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无人小车将电动车拖行!自动驾驶如何安全人机混行?

2025-04-14 10:46
智驾最前沿
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突破,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自动驾驶技术不仅以高速NOA、城市NOA等形式应用于乘用车领域,还在快递、外卖等低速智驾领域实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但就在最近,网络上流传出一段视频,一辆无人驾驶的快递小车在行驶过程中不慎撞上了一辆电动车,而在事故发生后,车辆竟然没有及时停车,而是继续将电动车拖行前进。随后该无人小车主体涉及企业回应,此次事故系无人车行驶路线刚好途经一起事故现场,由于无人车厂商技术故障,导致本已倒在路边的电瓶车被无人车拖行,现场没有人员受伤。

虽然事故可能只是个别案例,但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广泛关注,也不禁让我们反思,应如何处理人驾驶车辆和系统驾驶车辆同时在道路上共行的复杂局面?

 

为何会出现这个事故?

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当前,无人驾驶技术大多还处于试验和局部应用阶段,只有在限定区域内、特定条件下才能顺利行驶,且需要驾驶员做好路况监测工作。而相交成熟的快递、外卖等领域的低速智驾,应用场景则更加局限,只有在工厂物流园区、校园或小区内行驶,其行驶环境相对单一、干扰因素较少,且这类自动驾驶汽车均无驾驶员监控路况,在发生事故时也无法及时反映。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此次事件的发生地点明显是处于车流人流密集的公共环境中。这一事故也暴露出低速智驾在复杂道路环境下感知和应急处理能力的缺陷,也提醒我们在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应当充分重视混行阶段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混行阶段,人驾驶车辆与自动驾驶车辆共同存在,这两者在驾驶行为和决策机制上均存在巨大差异。人驾驶车辆依赖驾驶员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他们往往能够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并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进行人为干预。而自动驾驶系统则依赖于预设的算法、传感器数据以及机器学习模型来感知并决策,它们在处理突发性、意外事件时,可能会因算法判断不够灵活或数据采集信息不足而导致延时反应或错误决策。若当前无人驾驶系统对于道路上出现的非标准目标(如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骑行电动车的驾驶员、临时出现在路中的障碍物等)可能反应迟缓,这或许就是导致这次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一步分析这一事件背后的技术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自动驾驶车辆在遇到突发事故时存在“察觉盲区”。事故视频中,快递小车在撞上电动车后并未及时停车或避让,反而继续前行,很大程度上说明其感知模块对异常情况的识别存在滞后或失误。据红星新闻报道,其获得的监控显示,涉事无人快递车到达咸阳市一交叉路口等待红灯,绿灯后车辆准备起步,但恰有一行人通过斑马线,涉事无人快递车减速,等待行人通过后,正常行驶通过路口。车辆行驶至十字路口中间时,偶遇一辆已倒地的电动车,车辆左前轮与电动车前轮相撞,又因撞击角度较“独特”,电动车前轮卡入涉事无人驾驶车左侧前轮的缝隙。涉事无人驾驶车监测到碰撞后,出现明显减速,但随后又提速至正常行驶速度通过路口。也就是说无人小车已经察觉到了异常,但因“察觉盲区”,并未发现异常情况,才导致拖行电动车的情况出现。

当前的传感器技术主要依赖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设备,它们在理想条件下能够很好地捕捉周围环境的信息,但在复杂的天气、光照以及混杂物体背景下,仍存在信息丢失或误判的问题。此外,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算法往往依赖于大量的数据训练,在面对未知或未曾充分覆盖的场景时,算法难以做出恰当的反应。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便是系统在处理突发情形时的一个失误。

人机混行安全还存在哪些问题?

无论是低速智驾,还是现阶段各车企大规模宣传的高阶智驾,都不可避免要讨论几个问题。技术问题作为落地的关键,一直是各车企和相关企业关注的重点,但技术落地后,自动驾驶与人驾驶车辆混行还涉及到法律、监管、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从法律角度来说,自动驾驶车辆的责任归属问题就极其复杂。传统交通事故中,责任主体较为明确——驾驶员作为直接操控者,通常需要承担主要责任。而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如果车辆出现故障或算法判断失误,是该由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商还是车辆拥有者来承担责任,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法律解释和实操标准。这种法律空白不仅为事故定责带来了困扰,同时也使消费者在选择是否信赖自动驾驶技术时存有顾虑。智驾最前沿以为,监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标准和安全规范时,必须对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进行精细化的分类管理,确保在混行阶段能够做到有序过渡,而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突破而忽略了基本的交通安全要求。

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无疑能够提升交通效率、减少人为失误,但“被程序”所替代后的驾驶行为,缺乏人驾驶时的自主判断能力,尤其是已经取消驾驶员的快递小车、外卖小车,更是在遇到边缘场景时无法及时响应。而在高阶智驾领域,哪怕还处于L2阶段,从要求上需要驾驶员监控路况,但部分驾驶员可能因为“依赖”或过度“信赖”系统,而产生放松警惕、缺乏应变意识的现象,这也是现阶段自动驾驶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心理上的依赖与懈怠,在人机混行环境下将极大增加安全隐患。

总结

这个视频暴露出无人驾驶快递小车在现实复杂场景中存在的技术漏洞,也引发我们对整个自动驾驶生态系统安全性的深层次反思。对于自动驾驶与人驾驶并存的交通系统来说,传统以“驾驶员个体操控”为核心的安全理念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升级。安全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而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协同工作的结果。从车辆设计、制造到道路管理,再到交通管理、信息处理,各个环节都必须实现无缝衔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在交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公共安全效益,让未来的道路真正成为一条智能、高效且安全的通行大道。

-- END --

       原文标题 : 无人小车将电动车拖行!自动驾驶如何安全人机混行?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