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家口事故氢“背锅” 看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缺失
11月30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政府召开“11·28”爆燃事故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事故原因初步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发生爆燃事故是由于中国化工集团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下称盛华化工)氯乙烯气柜发生泄漏,泄露的氯乙烯扩散到厂区外公路上,遇明火发生爆燃所导致。
2天之内,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已造成23人死亡,22人受伤。伴随官方展开的紧急救援和事故调查行动,一场谁是事故“元凶”的现实版“罗生门”在公众眼前上演。
事故发生当天,几乎是媒体们开始关注报道事故的第一时间,盛华化工内部工作人员就对外表示“爆炸与盛华公司无关,只是发生在盛华公司门口。”、“网上拍的那些爆炸照片都不是我们公司的,我们公司没有受到影响”、“爆炸对盛华公司影响不大,为安全起见,公司已停止生产”等言论。
随着事件发酵,事故制造嫌疑的方向被指向正位于盛华化工附近的制氢工厂海珀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珀尔)。海珀尔方也对媒体反复强调“公司目前处于建厂阶段,尚未投入生产,与此次爆炸事故无关”、“海珀尔采用的电解水制氢技术用不上乙炔原材料”。
但后续,各大流量平台相继发布《张家口爆炸事故原因指向制氢工厂》、《张家口爆炸事故涉及的氢能是否真的不安全?》、《被张家口爆炸炸出水面的氢能是不是危险分子?》等一系列将氢与事故紧密联系的文章成为了网络的主流,知乎上甚至出现了“痛心张家口化工厂爆炸事故,除了乙炔制备氢气,新的替代方式是什么?”等离奇话题。
既然真伪难辨,一场原本跟氢毫无关联的化工事故,为何氢成为初期“背锅侠”?
首次将此次事故归咎到氢的是来自匿名网民的一则留言:“盛华化工厂对面一家生产氢气的工厂,氢气罐装车爆炸了。”正是最初的这则留言,在调查刚刚开展还未取得实质进展的阶段,在所有不知情者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
但真正将氢推上风口浪尖的,是新华社在所发布的《张家口爆炸事故初步原因系运输乙炔车辆引起连环爆炸》文章中指出,事故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引起爆炸的是乙炔,而乙炔出现在事故地点的原因是附近的制氢工厂制氢需要用到乙炔。
(文章原文在海珀尔方对外发声否认后已被删除)
随后,各路媒体紧跟而上,沿着这条思路展开了“事故和氢”可能的一系列话题,氢也迅速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跟中国大多数民众建立起除了课本之外的第一次联系。
但这种关注却与“危险”、“炸弹”、“不可靠”等充满担忧和不信任的字眼并列在一起,甚至有人发出疑问“以后氢能源车会不会是移动的炸弹?”,在社会营造出对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相当不友好的舆论环境。
而这些言论是否会对一部分普通民众产生影响令其谈氢色变,地方政府又是否会因为被放大的安全问题削弱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进而增加国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难度,影响国内氢燃料电池车示范推广进程等后遗症问题均是未知数。
对于这个引起全体社会关注的氢“乌龙”事件,国内氢能产业也有着不得不吸取的教训。
尽管随着官方调查小组的盖棺定论,事故由氢引起的谣言已经不攻自破,但对氢能产业与企业造成的影响却无法预估。放下对未来的忧虑,着眼改善当下,张家口事件也将此前被大家长期忽视的一些重要问题暴露了出来。
危机事件意识和应对能力太弱
对近两年来发展速度才显著提升的国内氢能产业来说,很多产业链企业都还很年轻,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嗅觉不够敏锐,也少有应对危机事件的经验,这是整产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增强危机处理意识,建立成熟的危机处理机制是产业链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具体到此次事件中,盛华化工在事件发生,媒体开始关注报道的第一时间就“敏锐”且“反应迅速”地撇清了与该事件的任何关系。而陷入舆论漩涡的另一方,制氢企业海珀尔却只能在事件嫌疑指向自身后被动澄清,而此时第一波事件报道已经逐渐将舆论方向引导到对企业和氢产业不利的方向。
国内面向社会的氢能知识普及缺失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氢能产业发展主要推动力仍来自于国家和政府,主要面向企业,强调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安全生产和商业化推广。
面向社会普通公众的氢能和燃料电池知识、教育普及的程度不深,普通民众对氢能知之甚少。
在此次事件中的明显案例是,新华社在对外发布的稿件中称海珀尔在制氢过程中需要用到乙炔。事实上,目前国内获取氢气的水蒸气重整制氢、煤制氢气、水电解制氢和氯碱副产氢等方式中,均不会用到乙炔。
这意味着参与整个信息采编、审核过程的工作人员均未发现这一问题,侧面反映出,当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对氢存在明显知识空白或氢的关注和认识程度相当缺乏。
事实上,在面向普通公众的氢能和燃料电池知识推广层面,国外已经有一些成熟的案例可供参考:
▲ 美国经参议院认证设立“全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日”,并于节日期间在全国各地举行多种交流、宣传活动;
▲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联合其他7大院校,为中学开发和提供氢能和燃料电池教育计划;
▲ 加州将氢能和燃料电池知识普及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加州燃料电池联盟培训了一千多名加州消防员,通过他们逐渐帮助更多人克服对氢和氢能利用的恐惧,目前这一活动已逐步扩展成为全国性的培训计划。
显然,知识普及运动不是政府,或某一机构、高校、企业的责任,它需要产业或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参与合作推进。对当前阶段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来说,令更多社会大众正确认识产业和产品,是所有产业参与者肩负的共同责任。
始终将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必须要承认氢气的特性,决定了氢气利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在科学可靠的技术手段下,完全可以实现氢能的安全使用。全球超300座正常运营的加氢站为此提供了强力的依据。
事实上在公布事故最终调查结果之后,有行业人士追问“气体泄漏检测报警为何没有起到作用?”、“气体达到能够爆燃的夸张浓度,居然没人意识到?”,显然即使是成熟的化工企业仍存在被公众质疑,造成不可挽回后果的安全隐患存在。氢能企业没有任何松懈的理由,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建立并遵守严格的行业安全生产、储运规章流程。
对中国来说,氢能和燃料电池是新兴产业,国内公众对企业或产品的安全性存在质疑有些在所难免,企业们需要接受这种不认可,以此为鞭策,并用成熟的产品、技术和成果为自己代言,征服广阔的市场、客户和消费者。
相信这也是国内每一家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的共同愿景。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下载>> PV Inverter太阳能逆变器主要部件应用指南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OFweek 2025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大会
-
即日-3.31立即查看>> 蔡司工业质量解决方案集锦
-
7.30-8.1预约参观>> 【展会&大会】2025全数会-光伏储能工业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