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第五股重塑能源港股上市,首日股价一度破发
作者 | 杨锐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又一家氢能企业,在港股上市
12月6日,重塑能源正式登陆港交所,其发行价为147港元,募资总额为7.1亿港元;扣除发行费用8027万港元,募资净额为6.29亿港元。
此前的2021年3月,重塑能源曾向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计划融资20.17亿元,但被问询后于当年8月主动撤回IPO,随后转战港交所。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5日,另一家氢能公司国富氢能亦登陆港股,募资3.9亿港元,市值102.4亿港元。而国富氢能也曾在2022年递表科创板,拟募资20亿元,但最终转战港股,其募资额也仅为最初的五分之一。
上市首日,重塑能源股价一路震荡,一度破发至145港元。截至收盘,重塑能源股价微涨0.07%。
成立于2015年的重塑能源,是业内“明星独角兽”,总部位于上海。今年43岁的林琦,是其创始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团,是国内涉足燃料电池的车企之一。
2001年,上汽集团内部就启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样车研制工作;2006年开始,上汽集团更是承担了多项燃料电池汽车开发课题,与高校展开产学研的合作进行燃料电池整车集成技术的研发。并在2010年,上汽集团所研制的燃料电池汽车还成功承担了上海世博会接待任务。
8年后的2018年,上汽集团分拆出了一家名为“捷氢科技”的氢能车电池供应商,后者现今更是长成了氢能领域的一颗新星。早年在上汽集团从事燃料电池相关业务的研发人员中,除离职或经岗位调整后不再从事燃料电池相关业务的人员外,均已通过市场化、双向选择的方式加入了捷氢科技。
招股书显示,成立至今,重塑能源IPO前共进行了8轮融资,融资金额合计39.39亿元。且截至2022年最后一轮融资后,重塑能源的估值已高达108.6亿元。
在重塑能源身后,更是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投资阵营。具体来看,重塑能源与中国石化、一汽解放集团、正泰集团、杜邦、舍弗勒、丰田汽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获得了中国石化资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一汽解放集团、宇通集团、丰田通商、红杉资本、高瓴资本、春阳资本等产业资本和知名机构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重塑能源此次IPO招股还引入1名基石投资者,九江市国资委旗下九江鼎创认购3亿元的发售股份,以招股价计算,约占发售股份约43.4%。
目前,该公司虽然主业为氢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的研发生产,但近几年已经延长至上游制氢设备如碱性电解槽等,其下游客户包括宇通客车、一汽解放、叉车制造公司杭叉集团、日本丰田汽车以及德国大陆集团和舍弗勒集团等。
此外,按2023年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销售输出功率计算,重塑能源在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3.8%;若按重卡搭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销售输出功率,重塑能源亦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42.4%。
不过,重塑能源一直未能实现盈利。
招股书显示,重塑能源2021年、2022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5.24亿元、6.05亿元、8.95亿元;毛利分别为6179万元、4982万元、1.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1.8%、8.2%、20.1%。
2024年前五个月,该公司实现营收1250万元,归母净亏损4亿元。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24亿元、6.05亿元、8.95亿元,同期净亏损6.54亿元、5.46亿元、5.78亿元。
对于净亏损的原因,重塑能源表示,主要是报告期内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导致开支及原材料成本增加;确认贸易应收款项重大减值损失,以及燃料电池系统向高功率方向的快速迭代及市场价格下跌共同导致重大存货减值损失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氢能企业纷纷转战港股,以谋求尽快登陆资本市场。
此前的2021年3月,重塑能源曾向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计划融资20.17亿元,但被问询后于当年8月主动撤回IPO。无独有偶,11月15日登陆港股的另一家氢能公司国富氢能,其也曾在2022年递表科创板,拟募资20亿元,但最终转战港股,其募资额也仅为最初的五分之一。
对于撤回科创板IPO,重塑能源的公开解释是,此举是出于未来业务战略定位及资金规划考虑。实际上,重塑能源撤回申请的原因之一是应收账款过大。公司随后转战港交所。
曾几何时,科创板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金字招牌”。尤其对于氢能行业这些充满“未来感”的企业来说,科创板的高估值,意味着光明的前景。
然而,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以重塑为例,虽然这家企业被认为是氢能领域的“明星”企业,但其申报科创板时财务数据就一度引发监管层的关注——不仅涉及大量关联交易,而且严重亏损,其他在科创板申报的氢企业情况多少类似。
对此,重塑能源在招股书中也称,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奖励政策的影响,而财政补贴存在滞后,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制造商通常在车辆完成销售后很长时间才能拿到补贴,这一时间差导致车企运营资金较为紧张。加之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氢燃料商用车制造商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最终导致氢能设备企业的贸易应收款项结算时间较长。
于是,无法在科创板上市的氢能公司,纷纷选择条件较A股宽松的港股。
实际上,港股作为“第二选择”,虽然融资金额较小、流动性较差,但却能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资本退出通道。对于那些即将面临外部股东退出压力的企业,这成了不得不走的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也正在强势发展氢能。
今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香港氢能发展策略》,提出香港政府将按照完善法规、制订标准、配合市场、审慎推进四大策略,推动香港成为国家发展氢能源的示范基地。
《策略》还提出,氢能源跨部门工作小组已协助制定在香港氢能应用的暂行标准,并且原则上同意了14个试验项目,包括跨境运氢、供氢设施、交通、工地及偏远地区应用等。《策略》还提出,区政府将会在2025年上半年,提交修订法例建议,为规管用作或拟用作燃料的氢气的生产、储存、运送、供应及使用提供法律基础,并在2027年或之前,拟备对接国际的氢能标准认证模式。
此外,特区政府亦会推动区域合作、境外投资、共同开发或输入氢能,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推动香港成为国家发展氢能源的示范基地,并协助氢能源产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另外就在近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发表《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时也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会在新能源运输基金预留约7.5亿港元(约6.87亿元人民币),资助的士业界和专营巴士公司购置电动车辆,并推出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资助试验计划。
稍早前的11月26日,香港首座面向公众的加氢站——香港凹头加氢站正式建成,这座加氢站就是由中国石化建设,每日加氢能力达到1000公斤,投用后可为公共巴士、食环车辆、私家车等提供全天候加氢服务。
此前的11月5日,重塑能源等五家企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未来,重塑能源将以香港作为“走出去”的平台和基地,进一步拓展广阔的国际市场。
除了重塑能源,中石化、中集安瑞科、质子汽车、国鸿氢能等也都在赴港建设氢能项目。其中中集安瑞科及其附属公司为香港城巴有限公司交付安装了香港首个撬装加氢站。今年6月,香港投运首辆氢能双层巴士,使用的就是中集合斯康公司Ⅳ型氢能车载瓶、供氢系统。
日前,质子汽车联合创始人杨扬也曾透露,公司主要围绕新能源商用车智能化,这跟香港的新型工业化以及新能源交通战略非常吻合,公司计划在香港建立一个氢能汽车的研发中心,打造一个新能源卡车出口基地。
除了政策愈发明确之外,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活跃的资本市场是其发展氢能的优势所在。
不过,虽然港交所对科技含量和盈利能力的要求较低,但其对公司估值的判断更偏向市场化的角度,对于仍在发展初期的氢能行业而言,选择赴港上市,公司估值将不及A股。
截至6日晚间,重塑能源的总市值为126.7亿港元。而从最终发售价及分配结果公告来看,其公开发售的认购倍数仅为1.55倍。
原文标题 : 氢能第五股重塑能源港股上市,首日股价一度破发
最新活动更多
-
1月9日立即预约>>> 【直播】ADI电能计量方案:新一代直流表、EV充电器和S级电能表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OFweek 2025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电力运营直播】主动预测维护如何提高电力运营稳定性?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报名参会】2024碳中和创新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