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场做芯片,阿里云软硬兼施,变道未偏航
采写/陈纪英
杭州的深秋,已有凉意,超过4万平米的云栖大会现场,却一片火热。
略显清瘦的张建锋跳上讲台,一张口,绵密的信息如同雨点,密集砸来。
作为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历时半小时左右的演讲,其实核心主题只有一个——“如何定义未来”。
张建锋曾打过一个比方,一扇门隔着的未来和现在,就如同季节交替。
“秋天是怎么变化到冬天的?是一天天的温度降下来的,还是一个突然的变化过程?后来我发现,绝大部分时候是一夜之间冷空气袭来,一场狂风冷雨,瞬间就会从秋天变成冬天,季节转换完成。”
对于深藏功与名的技术公司来说,“一日入夏一日入冬”的高光时刻是少有的馈赠——技术难题终于攻克的豁然开朗,硬核技术对外发布时的骄傲自信,新产品上线落地的终有所成,等等。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技术长征上的孤独、艰辛、受折、绝望、迂回等等才是常态,却常常不为外人所知。
在这场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拿出了一串钥匙:性能最强的自研CPU芯片倚天710、交付效率提升了50%的磐久自研服务器系列、助攻云计算进入5微秒时延时代的神龙4.0架构、自研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重磅升级、中国最大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阿里灵杰、全新开源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龙蜥,等等,试图打开未来之门。
不难看出,阿里云越来越重越来越硬了。软硬兼施的阿里云,为何要变道?
打开未来的钥匙
阿里云正在走下“云”端,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重。
历时三天的本届云栖大会,共有450多件科技新品走台“首秀”。
而在一众硬核新产品新成果中,第一主角当属倚天710,这是阿里第一颗为云而生的CPU芯片,来头不小。
倚天710采用业界最先进的5nm工艺,单芯片容纳高达600亿晶体管——在此之前,市面上服务器芯片最先进的工艺仍为7nm,据张建锋补充,“5纳米是整个半导体制造上能够规模化量产的最先进工艺”。
为云而生的高性能芯片之外、自研云原生服务器系列磐久、首次实现内存与计算存储解耦的自研数据库、开启5微秒时延时代的神龙4.0架构等等,也相继登场。
上述新成果中,为云而生、“软硬一体化”、降能耗提性能,三条主线贯穿其中。
为云而生,其实厘定了阿里云做硬做重的界墙,以云为导向,云是起点也是落点,向下定义硬件,并非无的放矢。
比如,倚天710芯片,其实是“一云多芯”战略的关键突破,“今天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为了完善云计算,而不是为了完善芯片半导体产业。”张建锋解释。
归根结底,传统IT技术的“旧瓶”并非为云而生,装不了云计算的“新酒”,软硬一体化则是“为云而生”的实现路径——为了达到最好性能、最佳体验、最高性价比,必须对软硬件全链路优化。
以芯片而言,多核比单核更适配云计算的高负载,倚天710芯片内含128核CPU,主频最高达到3.2GHz;在多核之外,倚天710芯片还针对云计算的特点做了大量优化,性能超过业界标杆20%,能有效提升芯片的传输速率,并且可适配云的不同应用场景。
自研服务器系列同样为云而生,针对云原生时代容器化、微服务、持续交付等特点,磐久系列采用软硬件融合方式实现极致性能,能效比表现居于业界领先水平,服务器交付效率提升了50%。
其实不仅仅阿里云,当初乔布斯为苹果敲定了“软硬一体化”的路线,也是因为其极为推崇科学家艾伦·凯的观点——“对待软件严肃认真的人,应该制造自己专属的硬件”。
而降能耗提性能,则是检验新成果的标尺,也呼应了当下绿色经济的大潮——现在,中国企业普遍都要背负“碳中和”指标。
比如,倚天710就兼顾性能和减耗,可以助攻数据中心节能减排。
除了降能耗的芯片外,阿里云工程师们还研发了液冷技术,可以“将服务器泡在水里(绝缘冷却液)”里,全程用于散热的能耗几乎为零,节能效果超过70%,实现了数据中心100%无机械制冷——而在数据中心的成本构成中,用电成本是大头,占了总运维成本的七成左左右。
软硬兼施,显然是阿里云的必选项,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云服务。
技术研发范式的重构
软硬兼施之下,阿里云正在重构研发模式,基于飞天云操作系统这一阿里云的核心“引擎”,向下延伸、定义硬件,继续攀爬技术研发的制高点,提高云计算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主导性。
在传统IT领域,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是“芯片”和“操作系统”。高高在上的芯片巨头,构建了技术垄断的城池,掌握了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也收割了行业超额利润。
过去十来年,以阿里云为代表的新势力,正在冲击传统IT的旧城池——从最早以候补队员上场,逐步替代IOE,到如今通过软硬兼施、贯通上下游的技术研发能力,重构整个IT产业,逐渐占据产业链主场。
“一云多芯”战略就是典型例证之一,具备自研芯片能力后,阿里云可以基于客户需求,以云为中心搭建云平台,而非以“芯片”为中心,而这最终将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掌握了底层核心技术的阿里云,却依然坚守开源、开放路线。
比如,阿里云做硬件,止于设计、研发,而非直接生产服务器、交换机等,对此,张建锋强调,“要让行业上下游都能享受我们技术开放的红利”。
先独善其身,而后对外开放,形成标准,普惠行业,达济社会,这是阿里云的技术观和价值观,技术研发范式的重构,产业链主导权的提升,最终惠及的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
看似变道,从未偏航
从云端走到地上做硬做重,表象上看,阿里云的阶段性战略重点似乎在发生偏移,但其实阿里云的主线从未偏航——搭建基础设施,助攻数字化浪潮的基本定位未变,技术立身的发展路线未变,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未变。
去年六月,在接受《财经》杂志主编何刚采访时,张建锋再次强调,阿里云要做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础设施,要“做好服务、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这也是阿里云打开下一个新十年的钥匙。
独行者疾,众行者久,在未来十年,阿里云不是单打独斗去打擂台,而是构建庞大生态圈,联手千军万马去冲锋陷阵——单一的产品容易被替换,高新的技术也可以被超越,但沉浸式的服务服务却难以被替代。
而深耕地基,技术立身、重视研发、看重人才,既是阿里云的基本底色,也是阿里云的发展惯性。
在技术投入上,阿里云不舍重金。去年4月中旬,阿里云对外宣布,未来三年计划陆续投资2000元,强化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并且扩大 5000 人招聘规模,引入顶尖科技人才等。
彼时,消息一出,点赞者有之,质疑者有之。
质疑者看不懂,阿里云摸索了十来年,尚未盈利,就敢如此“烧钱”。但其实,于阿里云,盈利是取舍而非能力——自2020年Q4季度首次盈利以来,阿里云已经进入了盈利新常态。
质疑者同时也怀疑2000亿投入,到底是噱头还是真金?但其实,阿里云涉足的不少硬核研发项目,都烧钱不菲,比如芯片——一般的厂商如果没有雄厚的人才、资本,根本就不敢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的技术研发,并不仅仅局限于当下业务,也会着眼未来。比如,与阿里云形成“三位一体”的达摩院和平头哥,就在发力基础科学和“卡脖子”技术,这除了需要战略和定力,更需要持续的投资,并且在可预见的短期内都无法得到回报。
归根结底,阿里云是长期主义者的信徒——而时间,经常会与长期主义者结盟为友。
时针拨回2010年,在一场IT领袖峰会上,关于云计算的未来,一位互联网大佬略显轻蔑的断定,“云计算就是新瓶装旧酒”,另一位大佬则轻描淡写的认为,“(云计算)现在看还为时过早,可能得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到阿凡达的那种时候才能实现。”
彼时,刚刚成立的阿里云团队备受质疑,但十年后,云计算已经成为如同“水电煤”的基础设施。
相信未来的阿里云,也收获了时间的玫瑰。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2020年全球云计算报告显示,阿里云排名全球第三、亚太第一,过去五年,阿里云市场份额上涨近3倍,在TOP3中增速第一。
根深才能叶茂,做重才能做远,造风而不跟风,坚守主航道不偏航,坚持长期主义的阿里云,正在打开未来之门。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