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智驾迎战特斯拉FSD,背后AI含量差几何?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如果你从现在的时间点往回拨两个月,从2月开启的「智驾」风潮,可以看作是特斯拉FSD入华的前序。
二三月份以来,多家自主品牌车企发布智能化战略,核心是以「中阶智驾」捍卫智能车市场份额。
同时,伴随2月底特斯拉FSD在国内向配有HW4.0硬件车型的车主正式推送,一时间国产智驾系统与特斯拉FSD上演正面交锋,针对中美智驾表现的各路对比评价,层出不穷。
3月末行业大佬云集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更是一个集中的舆论风口。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直言特斯拉FSD断代领先;元戎启行CEO周光同样认为FSD V13领先一个代差;地平线CEO余凯在这场会议上,抛出对智驾自研与供应商模式,「二八开」的终局判断。
智驾从未如此受到行业和消费者的重视关注,其市场竞争的水平也从未如此激烈。
一、特斯拉FSD,谁与争锋?
在2025年2月之前,中国车企与特斯拉在智驾上的较量一直处于「云评」状态,直到「2024.45.32.12」OTA版本的推送。
尽管开放初期,FSD在识路和交规等与本土化数据强相关的特性上「漏洞百出」,但FSD高度平滑的行驶体感,以及面对众多目标时的博弈能力,和对安全性的拿捏,令不少业内人士印象深刻。
只是出于各自立场的考量,极少有人在公开场合承认这点。
3月在小鹏汽车的春季发布会上,何小鹏可能是在FSD入华后第一位公开表示认可的业界大佬,何小鹏的评价是「特斯拉FSD的基础模型能力,真的非常非常扎实;相信特斯拉在中国、在全球,会非常非常快速进化。」
而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则使用了更加直率的表述,「特斯拉FSD断代领先」。他认为FSD采用了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拟人程度高,安全舒适;而国内(头部企业)的方案普遍是两段式端到端,方案相近,现阶段性能差别不大。

实际上在更早之前,地平线首席架构师、高阶智驾方案SuperDrive负责人苏箐在试驾了美国的FSD后,谈到类似看法:「特斯拉FSD在技术上是有很多独到之处,甚至在某些地方有断代式的领先。」
元戎启行CEO周光认为,过去一年各家企业都在追赶,有一部分公司做到了接近V12的效果,但与V13仍有代差。
「FSD V13是按大模型范式来做的。」周光认为,而在国内严格来讲大家并没有进入大模型时代,更多是「Machine Learning base」。这是为什么在拥有大量数据的情况下,国内的智驾系统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大模型Scaling Law带来的红利。
当比亚迪等车企通过卷成本、卷自研实现「中阶标配」后,更深的远虑是,接下来的高阶该如何突破,尤其是现在头部车企们都陷入在相当于V12的阶段。
二、智驾大模型探索进入无人区
从2022年之后,特斯拉不再举办AI Day,即使是2024年的「I, Robot」Robotaxi发布会上,除了CyberCab原型车和Optimus机器人亮相,特斯拉团队基本上没有公布像样的技术细节。
可以说基本上在2022年之后,在「BEV + Transformer + OCC」这套范式之后,针对接下来智驾端到端大模型的探索就进入到了无人区。
博世吴永桥认为,端到端一役,中国车企基本重归同一起跑线。
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大家普遍技术受限的情况下,用户体验被卷到极致——从车位到车位,到L3智驾。
周光认为,今天的车位到车位,都是建图到无图再到建图的过程,是工程上的「缝合」。从AI的角度来说,AI能力是没有长进的,但对用户体验有一定价值。
但回到本质,特斯拉不干L3、不卷车位到车位,核心还是专注「AI能力上限的提升」。
类比大语言模型,周光认为AI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基于规则的弱专家系统,基于大模型的通才系统,以及更进一步的强专家系统。
特斯拉断代体验背后,是AI含量的差异。
目前的端到端,实际上是弱专家系统,处于传统架构与神经网络架构的过渡阶段。而FSD V13和VLA,会进入以大模型为核心的通才阶段,也就是端到端2.0,之后再向强专家系统演进。
地平线余凯以手机行业类比,当年诺基亚、摩托罗拉,就是没有跟上技术演进的速度,「历史表明,当功能性的价值随着技术大跃进时,核心是以快打慢、以高打低,不断追求更高,跟上速度。核心不是自不自研,而是是否达到目标。」
「每次关键技术根本性的变化,都会引发行业的剧变。」元戎周光认为,「一旦你错失过某一代技术,可能一代技术错了,今天所谓的市场排位就荡然无存了。而今天的智驾,远没有到大模型时代。」
今天的国内车市,目前在中阶市场上PK成本、卷自研比例,本质是一种低质量内卷,而在技术先进性的探索上,几乎乏善可陈。
一位智驾相关行业的高管认为,接下来很多企业会很快意识,VLA可能是几乎唯一的选择。
因为,「第一,端到端 + VLM的路径,已经遇到了明显的瓶颈。其次,特斯拉FSD的基础体验非常好,当前大家还没有掌握路径,只能尽快跟随特斯拉一段式端到端。」
在前不久的GTC上,理想公布了MindVLA最新研究,理想、元戎的VLA都将在今年实现在量产车上的部署。

三、AI加持下,头部车企的大单品战略
在特斯拉FSD和比亚迪「全民智驾」激进的推进下,无论高阶市场还是中阶市场,智驾行业在非常明显地快速收敛。
就高阶方案而言,目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高阶,且能持续投入的供应商,仅剩下华为、卓驭、地平线等少数几家,头部效应越发明显。
同时,与特斯拉S3XY开创的产品模式类似,汽车品牌和车型产品本身也呈现高度集中化的趋势。
华为深度合作的问界,依靠M7和M9两款车型一年销量接近35万台;新势力中销量最好的理想,它的L系增程序列和i系纯电序列,本质上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两个大单品。
无论特斯拉还是鸿蒙智行的案例,都证明了「大单品 + 先进AI技术」正在成为智能车时代新的爆款密码。
另一家头部民企长城汽车,去年与元戎在蓝山上实现城市NOA量产,并向后者投资了1亿美元。

蓝山智驾版,以一款车型拉升了长城整个智能化的面貌。当然蓝山的销量,也让供应商好了起来,元戎在去年Q4也拿下了城市NOA第三方供应商15%的市场份额。
余凯认为,对车企来说,「自研+第三方」并行将成为最安全选择;而第三方生态合作模式将成为未来主流,未来可能有20%的车企选择自研、80%的车企选择携手第三方合作研发智能驾驶,「核心是跟上速度」。
「目前来说,无论低阶、中阶还是高阶自研,甚至在最新的VLA,我相信对于车厂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这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自研出来的,有大量的人才、数据和训练的know-how。」周光说,「元戎一直在智驾领域希望能够做出最好的AI,我们对自己的定义也不是一家智驾公司,我们是一家物理AI公司。」
博世估算认为,「建立起这些基础能力,需要每年投入几千人力,开发1-2年。初期资本投入大,但收效甚微。」
与头部AI公司携手,快速补齐AI先进性的短板,实现技术上的追赶,将核心精力投入到独具特色的产品定义上从而创造爆款大单品,可能是时下更理性的选择。
原文标题 : 国产智驾迎战特斯拉FSD,背后AI含量差几何?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