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转型进入深水区,与「懂行人」一起乘风破浪
作者| 李小歪
编辑| 吴怼怼
对一个山西娃娃来说,很难对矿没有感情。在一个城市里,身边的同学朋友,三五个里面就有一个父母在矿企工作的,我们从小到大,就知道这种资源的珍贵,当然也明白珍贵背后,矿山的危险。
像煤炭这种传统行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建立起来的工业命脉。老一代人干了一辈子,舍得下力气,拼得下血汗。而在新时代,矿企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运转效率。
我也是前不久在《人民日报》看到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业务部总经理王剑伟的署名文章才知道,原来现在的矿山已经完成了核心业务和生产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比如井上、井下一张网,由一套系统综合承载井下语音、视频、数据等全部业务,再如包括探放水、人员安全、瓦斯抽采、皮带跑偏等作业过程都可以智能化……
在这篇题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与“懂行人”偕行》的文章中,王剑伟谈到,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和「定海神针」,加速中国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也已经成为产业界共识。
不仅是矿山矿企,中国整个制造产业都必须升级迭代。突破口在哪呢?首先当然是找到「懂行」的伙伴,携手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01
制造业难题待解
近年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全面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明确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了要推进智能制造的重点。这种信号如此强烈,可以说,制造业的整体数字转型和智造升级,不仅决定了企业自身的长周期、跨周期的发展态势,也影响着新一轮全球经济活动中我国企业的站位和实力。
但现实是,行业常常面临的痛点是,一些核心的业务场景每天产生和利用着大量的数据,但却缺乏权威的数据标准。
一方面,工业设备的繁多,不同环境的不同工业协议和差异化数据格式,让这些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很难兼容,也就难以转化为有用的资源。
而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数据不能被良好地分析利用,人工化的作业环境也就带来更多误差和劳动成本,这些误差有时甚至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具体到煤炭领域,过去的突出痛点和难题,也是这几条:重设备轻系统,重人工轻数据,投入虽大管理效率落后,安全事故多等。
与之类似,在我国,很多传统制造业的共同困惑是,尽管他们迫切地需要把数字技术和自身的核心业务场景相融合,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数字技术的了解,这种场景融合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甚至投入后收效甚微。
即使找了纯粹的数字技术供应商来提供服务,也存在诸多问题。
毕竟,传统制造业细分门类繁多、产业链条冗长,应用场景本身就千差万别,核心业务场景更是及其复杂。正如王剑伟所说,对于数字技术提供商来说,单纯为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产品和技术已经不够,「懂行」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02
懂行人,自己造的降落伞自己先跳
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为什么说华为“懂行”?
首先当然是对发展趋势的提前洞察,以及躬身入局的决断魄力。王剑伟的文章里提到,在华为有这样一个原则:自己造的降落伞自己先跳。要帮助企业和社会实现数字化,就要先把自己打造成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标杆。因此,多年以前,华为就已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
华为先是重新定义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架构,做好一站式体验、场景化服务、服务化平台、多云管理能力、运营指挥平台5件事情,既重塑了底层的ICT基础架构,又充分满足了业务运作的实际需要。
跳完自己制造的降落伞后,华为又花了大量时间去弄清楚制造产业有哪些痛点难题,又真正需要怎样的技术,落地到什么样的业务场景。
了解到需求和痛点只是门槛,要想深入扎根行业,全方位、沉浸式地了解行业,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度的磨合。要做到「懂行」,唯有切身参与、沉浸其中,才有能力将技术应用与业务需求相融合,形成真正创造价值的行业场景化解决方案。
比如华为在多年服务煤炭行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矿山领域的核心业务和生产系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最近,华为通过引入5G、云、AI等数字技术,打造了“3个1+N+5”(矿山一张网、一朵云、一平台,N个应用,5个中心)的创新架构,并携手合作伙伴推出了智能矿山联合解决方案。
这套架构的下方是行业多样化的装备设施;中间部分作为核心联接的数字平台,是华为深入了解需求后架构的,以鲲鹏云为底层技术支撑的一朵云和一平台;上方则是与合作伙伴联合打造的包括决策指挥、安全生产、综合集中、智能巡检、经营管理在内的5个中心,以及智慧地测、采掘等多个应用。
从运行情况来看,这套解决方案不仅打破了传统烟囱式系统的建设方式,构建统一的数字平台,整合矿山各类业务子系统,进而支撑矿山在采、掘、机、运、通等核心环节的业务创新,也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保障了矿上人员的安全。
而通过将矿企现有网络进行有效整合,还实现了井上、井下一张网,由一套系统综合承载井下语音、视频、数据等全部业务,解决了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同时大幅降低了运维难度以及建网的TCO成本。
在这种融合里,华为能够提供一套完备的、由各类技术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解决方案,并保证每个具体层面的技术要素落地时,都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完善,从而构建了这套整体系统的高执行力和落地性。
03
转型深水区,激活生态力量
正如王剑伟所说,制造行业已经进入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
持续夯实自身数字技术、平台建设等优势的同时,聚焦行业核心业务场景,这是华为「懂行」的底座。而要在底座之上,持续构建数字大厦,则需要懂行人激活产业生态,深入更多细分行业。这个过程中,懂行人与合作伙伴的协同效应和「化学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上述华为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不仅充分满足了煤炭生产典型业务场景的需要,也融合了行业内优秀合作伙伴的技术和能力共同打造的多个细分场景化解决方案。合作伙伴们和华为一起,基于智能视频、AI技术,支撑实现了20多个井下关键作业过程的标准化,包括探放水、人员安全、瓦斯抽采、皮带跑偏等作业过程的智能化。
可见,在深入了解行业的痛点和需求之后,即使有足够深厚的技术积累,也需要生态里的各方合作伙伴,在整个体系中全方位、立体化地服务产业需求。
而生态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就会赋予传统行业更大的想象空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一方面,这种生态协同强化了产业上下游的联接,驱动企业内部的流程管理和业务改革,帮助中心企业核心业务场景加速数字化,也可驱动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的智能化。
另一方面,煤炭之外,包含汽车、半导体、冶金、烟草等在内的更多制造业实体也在加速融入整个生态,从而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影响中国的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这种合作共建、系统的能力和方式,不仅展现了华为「懂行」的底气,也代表了华为开放和进取的姿态。华为的「懂行」,是建立在「技术」、「场景」和「生态」三驾马车之上的。
说到底,行业转型和升级本质上是对现实空间和数字空间的一次全新联接和拓展,其势必也会给中国的制造业转型以及中国的数字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量空间和价值空间。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