的GPT-4o为代表的传统大模型不仅训练成本高昂,对车机算力也有着更高要求。
在实现媲美OpenAI体验的同时,凭借低算力需求将训练成本压缩到最低,加之其基于MIT许可协议开源,这使得传统车企可以通过接入融合DeepSeek,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并缩小与造车新势力们之间的差距。在使用成本上,DeepSeek-R1的API服务定价远低于传统大模型的收费标准,大大降低了车企引入高性能AI大模型的成本。
随着DeepSeek在汽车行业的推广应用,为传统车企提供了一条在智能座舱体验上追赶新势力步伐的“捷径”,还将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找到新的发展方向,重塑智能化领域的市场竞争格局。而大模型上车成本的降低,或许会同智驾平权一道,2025年的汽车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入门车型搭载体验更优异的智能座舱技术。
原文标题 : 智能化下半场:2025传统车企加速布局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