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从进博会看中国氢能产业“狼来了”

11月5日,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开幕,展会将持续6天,吸引了超1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企业参展。

展览会上,出行领域变革成为无法忽视的焦点。其中,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丰田、本田、现代、奔驰纷纷展出旗下燃料电池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

具体来看,丰田展出Mirai轿车和SORA氢燃料电池大巴,同步展出的还有加氢站、生物制氢及太阳能发电等产业链配套设施;本田展示了氢燃料电池汽车“CLARITY FUEL CELL”、能够制造和供给氢能源的小型智能加氢站“SHS”,以及电能转换器“Power Exporter 9000”;现代汽车带来氢燃料电池车NEXO;奔驰燃料电池驱动的GLC也同步亮相。

在一场国家级的进口展览会上,国际主机厂们积极地展示着自身的氢能肌肉,从他们释放出的信号来看,通过产品、技术的持续创新,抢占中国乃至世界未来新能源及自由移动领域更大的市场份额才是其真正目的。

而主机厂环节所展露出的野心只不过是全球氢能产业链众多企业中的代表之一。实际上,在中国成功推广新能源汽车珠玉在前的案例下,全世界都对中国氢能源市场抱有巨大期待——“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还是要看中国”。

在氢经济潜力的驱动下,国际氢能企业们通过积极来华参加氢能展销会、与国内氢能公司对接及直接参与中国氢能市场等方式充分地表达着对中国氢能市场的关注。

整体来看,当前国际企业布局国内市场具有以下3大特征:

一是以欧美地区企业布局居多。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仅2017—2018年间,国际至少超10家企业展现出在华布局氢能的强大兴趣或正式进入中国展开氢能产业布局,其中欧美地区最多。

二是布局形式多样,投资入股合作模式深受追捧。从形式来看,国外企业布局国内氢能市场主要途径包括寻求国内代理合作企业、接受国内项目引进、投资入股建立深度联系、组建合资公司、建立国内独资办事处、参与国内氢能项目建设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接投资入股深受国内外企业青睐。

三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加氢站建设及氢气储运环节是当前国际企业布局重点。从细分领域来看,现阶段国际氢能企业在华布局全面,涉及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结合国内氢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情况,氢能上游产业链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重点。

随着国内氢能市场的进一步成熟,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外氢能企业踊跃进入中国市场。

对于国际氢能企业大举入华,政府和企业层面态度积极。他们认为国外领先的氢产业及燃料电池企业,将为国内带来更多来自专业机构的优质研发、生产资源,填补相关技术空白,与国内和相关企业现有的新能源材料生产、合作布局形成互补和助力,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开拓国内氢能市场,加速氢产业成熟。

尽管以市场换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国内薄弱产业的惯用手段,不乏积极案例,但市场让出去了却根本没学到技术的暗亏我们同样不陌生,这要求我们在氢能产业“引进来”的同时必须小心翼翼权衡利弊,计较得失,更需要国内氢能企业时刻警醒,只有具备自主创新的技术硬核才能真正站稳国内氢能市场。

以下为部分国外氢能企业在华布局详情:

壳牌

2007年,由壳牌提供技术咨询和部分资金的上海首座加氢站安亭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将为上海使用燃料电池的小汽车和公交车提供压缩氢气。

2018年10月,壳牌新能源业务总裁葛思博对外表示,正与中国合作伙伴讨论建立加氢站,并支持乙醇汽油的推广。葛思博认为,世界范围内中国会是氢能电池商用车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预期未来中国氢能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壳牌也会加大在该领域的投资。

美国混合动力(US Hybird Corporation)

2016年11月,美国混合动力与德威新材签署《关于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技术合作备忘协议》,双方约定将发挥各自的强项,结合中国市场独特的内在需求,就共同发展及促进氢燃料电池技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美国混合动力同意德威新材获取自身10%的股权及其子公司美国燃料电池55%股权,德威新材将成为美国混动和美国燃料电池独家技术和应知应会提供者,成为其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

林德集团

林德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气体公司。2016年林德集团与上海舜华新能源、上海驿动汽车、及上海鉴鑫投资在安亭汽车创新港签订加氢站投资运营合作协议,整合氢气、上下游技术、设备、资金资源,在上海筹建加氢站网络。

法国阿海珐氢能(AREVA H2Gen)

2016年法国阿海珐氢能进入中国市场,与中电丰业建立合作关系,由后者全面代理法国阿海珐氢能公司的PEM纯水制氢设备、风光储能和氢燃料电池加氢站设备。

2017年的中国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展会(CHFCE)上, 阿海珐氢能公司再次展示了创新的高容量(60兆瓦)电解厂技术理念,以及核心技术——1兆瓦电堆组件。

美国德立台能源系统(Teledyne Energy System)

美国德立台能源系统公司系美国军工企业同样通过与中电丰业的合作,顺利地导入到中国市场。中电丰业独家代理了其在中国的制氢设备和燃料电池业务。

作为当前全球水电解制氢业绩最多的氢能源公司,美国德立台能源系统具有45年的行业历史,是目前全球水电解制氢业绩最多的氢能源公司,经过美法公司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的严格审查和多年的考验。

巴拉德(Ballard Power Systems)

巴拉德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十分活跃。

2016年,国鸿氢能和巴拉德出资额分别为10%和90%,成立广东国鸿巴拉德氢能动力有限公司(下称国鸿巴拉德),主要用于生产面向中国燃料电池客车、商用车市场的FCvelocity®-9SSL系列燃料电池发动机。巴拉德成为这家合资公司的唯一膜电极供应商。

在约定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中,国鸿氢能除了将向巴拉德支付18.4百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还承诺2017 -2021年间,每年最低采购价值1.5亿美金的膜电极产品。

2016年7月,巴拉德作价2830万美金向大洋电机出售9.9%股权。

2017年2月,巴拉德以2500万美元价格向大洋电机进行技术转让,并在中国三个战略地区(包括上海)组装和销售FCveloCity®30kW和85kW燃料电池发动机模块。同年7月,巴拉德公司宣布与大洋电机签订1800万美元的年供应合同,将为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卡车供应400个FCveloCity燃料电池发动机。

2017年2月,巴拉德首个在华办事处——广州市巴拉德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落地广东,作为外商独资企业,该办事处将成为巴拉德旗下首个在华营运中心,主要提供提供管理、销售和业务拓展、技术、售后及行政支持等服务。

2018年8月,巴拉德与潍柴动力展开战略性合作,合作内容包括潍柴对巴拉德进行约1.63亿美元重大股权投资,获取后者约19.9%股份;双方个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支付9000万美元获得巴拉德新一代LCS燃料电池电堆和动力模组的授权许可,应用于中国公交车、商用卡车和叉车市场。

博世

2017年11月,罗伯特·博世公司与潍柴动力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合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共同合作开发生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部件。

作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及服务供应商,博世在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样品研制及部件技术等方面有着超过10年的经验。

Nedstack/Hymove

2017年12月,荷兰燃料电池生产商Nedstack、系统集成商Hymove与苏州华民投资有限公司、张家港同创富瑞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张家港悦丰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车用燃料电池项目。

项目总投资1.25亿元,规划开发应用于物流车及大巴车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预计投产后可年产3000套动力系统。

液化空气集团(Air Liquide)

液化空气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16年,在氢能领域,液化空气已建立起氢气供应链层面的独特专长,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安装100座加氢站。。

2018年7月,液化空气集团与氢车熟路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协议,液化空气将获得氢车熟路约1000万欧元的部分股权,并将借助各自在氢能领域的优势,加速氢能电动卡车车队在中国的启用。

2018年11月,液化空气集团全资子公司液化空气先进技术有限公司(ALAT)与厚普股份子公司签署《合资条款清单》,计划在成都投设氢能合资公司。

合资公司将主营氢燃料电池电动车加氢站的开发、生产及销售,以推进双方氢能产业链发展,以及中国氢气加注基础设施建设。

JXTG能源集团


2018年10月,日本综合性能源企业JXTG能源集团与中石化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在第三方市场共同建设加氢站。

JXTG在后续合作声明中表示,将继续利用与汽车燃料供应相关的基础设施和专有技术,建立起高效的氢供应链,通过与中石化在已有领域和未来将涉足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氢能广泛使用,创造并扩大在中国及第三方国家开展氢气业务的机会。

现代汽车

2018年10月,现代汽车宣布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启动1亿美元基金项目,用于在中国投资氢技术和相关工业基础设施,亚洲、欧洲和美国的风险资本家有望成为投资者。

现代汽车在声明中表示,该基金一旦完全建立,将用于氢气行业和拥有核心氢技术的风险创业公司所需的基础设施。

H2 MOBILITY Germany

2018年10月,H2 MOBILITY对外确认接受长城汽车以提供额外投资的方式获取公司5%股份,后续双方将共同推进欧洲、中国以及全球氢能基础设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共同加速欧洲和中国向氢能交通的过渡。

H2 MOBILITY由六家领先的石油、天然气和汽车公司建立于2015年,是全球最大的加氢站运营商,负责加氢站运营,包括网络规划、建设和运营。截至目前,H2 MOBILITY已实现德国52座加氢站点正常运营。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