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产业热点 | 6位大咖如何看待中国氢能和燃料电池前路?
从鲜有问津到氢能产业超千亿估值,2018年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2018年,国内各地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氢能和燃料电池示范项目遍地开花;氢能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增强,地方氢能小镇项目热度持续攀升;大型央企组团参与国内氢能产业商业化“拓荒”;大批国际顶尖氢能和燃料电池企业加大了对中国氢能市场的布局和渗透……
11月13日,由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维科网、高科会主办,OFweek氢能网承办,广受业界瞩目的“OFweek 2018中国氢能行业高峰论坛”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成功举办。
论坛以“激辩领域思维,抢占行业先机”为主题,现场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吸引了氢能制/储氢、材料、设备、燃料电池电堆、系统、整车、运营整个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超200家氢能和燃料电池相关企业、近500行业精英。
会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氢阳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寒松,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宋忠孝,张家港富瑞氢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张家港氢云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魏蔚,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高级经理陆颖,声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峰,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主任赵吉诗,OFweek产业研究院氢能高级分析师张玉洁分别就储氢技术、氢能金属电极涂层、液氢全产业链、氢能和燃料电池市场化应用、燃料电池测试和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等话题进行演讲,纷纷为国内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干货满满的国内产业/技术最新研发与应用进程、未来展望分享,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并吸引会场听众积极地参与了现场互动讨论。
程寒松: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地质大教授、氢阳能源程寒松
程寒松教授称,当前中国氢能经济面临着四重挑战:丰富的氢源,常温高压下氢的储存及运输,廉价、高效、长寿命的燃料电池以及充足的基础设施。
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大量工业副产氢和未上网的电,以及价格合理、长寿命燃料电池的出现,已经解决了氢能经济发展的两大挑战,接下来需要处理好氢能储运和基础设置建设层面的问题。而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氢的储存和运输方式,因此解决好以常温常压、安全、高效、廉价的液态储氢技术为代表的氢能利用关键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可利用现存的以石油为基础的能源架构,实现氢能在常温常压下的安全高效储存与运输,是解决氢的储存、运输及基础设施的有效手段,同时具备安全、低成本、高效、易规模化、易于实施等优势。
依托有机液体储氢相关技术,氢阳能源目前已经或正准备着手规模化储油、氢油及催化剂生产;与大型设计及工程公司结成战略伙伴;承接中型氢储运项目(每天2-10吨氢气);与特种车厂商合作1000台燃料电池轻卡项目;开发兆瓦级供氢系统;与中国船级社、中船重工等单位承接工信部燃料电池船舶设计、安装项目;布局长三角、西南地区氢能技术推广等。
宋忠孝:氢能产业金属电极涂层研究
▲西安交大教授宋忠孝
宋忠孝教授认为,水电解制氢在氢能产业链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持续和低污染性能令其有望成为未来制氢的主流技术。
在该技术中,电解电极性能是决定制氢成本的关键因素,因而研究决定电解制氢金属电极和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性能的涂层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对电极进行涂层可以提高电极有效活性面积,电池金属双极板/涂层界面和涂层与膜电极的接触电阻还会共同影响系统内阻,决定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
现阶段来看,未来金属电极涂层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电解制氢电极催化涂层,二是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涂层。
采用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分别以水电解制氢金属电解涂层和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涂层为研究目标,制备多孔水电解制氢电极催化涂层,在降低氢过电位的同时可以提高电极使用寿命,采用优化后的界面设计,在铝、不锈钢和钛合金上制备出致密石墨涂层,可以满足长寿命氢燃料电池的需要。
魏蔚:中国民用液氢全产业链市场可行性分析及发展进程
▲富瑞氢能董事、氢云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魏蔚
魏蔚院长强调液氢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千万量级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可能,由于液氢比高压氢和LNG、LPG更安全,储氢、加氢效率更高,且可以为氢气品质和纯度提供保证,更好地满足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运营需求。
当前国内航天领域已应用液氢数十年,积累了丰富地液氢生产、使用与安全管理经验和实验测试数据,在GJB及航天系统军用液氢领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为液氢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民用品需要有更加谨慎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应对策略,并制定不同于军品的设计、制造、检验标准和安全管理规范。
对民用液氢来说,拉动产业链发展的根本是大规模氢液化工厂的建设,而实现配套设备与零部件的国产化则是降低成本、拉动液氢产业链的重要基础。
魏蔚建议政府着重鼓励燃料电池车辆基础设施的配套和保障,补贴氢气运营,从“后端补贴”带动产业链发展,与此同时打破气体公司对氢气价格的垄断,化工副产氢、煤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三管齐下,确保氢气市场供应端的价格和供应量稳定。
陆颖: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市场化应用探索
▲重塑科技市场部高级经理陆颖
陆颖提出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日益蓬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加入燃料电池行业,当前国内有41家整车OEM、17座在运营的加氢站和45座正在建设的加氢站、56款燃料电池汽车车型、25家燃料电池系统公司,2018年截止目前,氢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投资及规划资金逾850亿元。
在运营环节,2017年国内燃料电池系统领域开始由科研院所发力转向以产业发力的关键阶段,燃料电池汽车开始由示范运行过渡到面向终端客户的商业化运行,前期项目应用在上海、广东、湖北、河北等地率先展开,该批车辆的运行有力地表明了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载、中长途和高强度等方面的优势。
重塑科技作为燃料电池运营环节的佼佼者,已开发出面向全系商用车应用的CAVEN系列燃料电池系统产品;与京东、德邦、申通等大型物流企业建立起更加广泛的合作;参与上海地区500辆燃料电池物流车商业化示范运营项目;着力打造以商业化运营示范点为核心的售后服务体系。
截至2018年9月底,搭载重塑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总里程已突破250万公里。
李志峰:通过测试深入了解燃料电池性能和可靠性
▲声运技术总经理李志峰
李志峰指出,当前国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存在电堆功率密度、膜电极耐久性等核心技术层面与国际同类型产品间差距明显、燃料电池产业链薄弱等问题。
通过单片电压、阻抗谱、电流和温度分布等一系列的测量和诊断技术,深入了解燃料电池内的运行状态、排查故障位置和原因,并寻找突破方案,可有效助力燃料电池的开发以及相关性能提升。
李志峰认为,国内的燃料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必须依靠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而深入燃料电池系统内部,了解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特性,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关键部件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
赵吉诗:广东省氢源解决路径分析
▲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主任赵吉诗
赵吉诗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广东省已经初步确立国内氢能产业的先发优势,氢能产业布局覆盖制氢、运氢、加氢、燃料电池及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等全产业链。
通过对广东省各地区和行业的制氢资源现状、潜力及制氢成本进行分析,预计到2020年广东省氢燃料公交车、物料车、有轨电车等各类车型推广数量约为5508辆,对应氢气及加氢站需求分别为55.82吨、75座(单座加氢站平均加氢能力约750kg)。
理论上通过充分挖掘广东省内的制氢潜力,能够完全支撑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但是氢能燃料电池车辆推广产生的氢气需求,既要考虑氢气综合成本,还要考虑氢气品质。
因此他建议,广东省推动工业副产气制氢规模化发展、发展电解水制氢构建绿色氢气供应链、发展电解水制氢构建绿色氢气供应链并探索多元化氢能运输方式。
张玉洁:2018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OFweek产业研究院氢能高级分析师张玉洁
张玉洁表示,各地政府、车企的积极布局对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前国内氢燃料电池发展企业聚集效应明显,已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各具特色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环境。
从需求层面看,中国燃料电池市场需求量集中在汽车领域,交通运输是燃料电池增长最快的版块。2016-2018年7月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猛增,销售总量达1198辆。根据各地政府规划及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未来两年这种势头将得到延续,预计将超额完成2020年中国燃料电气汽车达5000辆的规划目标。
预计2022年中国市场燃料电池的需求量将达到982.5MW,届时氢燃料电池市场年产值将达到24.6亿元。
尽管行业拥有着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但张玉洁提醒,燃料电池成本居高不下、氢气和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成本高昂等行业发展壁垒,仍需要国内企业积极关注并尽快寻找出有效地解决方案。
更多论坛精彩内容请关注“OFweek 2018中国氢能行业高峰论坛”会后专题。
最新活动更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OFweek 2025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电力运营直播】主动预测维护如何提高电力运营稳定性?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报名参会】2024碳中和创新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蔡司黑科技揭秘:光伏质量检测“照妖镜”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