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业务降速,股价年内跌去四成,要靠造车续命?
作者|闪电懒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
11月23日,小米集团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总营收780.6亿元,同比增长8.2%;期间利润7.89亿元,同比下降84%;经调整净利润为51.76亿元,同比增长25.4%。
虽然这份业绩整体上来看,同比增长都还不错,但如果与第二季度环比来看,则呈现全面下滑的态势,营收环比下降11.1%,经营利润环比下降74.6%,期间利润下降90.5%,调整后净利润下降18.1%。
或许正因为第三季度业绩环比大幅下滑,财报发布第二天(11月24日),小米集团股价下跌接近7%;截至11月26日收盘,其股价报收19.06港元,距离今年1月最高点的35.9港元,已累计下跌超过46%,市场投资者似乎对小米后市有一定的担忧。
1手机业务降速
数据显示,小米来自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为478.25亿元,同比增长0.5%,占总营收的61.3%。不过,小米智能手机收入由第二季度的591亿元降至第三季度的478亿元,降幅达到19.1%;出货量为4390万台,环比下降900万台。
在业绩发布电话会议上,小米总裁王翔表示,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下降的核心原因是缺货造成的,因芯片缺货,影响了小米手机大概1000万到2000万的出货量。
王翔还表示,今年下半年4G产品处于极度短缺状态。不过,目前来看明年整体情况会好转,但上半年还是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而下半年供应可能好过上半年。
从全球手机市场来看,缺芯问题确实对手机厂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IDC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全球手机总出货量3.312亿部,同比下降6.7%。
具体来看,第三季度三星出货量6900万部手机,同比下降14.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星降幅巨大,其仍以20.8%的市场占有率牢牢占据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苹果则因iPhone 13系列的发布以及“加量不加价”策略发挥的重要作用,其重回全球第二,出货量达到了5040万部,同比增长20%;小米则以4390万部的出货量位居第三,同比下降4.6%。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小米正在被赶超。荣耀以18%的市占率超越小米,排名第3,而排名第5的苹果也在奋起直追,年增长率达到62%。
比较亮眼的是,受高端战略影响,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同比增长6.7%,毛利率也同比提升4.4个百分点,在第三季度由去年同期的每部1022.3元上升6.7%至每部1090.5元。不过,与二季度平均售价1116.7元相比,降幅达到2.3%。财报解释称,平均售价的降低是由于产品组合所致。
根据小米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地区定价3000元及以上和境外定价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机型,累计出货量接近1800万台,高端占比超过12%。
目前,小米的战略已经较为清晰,产品上持续冲击高端,渠道市场上在全球寻找增量,在国内渗透线下;今年8月,小米创始人雷军再次定下“小目标”:三年登顶第一。
当然,前有狼后有虎,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存量的手机市场,博弈更加激烈,谁都不会轻易松口。
2增量业务稳中有升
手机×AIoT是小米的核心战略,本季度,小米除手机外的增值业务表现尚可。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收入是209亿元,和第二季度相比差别不大,同比增长了16%。具体而言,小米电脑和电视的收入是71亿元,电视以外品类的收入是138亿元,这两项收入相比去年同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芯片短缺对手机的影响,在IoT品类上同样无法跳脱。小米在财报中还提到,境外海运物流的停滞也导致了若干IoT产品销售额受到冲击。
不过,IoT这部分的收入在本季度没有下滑,主要原因是小米此前在部分成熟的品类做了高端化的尝试,提高了IoT产品的附加价值。
互联网业务在三季度的收入达到73亿元,同比增长27%,超过了上一季度的成绩,成为小米上市以来数据最高的一个季度。
这首先是源于小米三季度用户基数的增长,其平台上连接的IoT设备历史上首次超过了4亿,同时MIUI的月活用户也一度达到了5亿。更多的终端数量、以及更高的月活用户数,自然给小米贡献了更高的广告收入——达到了48亿元,同比增长45%。
小米在各个手机和IoT品类都在推进的高端化,对于互联网业务来说也是一项利好——能消费得起更贵的终端,也代表了用户具有更高的内容付费能力。
整体来说,从规模上看,209亿元营收的IoT与生活消费,73亿元收入的互联网业务,似乎能独立门户。国内互联网公司季度收入超过50亿的不多,像爱奇艺三季度收入也就76亿元左右。
当然,有一个大前提是,如果没有小米手机作为商业模式的起点,则小米生态链这个闭环就不存在,互联网业务收入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手机业务依然是小米的命门,资本市场无论如何看小米,其在手机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公司的基本面。手机业务与增值业务荣辱与共,唯有前者保持高额的市场份额,才能拓展增值业务的市场规模,提高多元化收入。
3小米造车来得及?
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存量市场多年,市场格局渐渐趋于稳定,多家手机厂商也意识到了智能手机天花板的问题,纷纷跨界寻找增量市场,其中不少手机厂商就将目光锁定在了造车领域。
比如苹果公司,其造车的“Titan”计划实际上从2015年就已经启动,不过截止到目前,苹果汽车仍然没有下线。
小米也不甘落后。天眼查APP显示,11月18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雷军,注册资本10亿元。
对于造车的问题,小米集团三季度财报也有所披露。小米集团称,目前小米汽车团队成员已经超过500人。据悉,早在二季度小米集团就发布了多项智能汽车急招岗位,岗位地点均在北京。
目前,小米造车主要是通过投资、并购以及内部孵化等方式完成。国金证券统计显示,截止到2021年9月底,小米投资布局智能汽车领域企业共有62家,其中智能驾驶布局17家,智能电动布局13家,智能座舱布局6家,其中有22家企业是2021年新增投资。
雷军也曾表示,小米造车团队各项工作都远超他的预期,并且还称,预计2024年上半年小米汽车正式量产。
然而,业内有不少声音认为,市场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首先,在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红利上,三年后的小米不一定能赶得上这趟车。2021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规定,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价格在30万元以下,续航在3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乘用车可以享受补贴。届时如果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了,那么小米就不能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导致后期的造车成本比其他车企要高。
此外,其他入局造车的互联网巨头同样不缺钱,入局更早、进展速度也更快。作为后来者的小米,实际上不管是从技术积累还是团队整合,劣势都十分明显。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造车事业不仅会消耗大量现金,而且前途不明,投资者潜意识里不看好小米造车,这才是小米造车难以提振股价的原因。
当然,不只是小米汽车,新一波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入局者,都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总而言之,小米的造车梦离落地还尚远,我们且行且看。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即日-1.31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下载】村田白皮书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